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课时作业 (有答案和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课时作业 (有答案和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11-05 15:2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一) [第1讲 地球与地图]
下图是世界局部区域图。读图,完成1~2题。
图K1-1
1.从北京到东京,方位与距离组合最接近(  )
A.东南,2 000 km
B.西北,2 000 km
C.东南,5 000 km
D.西北,5 000 km
2.图中(  )
A.甲、乙、丙、丁四地中甲、丁相距最近
B.A、B、C所表示的区域面积中C的面积最广
C.a、b、c、d四地中d地没有发生过地震  
D.E、F、G、H四地中F地没有冰川分布
下图为我国某景点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B为景区停车场。读图,回答3~5题。
图K1-2
3. ab河段的发展趋势是(  )
A. a岸侵蚀
B.b岸堆积
C.逐渐变直
D.更加弯曲
4. 陡崖A顶部和停车场B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100 m B.200 m
C.300 m D.400 m
5. 要想在陡崖A的顶部和停车场B之间修建一条双向索道,索道缆绳的长度至少为(  )
A.1 000 m B.1 200 m
C.2 400 m D.3 600 m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读下图,回答6~8题。
图K1-3
6.乙地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7.关于①②③④地理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
A.①位于西半球
B.②位于低纬度
C.③位于大西洋
D.④位于南温带
8.12月到次年2月期间(  )
A.正午太阳高度④比①大
B.一天中⑤比③日出早
C.②白昼时间逐渐增加
D.③自转线速度逐渐增加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根据材料和下图,回答9~10题。
图K1-4
9.图中显示洞里萨湖的面积大约为(  )
A.3 000 km2 B.5 000 km2
C.7 000 km2 D.9 000 km2
10.关于图示地区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山脉东侧常年受东北信风影响,降水量很大
B.这里山岭很多,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多火山、地震
C.这里气候炎热,地势低洼,人口稀少
D.这里全年高温,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11~12题。
图K1-5
11.该地丘陵的主体走向为(  )
A.西北—东南走向
B.东西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
D.南北走向
12.该地为发展旅游业,欲在某山峰处建一座“望江楼”,最合适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为我国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据图回答13~14题。
图K1-6
13.AA′两点间建有一座桥梁,此桥梁的桥面与谷地底部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150 m B.240 m
C.360 m D.420 m
14.经过环保部门检测,发现桥下河水农药残留物超标,这些农药残留最可能来自于(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5.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个不同地区的地形图(单位:m),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图K1-7
(1)甲图中B点位于乙图中A点什么方向?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2)比较甲、乙两图比例尺的大小,并说明判断依据。
(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甲、乙两图所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16.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K1-8
(1)要在海边兴建大型油港码头,应建在A处还是B处?为什么?
(2)港口用电,计划在C处或D处利用水力发电,各有何有利与不利条件?
(3)除建油港码头、水电站外,请你为该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一种途径,并说明理由。
课时作业(二) [第2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
1.下图中表示太阳系的是(  )
天体系统示意图
图K2-1
美国国家科学院预言:在2012年的某一天,美国南部的一些城市,在五彩斑斓的极光光幕过后,电网会突然变得闪烁不定,灯光在瞬时明亮后将会停电,一分半钟之后,这个大停电现象将会遍及美国整个东部地区,甚至整个欧洲以及中国、日本等区域也会同样经历这样的灾难,而这场灾难仅仅源于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据此回答2~3题。
2.材料中所述的太阳打了强烈的“喷嚏”极有可能是(  )
A.太阳耀斑爆发 B.太阳爆炸
C.太阳辐射增强 D.太阳辐射减弱
3.该“喷嚏”还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
A.短波通信中断
B.信鸽丢失
C.指南针失灵
D.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4.如果2011—2012年是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段,那么上一个活动强烈时段约是(  )
A.2000—2001年
B.2022—2023年
C.2006—2007年
D.2087—2088年
5.下列现象可能由于太阳活动而造成的是(  )
A. 气温异常升高
B. 有线电话突然中断
C. 山体发生滑坡
D. 指南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6. 剧烈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可能引起(  )
A.人口迁移加快
B.风力电厂增产
C.生活耗能降低
D.卫星导航失效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分布情况见下表。其中可能总辐射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辐射是考虑了受大气和云的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根据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北半球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
纬度 60° 50° 40° 30° 20° 0°
可能总辐射(4.187kJ/cm2) 105 128 148 163 172 187
有效总辐射(4.187kJ/cm2) 41 54 74 91 X 82
7.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层厚度 B.大气湿度
C.日照时间 D.太阳高度
8.北纬20°地区有效辐射量“X”的值可能是(  )
A. 75 B. 78
C.80 D.100
9.人类生产生活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下图为太阳辐射能量转换示意图。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
―→
―→K
图K2-2
A.④水能,⑤海水运动,⑥地质作用,⑦化石能源
B.④风能,⑤地质作用,⑥光合作用,⑦化石能源
C.①海水运动,②光合作用,③ 水能,④化石能源
D.①大气运动,②海水运动,③化石能源,④水能
太阳风暴指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爆发时释放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严重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据此回答10~11题。
10.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和周期是(  )
A.太阳风、黑子,11年
B.太阳风、耀斑,14年
C.日珥、耀斑,11年
D.黑子、耀斑,11年
11.如果太阳风暴强烈,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高速带电粒子进入大气圈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
B.高速带电粒子进入大气圈扰乱地球磁场,使降水增多
C.高速带电粒子进入大气圈产生极光,干扰导航
D.温度高,太阳辐射强烈,影响导航设备正常运行
电影《2012》讲述在2012年,地球因为异常的太阳活动而面临毁灭:飞机从地缝中、倒塌的楼宇中穿梭而过,汽车在喷发的火山“流弹”中飞驰,主人公刚刚跑过的地面轰然塌陷……据此完成12~13题。
12.下列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B.可能引发干旱、洪涝等灾害
C.可能冲击地球磁场和大气,引发磁暴、电离层扰动等
D.可能导致人类的彻底毁灭
13.下列属于地球存在生命条件的是(  )
A.黄赤交角的存在
B.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C.地球不均匀的公转速度
D.太阳活动的频繁发生
14.“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在下图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图K2-3
A.温度条件 B.恒星质量
C.行星体积 D.大气成分
15.读太阳由内而外的分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据报道,2012年3月初新一波太阳风暴抵达地球。这场风暴就强度而言大约10倍于平常抵达地球的太阳风,预计2013年年中达到周期峰值。
太阳结构示意图
图K2-4
(1)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来源,图中A、B、C、D、E、F各层中,能够源源不断释放能量的是______层,其能量产生的反应过程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在日全食或借助特殊仪器才能够观察到的有________________层(填字母)。
(2)太阳风是__________层(填名称)的太阳活动现象,上一次太阳活动的峰值出现的年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
(3)太阳风到达地球后产生的主要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冬至日时,下列各地能够观察到极光现象的是(  )
图K2-5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6.太阳辐射是地表能量的源泉,据此回答问题。
海平面太阳辐射日总量(4.187J/cm2·d)
纬 度 90°N 60°N 40°N 20°N 0° 20°S 40°S 60°S 90°S
春分日 0 453 696 855 911 856 698 457 0
夏至日 1 093 994 1007 950 802 576 304 48 0
秋分日 0 445 685 842 897 844 690 452 0
冬至日 0 51 325 615 856 1 014 1 074 1 061 1 166
(1)据上表分析,太阳辐射日总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其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夏至日的北极与冬至日的南极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之差为____________×4.187 J/cm2·d,从日地距离和地表性质两个方面简析两者不同的成因。
(3)读图,比较我国东部35°N以南地区太阳辐射总量和全球同纬度地区平均值,用文字说明这种状况,并简析其成因。
图K2-6
(4)读图,我国30°N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低,而太阳辐射总量____________,简析述其成因。
课时作业(三) [第3讲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据此回答1~2题。
1.在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的证据是(  )
A. 日月升落 B. 极昼极夜
C. 月相变化 D. 四季转换
2.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
A.23小时56分 B.24小时4分
C.24小时56分 D.24小时
3.下图是某条河的剖面图,根据此图判断该河流位于(  )
图K3-1
A.赤道上 B.南半球
C.北半球 D.回归线上
4.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公布:“将在北京时间2012年7月1日7:59:59和全球同步进行闰秒调整,届时会出现7:59:60的特殊现象”。自1972年至今共闰秒24次,都是“正1秒”,还没有出现过“负1秒”。上述现象,反映了地球(  )
A.全球变暖加剧 B.地壳运动减缓
C.公转速度加快 D.自转速度减慢
5.2012年春分日,我国甲、乙、丙、丁四地的日出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5:20、6:20、7:20、8:20,则四地的经度最接近105°E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晚21时16分00秒,中国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升空。9月29日21时25分,“天宫一号”进入近地点约200 km,远地点346.9 km,周期5 382 s的运行轨道。根据材料及图回答6~8题。
图K3-2
6.当“天宫一号”进入运行轨道时,纽约(西五区)当地的时间为(  )
A.9月30日18时25分
B.9月29日15时25分
C.9月29日16时25分
D.9月29日8时25分
7.图为“天宫一号”飞行器轨道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则飞行器连续两次在赤道上的投影间距约为(  )
A.2 100 km B.2 500 km
C.2 700 km D.2 800 km
8.“天宫一号”在近地点时,则(  )
A.角速度较小,线速度较大
B.角速度较大,线速度较小
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大
D.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小
9.萨摩亚是位于太平洋南部的群岛国家(见下图),萨摩亚政府决定把时区从西12区调整到东12区,从当地时间2011年12月29日24时开始实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K3-3
A.2011年12月31日生日的萨摩亚人,将不能庆祝生日
B.萨摩亚进入2012年新年时,北京时间是2011年12月31日20时
C.调整时区的那天,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D.调整时区后,萨摩亚的日期将提前一天,区时也提前一小时
植物的生长具有趋光性,光照条件较好的一侧生长较好。下图示意某同学在我国西北某地旅游时所拍摄的一张相片。据此完成10~11题。
图K3-4
10.拍摄者位于树的(  )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
11.拍摄时,该地的地方时可能是(  )
A.5:00 B.9:30
C.16:30 D.19:00
某群岛国家分布于6°N至11°S,95°E至141°E之间。2012年3月10日,该国政府机构发言人宣布,将整合国内的几个时区,统一使用居中的时区时间。据此完成12~13题。
12.整合时区后,该国使用的时区应为(  )
A.东六区 B.东七区
C.东八区 D.东九区
13.若这一举措在该国得以实施,将(  )
①延长本国阳光照明的时间
②与近邻国家的时区保持一致
③改善本国能源消费结构
④提高本国的工作与办事效率
⑤促进本国贸易活动与商业往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下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读图回答14~15题。
图K3-5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线速度:P=Q=M=O>N
B.所在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严重
C.MO 为晨线
D.NO 为晨线
15.此时关于日期和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Q地的地方时为17时
B.N地地方时为6时
C.若阴影部分日期是5日,则非阴影部分是4日
D.再过8小时全球为同一日期
16. 下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图K3-6
(1)选择恰当符号并在图中适当位置标注出图示所在半球的极点。
(2)判断EF是晨线还是昏线并说明它的移动方向。
(3)分别判断图示A、B、D、E四点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
(4)分别判断或计算A、F点的地方时。
17.比较下面三幅图(阴影区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图K3-7
(1)分别写出图甲、图乙和图丙的晨线并判断赤道上晨线与昏线经度差。
(2)假设图甲中A、C各有一河流发育,在其水文和水系特征相同的情况下,______发育的河流____ (左岸或右岸)受侵蚀更严重一些。
(3)结合图乙信息,分别计算北京的地方时、世界时并说明新一天的范围。
课时作业(四) [第4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某同学对我国某地(地处120°E)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据此完成1~3题。
图K4-1
1. 该同学的观测与记录持续了(  )
A. 3个月 B. 6个月
C. 9个月 D. 12个月
2.图中a点对应的节日可能是(  )
A. 端午节
B. 劳动节
C. 国庆节
D. 元宵节
3. 在图中b点对应的日期,世界各地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是(  )
A. 日本春光明媚
B. 北极出现极夜
C. 南非华人欢度春节
D. 澳大利亚冬雪纷飞
下图为经纬网图,AB为晨昏线的一段,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读图回答4~5题。
图K4-2
4.如果此刻北京时间是12时,则与北京日期不相同的是(  )
A.圣保罗(约47°W)
B.华盛顿(约74°W)
C.开普敦(约19°E)
D.莫斯科(约38°E)
5.如果A所在纬线的日出地方时不断变早,则(  )
A.α角不断变小
B.B点昼变长
C.地球公转速度变快
D.A处日出时日影与正午日影夹角变小
读地球公转到某位置时的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代表地球公转轨道和方向,弧线ABC表示晨昏线。虚线圈表示回归线和极圈,最外圈表示赤道。据此回答6~8题。
图K4-3
6.此时在B地某人观测太阳,太阳位于观察者的(  )
A.正北方 B.东南方
C.西北方 D.正西方
7.如果D点所在经线两侧日期不同,则此时(  )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北京的太阳高度大于0°
C.东京的地方时为9:00
D.上海白昼达到一年中最短
8.图示季节,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我国沿海地区农民忙于防台风
B.希腊雅典正发生洪水灾害
C.悉尼附近海域的船员常感闷热异常
D.巴西高原草木茂盛
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9~10题。
9.该地可能位于(  )
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
B.地中海沿岸
C.北冰洋沿岸
D.澳大利亚
10.6月份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  )
A.正东、正西 B.东南、西南
C.东北、西北 D.东南、西北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东半球图。此刻,曲线MN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MN与EP相交于N点,该季节,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读图回答11~12题。
图K4-4
11.由图文信息可知(  )
A.M位于N的西北方向
B.悉尼正值少雨的季节
C.此季节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
D.这一天甲地日出时刻早于乙地
12.图示时刻(  )
A.东经10°各地处于夜
B.澳大利亚与巴西不在同一日
C.全球属于夜的范围大于昼
D.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附近
纽约曼哈顿街区,每年7月12日前后,在天气晴朗的日落时分,就会出现太阳悬在城市街道上空的现象,被称为“曼哈顿悬日”(见下图)。据此回答13~14题。
图K4-5
13.日落时,出现“曼哈顿悬日”的街道走向及每年出现的次数分别为(  )
A.正东—正西走向 两次
B.东北—西南走向 四次
C.西北—东南走向 两次
D.西北—东南走向 四次
14.“曼哈顿(西五区)悬日”出现在当地时间19时左右,此刻光照图与下列最接近的是(  )
   A        B
   C         D
图K4-6
15.下图所示半球为东半球,AB为地轴,CD为赤道,箭头指示太阳直射点位置,角α为12°。回答下列问题。
图K4-7
(1)此时正值一年中的______月或____________月,北京时间为____________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
(2)说出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和极夜现象出现的纬度范围。
(3)若此后一段时间α逐渐减小,简述北京和悉尼日出时间的变化状况。
(4)若此后一段时间α逐渐增大,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____________(选择填空)。
A.南非地中海气候区进入旱季
B.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雨季
C.南极中山站出现极昼现象
D.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减慢
16.下图中G是上下两图的连接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K4-8
(1)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位置及北京时间。
(2)图中B在D的______方向,C在A的______方向。
(3)写出B、D两地的昼长时间:B__________,D__________。
(4)此时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作业(一)
【基础演练】
1.A 2.A [解析] 第1题,结合经纬网可以判断东京位于北京的东南部;两者经度差大约为30°,结合其纬度位置,两者距离比在赤道经度差30°间距离的一半略大,约2 000 km。第2题,甲、乙、丙、丁四地位于同一纬线圈上,其中甲和丁间的经度差最小,距离最短。
3.D 4.B 5.C [解析] 第3题,ab河段位于河曲处,a岸为凸岸,不断堆积,b岸为凹岸,不断受到侵蚀,从而使河流更加弯曲。第4题,陡崖A顶部高度为250≤HA<300,B地的高度范围为50<HB<100,根据交叉相减法则可计算出两者间高度差。第5题,结合AB两地间的最小高度差和两者间水平距离计算索道缆绳的最短长度。
【能力提升】
6.D 7.C 8.B [解析] 第6题,根据题干信息知乙地位于(30°N,135°W),据此读图可得出结论。第7题,在读出四地地理位置的前提下,结合已知确定答案。第8题,12月到次年2月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此期间,北半球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同一纬度,越靠东日出越早;12月22日之后南半球各地昼逐渐变短;各地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9.A 10.D [解析] 第9题,结合洞里萨湖所处位置,其占图示1个经纬网格的大约三分之一,约3 000 km2。第10题,图示区域位于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
11.C 12.A [解析] 第11题,丘陵的主体走向即山脊的走向,据图并结合指向标即可判断出结论。第12题,结合“望江楼”所需的山顶位置及其等高线的透视要求进行判断。
13.B 14.C [解析] 第13题,读图知该等高线等高距为100 m,A和A′所在等高线为1000 m,其所跨河流河谷海拔为700~800 m,据此知桥面与谷地底部的相对高度介于200~300 m之间。由此可得答案。第14题,河水农药残留应来自上游农业种植区,结合山地农业发展的条件要求知,丙地等高线相对稀疏,可为发展种植业提供条件,最可能是农药残留来源地。
15.(1)东南方向。700 m。
(2)甲>乙。依据:两图幅大致相同,甲图所跨经纬度范围明显小于乙图,说明甲图所示区域比乙图小。
(3)甲图:东部以山地为主,西部以平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
乙图:以台地丘陵为主;中间高且平坦,四周低且较陡。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知,A点大致位于(64°N,22°W),B点大致位于(40°N,9.5°E),据此判断两者的相对位置;在确定各图等高距的前提下,首先确定A、B两地海拔高度,然后计算出其相对高度。第(2)题,结合比例尺的概念,二者在图幅相当的前提下,由于甲图经纬度范围明显较小,说明甲图的比例尺较大。第(3)题,从地形类型和地势起伏等方面分别说明两图的地形特征。
【选做题】
16.(1)B。等深线密集,水深,小港湾,离油田近。
(2)C处上游有两条支流,水量较大,离油港近,架线短,但到油港坡度大,架设困难(或答落差小,水能小)。D处落差大,水能大,到油港坡度平缓,易架设,但线路长(或答水量比C处小)。
(3)①发展立体农业(或生态农业),该地有平原、丘陵地形,适宜发展多种经营。②发展旅游业,该地地处沿海,有山水风光,新建港口、电站,旅游条件较好。③发展石油加工工业,该地有油田,有电站、港口等基础设施。④发展海洋经济,地处沿海,可发展海洋养殖、运输等。(答出1条即可)
[解析] 第(1)题,结合海水等深线判断海边水文特征,然后结合海港的选建条件确定海港位置。第(2)题,从水电站建设条件、线路铺设难易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结合设问要求,依据图示信息,可选取农业、旅游、石油加工和石油经济等其中之一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课时作业(二)
【基础演练】
1.C [解析] 图中A为总星系,B为银河系,C为太阳系,D为地月系。
2.A 3.D [解析] 第2题,结合材料信息知,“太阳强烈的‘喷嚏’”致使极光产生及很多国家城市断电的原因,是由于其产生的大量带电粒子流所致,据此推测材料所述很可能是太阳耀斑爆发。第3题,太阳耀斑产生的带电粒子流会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指南针失灵,但不会影响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4.A 5.D [解析] 第4题,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为11年。第5题,太阳活动剧烈时,往往发生磁暴、极光现象,并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能力提升】
6.D [解析] 结合教材知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气候的影响,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7.D 8.D [解析] 第7题,可能总辐射主要受太阳高度影响。纬度愈高,太阳高度愈小,可能总辐射愈少。第8题,北纬20°地带,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晴朗,云量小,有效总辐射量最大。
9.A [解析] 解答该题比较便捷的方法是使用逆向推测法,例如推知④时,可由水电是由水能转化而来逆向推测,得知其为水能;同样可以推测出其他各序号的能源形成环节或能源类型。
10.D 11.A [解析] 第10题,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其活动周期都是11年。第11题,太阳风暴产生的高速带电粒子进入大气圈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
12.D 13.B [解析] 第12题,太阳活动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粒子流对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均有影响。太阳活动剧烈时,往往发生磁暴、极光现象,并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活动与天气、气候变化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第13题,地球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宇宙条件:地球和其他行星绕日公转近似圆形,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涉,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球有适宜的温度,保证了液态水的存在;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使得地球周围被大气层包围着,对生命存在有重要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使得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幅度都不太大。
14.A [解析] 结合图示,“生命宜居带”距离太阳的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15.(1)A 核聚变 E、F
(2)日冕 2002
(3)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高纬和两极地区出现极光等
(4)C
[解析] 第(1)题,太阳辐射源自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外部大气中,色球和日冕在日全食或借助特殊仪器才能够观察到。第(2)题,太阳风发生在外部大气的最外层(日冕层),结合太阳活动的周期可以推知其上一次太阳活动的峰值出现的年份。第(3)题,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电离层会产生影响;在极地地区会产生极光现象。第(4)题,极光出现在极地地区的夜空,冬至日可以在北半球高纬地区看到极光。
【选做题】
16.(1)春分日和秋分日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由北极向南极递减;冬至日由南极向北极递减 太阳日照时数
(2)-73 夏至日时,地球处于绕日公转的远日点附近,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冬至日时,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北极地区大部分为海洋,南极地区大部分为陆地,导致北极上空水汽多,云量大,也是北极点附近海平面太阳辐射少的原因之一。
(3)我国东部35°N以南地区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小于全球平均值。我国东部35°N以南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多,云量大,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强。
(4)高(大) 我国30°N西部地区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干旱,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小,所以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比东部大。由于西部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更弱,所以西部地区气温较东部低。
[解析] 第(1)题,结合图表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太阳辐射日总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推知影响该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为太阳日照时数。第(2)题,结合表中数据可直接计算出结果。根据日地距离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进行解释。第(3)题,由图示知,我国东部35°N以南地区太阳辐射总量比全球同纬度地区平均值小,这可结合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进行说明。第(4)题,结合图示知我国30°N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大,这主要是青藏高原地势造成的。
课时作业(三)
【基础演练】
1.A 2.D [解析] 第1题,日月升落是地球自转的证据;极昼极夜、四季转换是地球公转的反映;月相是由于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形成的。第2题,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一个“太阳日”,其长度为24小时。
3.C [解析] 河流的左岸泥沙大量沉积,说明河流的右岸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强,流水向右偏,因此是北半球。
4.D [解析] 根据题干提示,世界时与地球自转有关,出现“正1秒”说明地球自转速度减慢了。
5.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方时的计算。由题意知时间为春分日,全球各地(除极点外)都是地方时6:00日出,由地方时的计算公式可算出,甲、乙、丙、丁的经度分别是130°E、115°E、100°E、85°E,丙最接近105°E。
【能力提升】
6.D 7.B 8.C [解析] 第6题,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结合区时的计算方法可知该题结论。第7题,结合“天宫一号”的运行周期知相邻两轨道间的时间差约为1.5小时,经度差大约为22.5°,据此计算出连续两次在赤道上的投影间距。第8题,根据地球绕日公转的规律知,“天宫一号”在近地点时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大。
9.B [解析] 根据区时的划分知东、西12区同属12时区,其区时为180°的地方时,调整时区后,日期提前了一天,由原来的29日直接进入到31日,12月31日出生的萨摩亚人可以庆祝生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萨摩亚进入2012年新年时为1月1日0时,北京比其晚4个小时,应为2011年12月31日20时。
10.B 11.B [解析] 第10题,结合生物趋光条件知该树木生长良好的一侧为南方,树在摄影者的前方,树的右侧为南方,则摄影者位于树的西方。第11题,结合树影可以看出,此时太阳位于东南方一定高度,大约是当地时间上午某时段,据此选出恰当答案。
12.C 13.C [解析] 第12题,根据该群岛所处的经度范围知其居中的时区为东八区。第13题,该国统一使用居中的时区时间后,便于提高本国的工作与办事效率,可以与近邻国家的时区保持一致,为促进本国贸易活动与商业往来提供有利条件。
14.D 15.D [解析] 第14题,结合线速度分布规律知,线速度P=Q=M=N>O;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该半球为南半球,所在半球左岸侵蚀严重;根据日期的特点可以判断过极点与P点的经线为0时所在经线,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NO为晨线。第15题,结合试题,过Q点的经线为180°经线,过P点的经线即60°W地方时为0时,那么北京时间为12时,再过8小时全球为同一日期。Q点即180°地方时为16时;图示中纬线圈上昼夜不平分,N地不在赤道上,地方时不可能为6时;若阴影部分日期是5日,则非阴影部分是6日。
16.(1)用“S”在图示顶点(90°附近)标注出来即可。
(2)晨线。自东向西。
(3)线速度:A>B>D>E;角速度:A=B=D=E。
(4)A点的地方时为4时,F点的地方时为6时。
[解析] 第(1)题,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图示区域在南半球,其绕转中心为南极点,用符号“S”表示。第(2)题,晨昏线运动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反。第(3)题,结合地球自转的速度变化确定答案。第(4)题,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时,A点在F点以西相差30°的地方,时间晚2个小时,为4时。
【选做题】
17.(1)AC、AO、AB。180°。
(2)C 左岸
(3)地方时为14时44分,世界时为7时,新一天的范围是从105°W向东到180°。
[解析] 第(1)题,结合晨昏线的概念进行判断。第(2)题,结合地球自转方向知,图甲位于南半球,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左岸受侵蚀严重;纬度越高,受到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越大,在河流特征相同的情况下,C处发育的河流受侵蚀更严重。第(3)题,由图乙信息知,75°E为12时,北京的地方时为116°E的地方时,世界时为中时区的区时,结合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可得出结果;新的一天范围为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的范围。
课时作业(四)
【基础演练】
1.D 2.C 3.A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明显看出,该同学从秋分开始进行观测,到第二年的秋分结束,正好持续了一年时间。第2题,a点处于从秋分至冬至过程中,是国庆节。第3题,b点应处于北半球的春季,此时日本春光明媚。
4.B 5.A [解析] 第4题,北京时间是12时,则圣保罗区时为当天1时,华盛顿为前一天的23时,开普敦为当天的5时,莫斯科为当天的7时。第5题,A所在纬线的日出地方时不断变早,表明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赤道上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变小;B点在南半球,昼变短,地球离远日点越来越近,公转速度变慢;随着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A处日出时太阳方位先是越来越接近正东方向,春分日为正东;春分后日出太阳方位越来越向北偏,日影所在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日出时日影与正午日影夹角不断变大。
【能力提升】
6.A 7.B 8.A [解析] 第6题,根据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一致性,知图示位于北半球,结合地球公转特点知此时北半球极圈以内有极昼,B地位于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处。结合晨昏线特点判断,太阳位于观察者的正北方。第7题,根据日期分界线的特点知,D点所在经线为180°,由此可知120°E与赤道交点为6时,结合图示知120°E位于昼半球,从而可判断北京处于白天,太阳高度大于0°。第8题,结合前面两题分析知此时北半球处于夏季,我国东南沿海处于台风多发期。
9.B 10.C [解析] 第9题,由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可知,该地此日昼长为14小时。6月上旬太阳直射北半球,由此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排除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位于赤道附近的亚马孙河河口附近。北冰洋沿岸位于高纬度地区,昼长远大于14小时,而位于中纬度的地中海沿岸最接近。第10题,日出和日落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除外);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则东南日出,西南日落(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除外)。6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因此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东北、西北。
11.C 12.B [解析] 第11题,由图各大洲的位置可知,此图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东半球图,则M位于N的东北方向;由“该季节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可知,此季节为南半球的夏季,则悉尼正值多雨的季节,是去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甲地与乙地位于同一经线上,且甲地纬度位置偏北,故日出时刻应该晚于乙地。第12题,由题干中曲线MN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可知,MN线为晨昏线,而MN与EP相交于N点,且由图可以看出曲线MN所跨经度为90°,推出N点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承上题条件(南半球夏季),则N点所在经线40°E(由此图为东半球推知)为0时,则推知B项正确;任何时候昼、夜半球范围一样大;地球此时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
13.C 14.B [解析] 第13题,纽约地处北半球,每年7月12日前后日落西北,据此知曼哈顿街呈西北—东南走向;结合太阳直射点的往返移动规律知,“曼哈顿悬日”每年出现两次。第14题,7月北半球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曼哈顿(西五区)地方时为19时,180°为12时,由此可得出结论。
15.(1)5 8 9:20 (12°N,160°E)
(2)12°N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12°N向南北两侧递减;极夜现象出现在78°S及其以南地区。
(3)北京的日出时间越来越晚,悉尼的日出时间越来越早。
(4)BD
[解析] 第(1)题,结合试题信息材料知C、D所在经线分别是20°W和160°E,即太阳直射经线为160°E,直射纬度为12°N,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推知此时正值一年中的5月或8月;此时160°E为12时,据此可知北京时间为9:20。第(2)题,此时太阳直射12°N,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该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极夜则出现在78°S及其以南地区。第(3)题,α逐渐减小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北京昼渐短,日出时间越来越晚,而悉尼相反。第(4)题,若α逐渐增大,则说明太阳直射点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雨季,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减慢。
【选做题】
16.(1)(23°26′N,0°)。6月22日20时。
(2)正南 正北 (3)8 h 16 h
(4)北半球各地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解析] 第(1)题,根据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可知太阳直射回归线。根据经度变化规律,推知图的上半部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图,下半部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图,由此得出直射经线为0°经线。再结合太阳方位可推导出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0°经线为12时,结合区时计算方法知,北京时间为6月22日20时。第(2)题,图的上方为南半球的半圆,下方为北半球的半圆,图中B、D实际位于同一条经线上,B位于D的正南方。同理A、C也位于同一条经线上,C位于A的正北方。第(3)题,根据B、D两地所在纬线与晨昏线的交点,可以确定B的日出时间为8时,D的日出时间为4时,进一步计算出两地昼长B为8小时,D为16小时。第(4)题,北半球夏至日时,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地区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