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3 07:2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导入:
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余万···如以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每户5口左右)推算,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已经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中外历史纲要》上
唐人作富贵诗,多记其奉养器物之盛,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
——沈括《梦溪笔谈》
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标:通过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认识不同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素养:(1)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探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影响。
(2)运用唯物史观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3)从历史解释角度并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当时社会的变化。
1.农业的发展
①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
土地的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多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②经济结构: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棉花种植)
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客观上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③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推广于元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梳理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
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
北宋自越南引进的良种
——占城稻
元代黄道婆
改进棉纺织技术
材料二: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
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苏轼
2.手工业的发展
宋朝:制瓷技术改进,五大名窑
元朝: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北宋东京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①棉纺织业
②制瓷业
③矿冶业
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青花瓷
釉里红
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南宋·庄绰
宋代采煤示意图
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①雕版印刷术盛行
③知识产权意识
“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类似于今日书籍的版权页。
——(清)叶德辉《书林清话》
宋人雕印发行的图书“牌记”选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④印刷业发展迅速
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商业发展
① 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②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③ 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④ 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是国家重要财源。
只有种植业提供较多的商品粮食才能使行商坐贾,进行各项贸易活动,只有农业提供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提供更多的产品,商业活动才能兴盛起来。 ——漆侠《宋代经济史》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发展
驼队:与少数民族贸易往来
码头卸货:商品由内河航运而来
刘家上色沉檀拣香:
外来商品,海外贸易
运钞车:
货币需求量大、铜钱笨重
占道经营:
打破空间限制
栀子灯与灯箱:
打破时间限制
商业——货币
北宋四川交子
元代纸币
北宋交子 元代纸币
货币性质 辅币 铜钱为主 主币
使用范围 四川 不限
使用期限 2年 不限
越发成熟,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易引发通货膨胀,造成财政危机。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发展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两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72家,……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一直南过去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茶坊每五更点灯……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格局:打破时空限制
坊市界限被打破
商业——市场
功能:城市经济功能得到加强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发展
1.商业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2.城市繁荣
①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②元朝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③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香料铺
肉店或酒楼
客栈
小 吃
蹴 鞠
捶 丸
1.过程及表现
三.经济重心南移
魏晋南北朝 永嘉之乱,江南开始开发
唐朝中叶以来
北宋
南宋
元朝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定型。
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
自主探究:阅读教材,梳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表现。
宋代经济分布图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绝大部分
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为使南方财赋顺利北运,重新开通了大运河,
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材料一:《册府元龟》卷一六九《帝王部》载:“天下贡赋根本既出江淮,江淮人甚困而聚敛不息。”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及表现
2.原因
①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
②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统治者的重视与支持
3.影响
(1)经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交通: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开辟海运航线。
(3)文化: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带动文化重心的南移,推动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
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
开辟海运航线
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①从南方考生角度来看,并不完全公平。
②从国家全局角度来看,南北分卷解决了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占有明显优势的问题,
有利于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平衡南北利益。
③当今高考制度各高校按照地区分配录取名额,也可以看到这项制度的影子。
【思考点】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
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
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
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4
材料一:“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宋·蔡襄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①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
商业发展
思想观念变化
政府管理政策松动
材料二:“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②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③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四.社会的变化
宋太宗时,京师有一名市民击登闻鼓,起诉其家奴丢失了他家的一头猪,要求家奴赔偿损失。
太宗下诏,“赐千钱偿其值”。
这是中国社会史的一个标志性案件:意味着从魏晋到隋唐的奴婢制已经瓦解,主家与奴婢从此都是法律上的主体。双方如果有了纠纷,可以通过诉讼解决!
——吴钩《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
宋以前,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
材料三:“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袁采:《袁氏世范》
材料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
不抑兼并、管理放松
主奴依附(租佃制盛行)→自由契约
小结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分别有哪些变化?试分析经济与社会变化之间的联系。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经济变化
社会变化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
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经济重心南移
商业和城市繁荣
试题训练:
1、饮茶在宋代不再是奢侈的享受,平民百姓日常也能享用。这反映出(  )
A.农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
C.边疆地区农业生产的进步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2、宋代瓷器较前代更加丰富,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这反映出宋代瓷器(  )
A.生产工序较复杂 B.主要服务于下层民众
C.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 D.商品化程度较高
B
C
试题训练:
3、“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唯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金代文人刘迎这首诗的最大史学价值在于实证(  )
A.国家统一是贸易发展的前提 B.战争能够推动边疆民族交融
C.边境贸易促进民族经济繁荣 D.民族交往不能减少边境争端
4、据统计,北宋初年,平均每个人拥有的流通钱币为17钱,而唐朝玄宗年间(公元752年)仅为6钱,到北宋中期时,更是增加到212钱。这反映了北宋(  )
A.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B.铸币权已收归到了中央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商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
C
C
试题训练:
5、宋代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规定外出船只需要提出申请,由官方出具证明,出口商品还需要经过检验,依例纳税,方可放行。外商船只来到中国也要申报,由市舶司官员上船检查人员和货物,收取税款,准许入关。可见宋代(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
C.对外贸易税收繁多 D.注重规范对外贸易
6、宋代以前,尤其是唐代,中国城市的市场推行市坊制,即居民区和市场分开,市场的开市和闭市受到严格的控制。进入宋代后,城市中市场深入到街区,更出现了夜市。据南宋《梦粱录》载“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以上现象反映(  )
A.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B.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C.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