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2 08:4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诸葛亮祖籍山东临沂沂南县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占地15万平方米,始建于章武元年(221年 ),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 。
政权更迭沿革——士族专权盛行
目录
CONTENT
经济格局变动——江南经济崛起
民族交融高潮——魏孝文帝改革
政权更迭沿革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三国鼎立
三国与西晋
6
西晋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许多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为“十六国”。
十六国与东晋
北魏统一北方建立北朝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南朝
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 年间,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西晋 司马炎 266年—316年 洛阳
东晋 司马睿 317年—420年
建康
南朝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于建康(南京),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北魏分裂与隋朝建立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
公元581年,隋朝取代北周。
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统一全国。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国家长期分裂
国家孕育统一
士族专权与国家分裂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ya)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几家士族都是在战乱中从北方移居到南方的)
士族专权●表现
政治 门第分享特权 世代垄断官职 九品中正制
经济 占有大量土地和大量劳动力 庄园经济
文化 崇尚清谈玄学 儒学僵化
社会 不与庶族通婚不与庶族同席 阶层固化
士族沿革
东汉 豪强地主 源头
三国 九品中正制 形成
东晋 鼎盛
南朝 刘裕 衰落
隋唐 科举制均田制 消失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376年,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383年,淝水之战爆发。
淝水之战与国家统一
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迅速崩溃,统一南方没有完成。
◎淝水之战形势图
江南经济发展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o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成稔(re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鄒(hu)、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入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江南经济发展●表现
灌钢法
农业:
土地开垦,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
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
自然环境优越
战争较少,社会安定,政策宽松
社会环境安定
人口南迁,先进生产技术。
劳动力与技术因素
1
1
2
2
3
3
江南经济发展●原因
“五胡乱华”
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
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之文也。
——《魏书·高祖纪》
孝文帝改革●背景
冯太后名字不详,祖籍今河北省衡水市。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执掌天下十五年,成为北魏中期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享年五十岁,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龙门石窟修建古阳洞,以纪念冯太后。
孝文帝改革●背景
紧迫 内忧 政治危机 财政危机
外患 政权并立 相互兼并
有利 民族 民族迁移 民族交融
文化 汉文化基础雄厚
孝文帝改革●措施
问题 措施
政治 吏治腐败 三长制 俸禄制
都洛阳 改籍贯
经济 财政危机 均田制 租调制
文化 民族矛盾 穿汉服 说汉语
改汉姓 学士族
定门第 互通婚
(08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链接高考
按人口分配土地
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自耕农甲 自耕农乙 自耕农丙
无地 农 民
少地 庄园甲 庄园乙
地 主
官 员 庄园丙 庄园丁
雇佣制——被雇农民集体劳动
租佃制——农民家庭个体劳动
有主土地
均田制示意图
自耕农 自耕农 自耕农
自耕农 自耕农 自耕农
自耕农 自耕农 自耕农
自耕农 自耕农
庄园 庄园
庄园 庄园
无主土地
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形态
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 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魏书·高祖纪》
孝文帝改革●影响
六镇起义 南下的贵族在洛阳越来越繁荣,慢慢开始乐不思蜀,无暇顾及在塞北还有相当一部分留守的鲜卑人。这些人对于汉文化仍然是持有怀疑和不接受的态度,改革也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但他们却要守在边防,提防柔然的侵入,保证洛阳的安全,落差使他们的不满越来越来大。孝文帝去世以后仅仅过了25年,北魏边镇鲜卑军事集团就发动反汉化运动六镇起义。虽被镇压,北魏政权也受到了撼动,元气大伤。
孝文帝改革●影响
积极影响: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北魏民族交融
奠定隋唐统一基础。
消极影响:
移植士族制度,滋长贵族腐化
固化社会阶层,激化社会矛盾
北魏由盛转衰,迅速归于灭亡
时代特征
项目 内容
政治 长期分裂 孕育一统
经济 江南崛起 北方优势
文化 三教并流 文化璀璨
民族 民族交恶 交融高潮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