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筚路维艰 砥砺前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课题 筚路维艰 砥砺前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选题立意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新中国一个宏大的历史课题。上世纪50到7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的过程中既取得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这段曲折发展的岁月是一个艰辛探索和积极进取的年代,既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也留下带有那个时代特色的社会风尚和精神面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册上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本课教学立意为“课程思政, 以史育人;共情感悟,砥砺前行”。
课标要求 2017年课标对本课内容作了如下要求:1.了解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 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第一课,在本专题起着开篇立意的作用。本课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曲折发展的十年”、“十年动乱的国民”经济三个子目的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拉开了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序幕,但由于经验不足、急于求成,在此后的20年中经历了各种曲折。尽管在探索过程中犯了一些失误,但同时这20年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失误以及成绩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埋下伏笔。本课会涉及一些核心概念,如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八字方针等等。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在耽误相当长的教学时间。与此同时,本课教材篇幅达到6页,时间跨度大、教学内容多,想要在1个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对于教师以及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另外从高考角度来看,本课第一子目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内容在全国卷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极高,但碍于40分钟的时间,无法将该重点突破,在本课设计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部分内容暂时以基础知识的方式进行处理。【解决方案】借助导学案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以及核心概念的理解。基于教师教学设计逻辑对教材进行整合,将“曲折发展的十年”、“十年动乱的国民”两部分内容中的失误和挫折部分合并为“曲折探索的二十年”,并这两部分内容中的成就合并组成第三部分“曲折探索二十年的巨大成就”,并在这部分内容补充地方史的内容,实现国家课程“宏大叙事”与地方课程“微观细描”的有机融合。教师在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部分内容已经有了基础知识建构之后借助课后高考真题演练完成该部分内容的突破。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高一文科学生 1、知识储备:本课内容部分基础知识,在初中历史已有所设计,学生有一定相关知识储备。2、认知水平:与初中历史重知识记忆不同,高中历史除了需要基础知识记忆之外,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初中历史的教学特点,高一学生相关对相关史实的的认识深度还不够。加上教材是专题体系,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想要清晰展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脉络以及厘清各课之间的前后关联,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素养目标】根据选题立意、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重难点,将本课素养目标培养设定如下:1.能够初步地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用于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以及教训。(唯物史观水平3)2.能够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具体史事放在当时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进行分析,能够借助年代尺、年表构建历史叙事。(时空观念水平2)3.能够对家乡的社会主义发展史有一定了解,深刻感悟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的伟大性、开创性、奠基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感悟中国人民涌现的中国精神。(家国情怀水平3) 【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基本史实及经验教训。2、难点:概括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的时代精神。
教法学法 为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以及突破重难点,特设置如下教法、学法:1、教法:情境创设、史料分析、问题引导2、学法:自主学习、观察感悟、情感体验
设计思路 基于选题立意、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设计思路为“魂构统整,素养导向,瘦身强筋,不求大全”。因此本课始终贯穿两条线:1、守住底线:即知识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常识。2、触及高线:即素养线,即通过基于教师教学逻辑以及学生学习逻辑创设情境,让学生达成预设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培养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策略方法、问题、及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广安市华光厂视频 以地方“三线建设史”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一、大业奠基启宏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教师通过微课讲解国民经济恢复、土地改革、过渡时期总路线等内容,学生结合导学案内容完善、补充基础知识。 践行“魂构统整,素养导向,瘦身强筋,不求大全”的设计思路,利用3分钟左右的微课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这部分内容基础知识的梳理,为后面的教学的开展留足时间,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成果。
二、道路初探多沧桑——曲折探索二十年 学生活动一——利用老师提供的例子,从老师提供的历史图片中,提取相互关连历史信息,构建历史叙事。 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对基础知识的建构,并基于基础知识进行历史叙事,建构起曲折探索二十年的基本历史轮廓。
教师整合——将教师提供的例子以及学生构建的历史叙事进行整合 勾勒曲折探索二十年基本历史脉络,在讲解过程中对重点基础知识进行突破。
聚焦典型——呈现对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相关史实 通过对相关史实的呈现,让学生感悟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这段历史,为下一部分总结人民公社和大跃进以及文革的教训作铺垫。
三、披荆斩棘铸伟业——曲折探索中的巨大成就 引入邓小平对曲折二十年取得成绩的评价以及相关数据变化 为引入曲折二十年所取得的成绩作铺垫
通过表格呈现曲折二十年的成绩,并追问“文革时期工业建设成就难倒是一片空白吗?” 检验学生基础知识,通过设问引出三线建设内容
介绍三线建设广安的情况 充分挖掘地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完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未后面升华学生情感作铺垫
学生讨论曲折探索所取得成就的意义 让学生辩证看待曲折探索二十年的失误与成绩,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四、功崇惟志谱华章——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中国精神 讲述三线建设故事——1972年武胜157厂的火灾 通过讲解三线建设故事,让学生感悟并提炼出三线精神。
以三线精神引出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涌现的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等。 升华本课主题,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正是有了强大民族精神,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才取得如此丰硕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课后巩固 呈现本课板书,推送习题 让学生了解本课知识结构、对本课基础知识进行巩固
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基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在充分落实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也重视对学生相应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培养。2、本课一大亮点就是充分挖掘地方史资源,在教学资源收集与整理过程中,先后前往华蓥市档案馆、华蓥市史志办、广安市三线建设博物馆,并对华光厂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整理出大量有益的教学资源。实现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融合。3、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有一个疑惑,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资源,如何取舍?一堂公开课的设计,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一定要先服务于高考应试?怎样的一堂课才算真正的好课?
参考文献
1、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东方出版中心,1998-01
2、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0-1
3、张士义 王祖强 沈传宝主编.从一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M].东方出版社,2017-12
4、王梦初.“大跃进”亲历记[M].人民出版社,2008-11-1
5、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1
6、邸延生.山雨欲来:“文革”前夜的毛泽东[M].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7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6-1
8、陈澍编.中共八大纪事(读-党史第30辑)[M].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年: 2015-1-19、四川省华蓥市志编纂委员会,华蓥市志[M].成都人民出版社.199510、《西部深处的记忆-广安三线工业遗产图片集锦》11、《中国文化遗产.广安三线工业遗产专刊》[J],2011(5)12、《四川工业遗产保护》[J],2013(1)、2014(1)、2015(1)、2016(1)、2017(1)、2018(1)、2019(1)、2020(1)13.张汉林.提问之道:历史思维养成路径探究.教育学报[J].2018.614.张汉林.基本史料:思考史料教学的新视角.课程·教材·教法[J].2016.815.陈德运 赵亚夫.史料·阋读·问题·思维 —基于史料的教学原理阐释[J].基础教育课程.16.陈德运 唐 朋.核心素养导向下历史文献材料的阅读视角.教学与管理[J].2019(1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