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十一) [第11讲 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
图甲为2000—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乙为2002—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甲 乙
图K11-1
1.2000—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
①2000—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②2000—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 hm2以上 ③2002—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④2003—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002—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
①建设用地增加 ②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③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④未利用地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的合理开发限度为40%。而当利用率超过40%时,即表明严重缺水,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并导致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问题。据材料回答3~4题。
世界平均 中国平均 河西走廊 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 海河流域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30% 20% 92% 79% 80% 95%
3.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资源可利用量高于世界平均值
B.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
C.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利用率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调水
4.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原因是( )
A.降水总量小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浪费更严重 D.水资源需求量大
自2011年7月始,泰国发生了持续3个多月的洪涝灾害,多个全球知名IT企业在泰国设立的硬盘生产工厂在此灾害中遭受不同程度损毁,导致当年硬盘销售价格上涨。读图完成第5题。
图K11-2
5.从气候与地形角度看,泰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有( )
①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
②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
③中南部地势低平,积涝成灾
④北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读图(括号内数字为该国人口总数),完成6~7题。
图K11-3
6.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人均GDP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能源人均消费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能源消费总量高于中国的是( )
A.美国 B.俄罗斯
C.印度 D.日本
历史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现代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实行联产责任制,家家户户囤满粮。”结合图示,完成8~9题。
图K11-4
8.从自然角度看,“十年倒有九年荒”中的“荒”产生的原因及其出现时间正确的是( )
A.洪涝—7、8月 B.洪涝—6月
C.干旱—4、5月 D.台风—7、8月
9.现今凤阳“家家户户囤满粮”得益于( )
A.气候变暖 B.红壤的改良
C.大量施用化肥 D.大力兴修水利
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图K11-5
10.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A.鼠害 B.洪涝
C.旱灾 D.寒潮
11.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保障问题显得日益重要,下图为我国天然气2007年产量与消费量差额统计图,图中箭头示意我国石油、天然气进口的四大战略通道,①②两地建有风力发电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K11-6
(1)我国天然气最富裕的三个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石油、天然气进口的四大战略通道采用的运输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我国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所采用运输方式的主要优点。
(3)与①地相比,②地建设风电站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主要有哪些?
(4)分析东部沿海地区输入天然气,发展风电、核电所产生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年8月26日以来,受强降雨影响,安徽省沿淮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给淮南、蚌埠、宿州等地造成严重损失。
材料二 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
材料三 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干流全长约1 000 km。南岸主要支流有史灌河、淠河,均发源于大别山。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颍河、涡河、新汴河、沭河等。下图为淮河主要水系图。
图K11-7
(1)试从自然角度分析淮河流域洪灾多发的原因。
(2)你对防治淮河洪水有什么好的建议?
课时作业(十二) [第12讲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下图为受到不同程度的海平面升高影响的孟加拉国土地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K12-1
1.导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有( )
①酸性气体排放量增加 ②臭氧层的破坏
③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 ④海水受热膨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海平面上升使孟加拉国沿海地带( )
A.更适于港口的建设
B.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
C.气候趋于温和湿润
D.土壤中水分增多,肥力增强
读图,回答3~5题。
世界部分国家生产和消费碳排放的数量柱状图
图K12-2
3.图中所示,碳排放量消费大大超过生产的有( )
A.巴西、原欧盟十五国、墨西哥
B.加拿大、俄罗斯、美国
C.日本、原欧盟十五国、美国
D.中国、印度、南非
4.有关我国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大于生产的碳排放总量
B.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小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
C.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于出口产品所产生的
D.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出口到他国被消费掉
5.人均消费碳排放量( )
A.印度多于俄罗斯
B.美国最多
C.原欧盟十五国多于加拿大
D.日本多于美国
2011年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据此完成6~7题。
6.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B.减轻大气污染
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D.提高能源利用率
7.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
A.缓解土地荒漠化
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C.减轻耕地压力
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将会使泥沙的侵蚀动态、输送过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沉积带中泥沙的沉积速率。下图为黄河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计算公式:某一时期大水次数×2/(同一时期大水次数+大旱次数)]和下游河道沉积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8~9题。
图K12-3
8.最能反映黄河中游地区植被严重退化的时间段是( )
A.公元100—300年 B.公元600—1100年
C.公元1100—1300年 D.公元1300—1800年
9.关于该图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化越剧烈,沉积速率的变化也越剧烈
B.下游河道沉积速率的波动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后果
C.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在公元1100年后的波动上升是植树造林导致的
D.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基本成负相关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图K12-4
10.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C.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
11.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A.澳大利亚 B.西亚
C.南美洲 D.中亚
12.读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K12-5
(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上图中各数字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分别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
(2)据图说出大气中CO2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13.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
图K12-6
材料二 中国近50年增温速率图。
图K12-7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温度地带?
(3)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趋势对沿海地区会造成什么后果?
(4)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试分析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原因。
(5)有哪些措施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第11讲 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
【基础自主梳理】
①直接 ②物质与能量 ③土地 ④矿产 ⑤不平衡性 ⑥水热 ⑦地质作用 ⑧可再生 ⑨数量 ⑩范围 途径 蒸汽机的使用 不大 较大
多样化 高 土地退化 再生能力 长远
子孙后代的利益 保护 自然界 人类生命和财产 台风 干旱 洪涝 地震 滑坡 水位 河滩 溢流 损害
瘟疫和传染病 生活 快速融化 堤坝 低 加快 河道排水 退耕还湖 疏浚河道 防灾减灾 防洪保险基金
【考点互动探究】
1 (1)D (2)C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我国能源消费与GDP的关系。读图可以看出我国能源消费量和GDP总量都呈上升趋势,GDP增速大于能源消费量增速,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呈不断下降趋势。第(2)题,在单位GDP能源消费不断下降背景下,GDP的增长是影响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能源不能满足本国需求,需大量进口。
2 (1)D (2)B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水灾多发地区的分布,结合选项中各区域的范围,只有D项能够和图中水灾多发区相符合。第(2)题,西北地区降水少,其水灾的发生应主要和全球变暖、春季雪灾增多有关;黄土高原水灾主要和该地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有关;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灾多发和围湖造田、降水多且降水时间长等有关;东北地区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对湿地过度开发,导致其蓄水能力减弱,水灾多发。
【课时作业】
1.B 2.C [解析] 第1题,由图甲可知,2000—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一直在减少,其中2002—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最快,但总量始终保持在1.2亿hm2以上。第2题,由图乙可知,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最主要是由于退耕还林工程效果显著,大量的耕地变成林地;此外,居民点及工矿等建设也占用了一部分耕地。
3.C 4.D [解析] 第3题,表中数据显示,缺水最严重的是海河流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解决用水紧张状况的核心。第4题,塔里木河所在区域降水总量小,但区域内经济总量也小,而海河流域处于我国华北地区,该区域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需水量大,这是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前者的原因。
5.A [解析]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可得出泰国是热带季风气候;根据图中的等高线、河流等信息,可得出中南部地势低平。主要考查读图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6.C 7.A [解析] 第6题,人均GDP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有丙和丁,人均消费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有甲、乙、丙,两条件均具备的是丙。第7题,能源消费总量等于人均消费量乘以该国人口数,通过计算可知美国高于中国。
8.B 9.D [解析] 第8题,图示为淮河流域,造成该流域十年九荒的主要原因是淮河洪涝灾害严重,尤其是每年的6月份,处于“梅雨”时期。第9题,淮河流域因采取了以“兴修水利”为主的综合治理而使得“家家户户囤满粮”。气候变暖可以增加热量,但不能使农作物明显增产。红壤则主要位于江南丘陵地区。
10.B 11.D [解析] 第10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判读以及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该图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题中所给四个选项中需要用到紧急救援、建设安居工程,灾后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的只有洪涝灾害。第11题,本题主要考查防御自然灾害采取的措施以及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为降低大城市灾后救灾强度,可以先完善城市功能规划,使城市各功能区布局合理;对房屋加固可以减少地震中房屋倒塌的几率;组建自愿者队伍可以在灾后紧急救援过程中发挥作用;避灾自救技能培训可以减少灾害中的人员伤亡。而人口外迁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办法。
12.(1)新疆 陕西 四川
(2)管道运输 海洋运输 运量大,连续性强;损耗小,受自然条件影响小。
(3)有利条件:冬季风力大;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建设。
不利条件:夏季风力相对较小;易受冰冻、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影响;远离消费市场。
(4)经济效益:缓解能源消费紧张状况;促进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产业发展。
环境效益: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解析] 第(1)题,结合我国天然气2007年产量与消费量差额统计图可知,新疆、陕西、四川生产量大大超过消费量,为我国天然气最富裕的省级行政区。第(2)题,根据我国与主要油气资源供应国的相对地理位置并结合油气资源的输送特点,判断四大战略通道采用的运输方式;在了解我国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所采用管道运输前提下,结合管道运输的特点说明其主要优点。第(3)题,从该地区风力资源特点及其影响风力发电的因素进行说明。第(4)题,经济效益主要从改善能源供给状况及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说明;环境效益主要从改善环境质量入手进行解释。
13.(1)支流多,汇水区域广;洪泽湖周边地势低平,而下游泥沙淤积,导致地势较高,排水不畅;河道弯曲;夏季降水过于集中。
(2)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在各大支流上修建水库,调蓄径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退耕还湖,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解析] 第(1)题,自然因素主要从淮河水系、水文特征、淮河流域地形地势特征及降水特征分析。第(2)题,针对洪灾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第12讲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基础自主梳理】
①太阳辐射 ②地形的变化 ③冰期 ④间冰期
⑤温暖 ⑥寒冷 ⑦温暖 ⑧温室效应 ⑨生态系统
⑩全球海平面 健康
【考点互动探究】
1 (1)D (2)A [解析] 第(1)题,格陵兰岛位于北极地区,其冰原为极地冰川。冰原面积缩小主要是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所致。第(2)题,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会受到更加强烈的海水运动的侵蚀。冰川融化并未造成全球水量的增减,只是水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变小,海岸线总长度会缩短。
2 (1)D (2)D [解析] 第(1)题,并非所有工业生产过程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并且发展生产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是发展的中心。第(2)题,削减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太阳辐射强度都可以减弱温室效应。人工降雨对温室效应减弱无影响。
【课时作业】
1.D 2.B [解析] 由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温室效应越来越强,全球变暖使极冰融化、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会使海水对孟加拉国沿海地区的影响加剧,使土壤中盐分的含量增大,即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
3.C 4.D 5.B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日本、原欧盟十五国、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碳排放量消费大大超过生产。第4题,由图可知,我国生产的碳排放总量较大,但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和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之和较小,说明我国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出口到他国被消费掉了。第5题,由图可知,美国碳排放量远大于中国、印度等人口数量较多的国家,也数倍甚至数十倍大于巴西、加拿大、墨西哥等人口少于美国的国家,故美国的人均消费碳排放量是最大的。
6.B 7.B [解析] 第6题,新能源车节约能源、清洁、环保,排出的废气少,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第7题,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需要大量的玉米等粮食作物,因此,可能会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8.B 9.B [解析] 第8题,公元600—1100年,气候湿润指标下降幅度大,沉积速率上升,可推断该时段内黄河中游地区植被严重退化。第9题,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沉积速率的高低,下游河道沉积速率的波动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后果。
10.C 11.B [解析] 第10题,读图可知,气温升高,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粮食产量会减产,因为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因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粮食产量会增加。第11题,气温升高,低纬度大部分地区因供水不足,粮食会减产,而地处较低纬度的西亚地区粮食却能大幅度增产,说明该地区的降水变化与同纬度其他地区不同,降水的增加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原因。
12.(1)光合作用 沉积作用 海平面上升 气象灾害增加
(2)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
(3)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全球合作;提高人类保护大气的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各数字的作用或结果。第(2)题,CO2的增多一方面是由于大量使用煤炭和石油;另一方面是由于毁林造成吸收CO2的能力减弱。第(3)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可从减少矿物燃料,提高新能源利用比重,加强国际合作并提高人们保护大气意识等方面采取措施。
13.(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3)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改变海岸线,沿海低地被淹等。
(4)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大气中CO2消耗减少。
(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
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第(2)题,结合图示分析即可作答。第(3)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第(4)题,CO2浓度升高与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两方面有关。第(5)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