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7张PPT)
云南省澄江市第六中学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把山水当做“人”来画 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
中国画(国画)
中国画 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 ,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
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的简称,国画的一种,以描绘山水景物为主。
(即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家及作品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学习目标
4.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5.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一、字音字形
惆怅 真挚 暮霭
chóu chàng
zhì
ǎi
朝朝暮暮 浮光掠影 渲染
zhāo
lüè
xuàn
夔门
kuí
夔
课前预习
二、重点词语
1.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2.惆怅:犹豫不决或指有些不知所措,大多用来形容很无奈的意思。
3.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
4.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的形容
5.身临其境:形容自己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中去了。
6.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7.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8.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
一晃就过去了。也比喻景物景象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整体感知
2.什么是意境 怎样获得意境
1.找出本文中心论点。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3.什么是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的说,就是加工工程
作者介绍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4.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
第一部分(1):点明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第二部分(2—4):具体论述什么是意境。
第三部分(5—8):如何获得意境。
第四部分(9—10):意境和意匠的关系。
3.说说1~4段的论证思路。
由画山水引出“意境”
阐释什么是意境
表明山水画与“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同。
列举李白和毛泽东的诗,分别说明了xxxxx
自己组织语言说一说吧!
合作探究
阅读1~4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释的意境的概念
2.第3、4段,作者列举的李白和毛泽东的诗,其目的是什么?
3.说说1~4段的论证思路。
1.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简要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内容说说“意境”与“意匠”二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而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题一)
(第2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有景无情,画风景就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都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因此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探究: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的寄托其中,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意蕴。
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是因为二者是相通的,是想更直接的让人体会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从而更好的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探究: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题一)
意匠和意境的关系: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1.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释的意境的概念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
2.第3、4段,作者列举的李白和毛泽东的诗,其目的是什么?
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
列举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了“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题二)
总之,以古诗词为例,引用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一是可以有力地证明作者提出的观点;二是增添了文采,也增加了对读者的吸引力,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第五段有什么作用
2.第六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八段的主要内容。
4.依据课文,说说意境与意匠有什么关系。
⑵第6段: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具体论证“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⑶第7段:作者举毛泽东《沁园春》的例子,说明只有有了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才能写出高于现实的诗词,从而说明作画与写诗一样要高于现实的道理,用作诗词来谈作画,是化抽象的道理为生动形象的例子,便于读者接受。
⑷第8段: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从中获得对这一对象的独特的认知和思想感情,然后经过创造意境而获得灵秀的山水画。
苏州四柏树
2、道理论证:
第8段:作者引用四川人的话“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有力地论证“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的观点,进而论述了画作要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创造出鲜明意境,增强说服力。
第10段:作者引用杜甫的名句,有力地论证“要苦心经营意匠”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3、对比论证:
第8段:作者以画松树为例,把五代画家荆浩长期观察画松“始得其真”的事例,与一位出外写生的作者短暂观察画松浮光掠影的事例作对比,突出强调了只有重视长期观察才能深刻认识对象,创造出鲜明的意境,增强了说服力。
3.概括第八段的主要内容。
第八段主要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
4.依据课文,说说意境与意匠有什么关系。
“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由此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深入思考
思考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思考2:“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作者以齐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思考3:本文在阐述“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时引用了大量古诗词,你认为这样合适吗?
我认为合适。因为诗与画的意境是相同的,在诗中可以称为风景如画,反映在绘画中可称为诗意,意境能体现作者的兴趣、性格、修养等,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格局。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是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而是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深厚的感情。因此,我们可以说山水画是诗歌的映像,而诗歌是山水画内在感情的载体。
探究: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主旨归纳
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识对象,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谈论山水画的意境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其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白话译文
【其一】
山,高耸入云端。给快跑的马儿再加几鞭,翻越山巅未下鞍。惊诧高又险,回头瞥一眼,离天只有三尺三!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白话译文
【其二】
山,起伏如波涛,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势奔腾迅猛如奔马,好似万马厮杀正酣战。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其三】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白话译文
【其三】
山,傲立苍穹如长剑,刺破青天剑锋没伤残。天像快要塌下来,全靠着山的支撑,天才得以铺展于宇宙间。
欣赏
李可染《万山红遍》
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探究: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细节探究
摄影作品
山水画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探究: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的寄托其中,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意蕴。
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是因为二者是相通的,是想更直接的让人体会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从而更好的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题三)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我们写文章,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来写。如果不熟悉,却一定要写,那就需要先观察该对象,做到对其有了深入全面的认识、能够把握其精神实质之后再动笔。
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题三)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题三)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写文章要表达真情实感,切忌无病呻吟,切忌假、大、空。
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题三)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写文章贵在独创性,要善于捕捉自己内心感受最深刻的人、事、景、物来写,写出自己的亲身体验,不要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题三)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写文章贵在独创性,要善于捕捉自己内心感受最深刻的人、事、景、物来写,写出自己的亲身体验,不要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从1962年至1964年李可染共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
李可染首次创作此题材是1962年在广东从化,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于从化翠溪宾舍”,此作原为画家家属所藏,1999年为“李可染基金会”筹资,委托中国嘉德拍卖,以407万元被台湾藏家林百里竞得。
第二幅创作于翌年,仍是在广东从化,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三年可染于从化”, 此画1963年出版于第6期《美术》杂志,李可染把它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现藏中国美术馆。
其他五幅皆在1964年创作于北京西山。李可染先用半斤内库朱砂创作了四幅,其中两幅较小的,两幅大的。
家属收藏《万山红遍》
2000年北京荣宝501.6万元拍出
北京保利2012春拍2.9325亿元拍出
北京画院藏《万山红遍》
李可染先生画完这4幅《万山红遍》后,应荣宝斋之邀,为建国15周年国庆又画了一大幅给荣宝斋,此幅右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建国十五周年大庆,可染写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此件现藏于北京荣宝斋,从此以后李可染没再画过《万山红遍》。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意境与意匠的解读,带我们了解并体悟了山水画。这是李可染对于山水画意境的阐述,更使得我们认识并深刻感受到这份情怀,也希望大家从这篇文章的手法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定向导学
学完《山水画的意境》,关于议论文的阅读你收获了什么?
一课一得
1、把握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思辨方法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