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时作业(十)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1.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以(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高山林线是指当山体达到一定高度时出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是中国高山林线高度等值线图,读图回答2~3题。
图K10-1
2.下列叙述符合图示信息的是( )
A.我国南方高山林线的纬度变化更明显
B.我国北方高山林线的经度变化更明显
C.理论上安徽林线应低于3 200 m
D.同纬度比较一般我国东部林线高于西部
3.导致图中A—B、A—C沿线高山林线变化的根本原因分别是( )
A.降水差异;气温差异 B.海陆差异;纬度差异
C.地形差异;降水差异 D.地形差异;纬度差异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图K10-2
4.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5.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 000 m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下图是四个地区自然地理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图K10-3
6.图中所示地理景观( )
A.甲—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B.乙—丁的变化与亚欧大陆从西岸到东岸的变化一致
C.乙—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D.甲—丙的变化与低纬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相似
7.与图中丁处自然景观的形成关系密切的是( )
A.全年高温的气候
B.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
C.流经沿岸的暖流
D.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
读部分地理事物数量的纬度差异示意图,回答8~9题。
图K10-4
8.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的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的是( )
A.南半球的种群数量多于北半球
B.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
C.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少于中纬地区
D.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少于草原地带
9.结合图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纬度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 )
A.气候、土地资源的差异
B.生物、土地资源的差异
C.矿产、生物资源的差异
D.气候、矿产资源的差异
下图是非洲大陆>10°C积温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
图K10-5
10.下列现象符合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
A.①地积温大于②地
B.③④两地积温大致相同
C.②地积温小于④地
D.①③两地积温大致相同
11.影响20°S东西沿海地区积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 B.洋流
C.纬度 D.大气环流
12.南京某中学社团在暑期进行网上模拟联合国亚欧非考察活动,下图表示该次考察活动区域和活动路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K10-6
(1)比较③⑤两地气候的差异。
③地 ⑤地
气候特征
形成原因
(2)②③两地的自然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
(3)③→④→⑤气候变化带来自然带的相应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________特征,自然带的这种变化反映了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4)说明①地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13.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非洲自然带分布简图
非洲三地气温、降水量图
图K10-7
(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3)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相同,简析其原因。
课时作业(十)
【基础演练】
1.A [解析] 从题干来看: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CO2浓度进行调节,结合选项不难得出只有A项与大气中CO2浓度有关。
2.C 3.D [解析] 第2题,读图可知,在30°N以北地区,高山林线高度随纬度升高而下降,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变化,而30°N以南地区,经度变化比较明显;同纬度比较,我国东部地区林线相对较低;从图中读出,3 200m林线从安徽省以南经过,理论上安徽林线应低于3 200m。第3题,由图可知,A—B地形区依次是第三级阶梯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二级阶梯的四川盆地、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随着地势逐级升高,林线高度也逐级升高;A—C温度带依次是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随着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林线高度也逐渐降低。
4.C 5.A [解析] 第4题,由图中雪线高度等值线的分布可知,我国雪线高度的基本趋势是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第5题,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和气温,图示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丰沛的降水,因此雪线较低。
【能力提升】
6.D 7.D [解析] 第6题,图中甲到丙的自然带变化体现的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乙到丁的变化体现的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第7题,图中丁是温带荒漠,形成原因主要是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得到的海洋水汽较少。
8.B 9.A [解析] 第8题,南半球的种群数量少于北半球,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多于中纬地区,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草原地带。第9题,从图中可知世界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条件适宜、土地面积广阔,因此世界特大城市数量的纬度差异是由于气候、土地资源的差异造成的。
10.B 11.B [解析] 第10题,受地势影响,②地积温较低;③④两地纬度相当,积温大致相同,符合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第11题,20°S东西沿海地区分别受暖流和寒流影响,东岸积温高于西部沿海。
12.(1)如下表所示:
③地 ⑤地
气候特征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温和湿润
形成原因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
(2)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地形
(3)整体性 从赤道到两极
(4)夏季高温多雨(或雨热同期,或夏季水热条件好、水热组合好)。
[解析] 第(1)题,③为热带雨林气候,⑤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据此分析其特征和成因的差异。第(2)题,②为东非高原,虽然位于赤道上,但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体现了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第(3)题,③→④→⑤气候变化带来自然带的相应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这种变化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题,①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最有利影响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配合条件优越。
【选做题】
13.(1)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3)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因此丙地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相同。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并在调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说明乙区域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第(2)题,甲、乙两地降水量的季节差异使得植被略有不同。第(3)题,受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影响,丙地发育了热带雨林带,使其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相同。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