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2 08:3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目录
选官制度
中枢机构
赋税制度
3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上面这首诗与哪种制度有关?
选官制度之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背景
材料: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阅读材料,分析科举制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九品中正弊端
启用寒门士子
抑制士族门阀
增加文化考试
孝文帝推行均田制
庶族地主逐渐崛起


科举制度●过程标准
发展过程 隋朝 隋文帝开始采取分科考试 开始
隋炀帝建进士科科举形成
唐朝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发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宋朝 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推行糊名法、誊录法 实行南北分卷的方法 完善
明清 八股取士 1905新政取消 僵化
察举制 九品中正 科举制
选官权利 地方豪强 士族 中央
选拔方式 察举 推举 考试
选拔标准 德才家世 德才家世 文化成绩
选才范围 豪强 士族 所有
科举制度●影响
材料: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 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科举制度●影响
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巩固中央集权;
利于公平竞争,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利于官员素质,推动社会向学风气
选拔标准单一,不利于个性发展;
儒学作为内容,不利于科技发展;
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
时间 制度 方式 标准 趋势
先秦时期 世禄制 世袭 血缘 贵族走向官僚考察走向考试地方走向中央
汉朝时期 察举 地方自下而上推荐 品行→家世
魏晋时期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官评定中央授官 德才→家世
隋唐明清 科举制 中央分科考试 才学
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枢机构之三省六部制
皇帝
内朝
尚书令
中书令


外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三省六部●背景
阅读教材P39并结合右图,分析三省六部制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枢机构演变优化(尚书台改称为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佐决策,行使权力)
581隋朝建立,589年灭陈,完成国家统一
为了巩固隋朝统治和国家统一,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内外朝制
三省六部●基本运行机制
皇帝
内史省
(草诏)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核)
吏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户部 工部
三省六部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三省六部●运行机制完善
皇帝
内史省
(草诏)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核)
吏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户部 工部
三省六部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政事堂
(议政)
阅读材料并结合右图,从效率、制衡两个角度思考设立政事堂的意义?
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唐《文献通考》
决策效率:群相集议 提高效率
决策合理:程序分权 决策科学
权力分配:相权削弱 皇权加强
三省六部●影响
阅读材料简述三省六部制的意义?
隋唐融汇南北制度,在继承中创立三省六部制,重建法定的中央政府,寓分权制衡寓程序分工,理顺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显示出传统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奠定中央政府基本框架结构。
古代政治制度成熟
提高效率 决策科学 分权制衡
加强皇权 利于集权 巩固统治
后世影响深远
中枢机构的演变趋势
内廷
尚书
中书
侍中
三公
隋唐
西汉
东汉
魏晋
外朝
尚书省
三公虚置
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执行
中书省
门下省
内朝机构外朝化 皇权不断强化 相权不断削弱
赋税制度之两税法改革
两税法●背景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国家财政出现危机
土地买卖兼并严重
均田制遭到破坏
杨炎(727年—781年)
今陕西省宝鸡市人。唐代宰相、财政学家,780年推行两税法,后坐罪被德宗赐死
项目 租庸调制 两税法 趋势
征税标准 人丁 财产 放松了人身控制
征税项目 租调庸 户税、田税 简化了税收名目
征税对象 授田农民 一律纳税 扩大了税收对象
征税时间 旬输月送 夏、秋两季 简化了税收时间
征税形式 实物 实物地税货币户税 刺激了商品经济
两税法●内容
材料一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每州各取大历 中一年科率 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材料二 诗人白居易则写出如下诗句: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两税法●影响
积极方面:
一度缓解财政危机
利于人口自由流徙
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帝国赋税制度成熟
局限方面:
后期百姓负担加重
两税法●影响
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
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税制
明朝
西汉
魏晋唐前期780年唐后期宋元
清朝
标准
租庸调制
人丁为主土地为辅
土地为主人丁为辅直至取消
两税法
一条鞭法
人身依附不断减弱
摊丁入亩
总结
选官制度
政治制度
赋税制度
九品中正
科举制度
三省六部
三公九卿
租庸调制
两税之法
封建制度走向成熟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