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进京赶考”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闭幕后的第10天,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
毛泽东:“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周恩来:“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思考 结合P150中共七届二中内容,请你为共产党人赶考拟定一个题目?考试结果如何?
题目 如何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中国
生产力 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生产关系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
敢教日月换新天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建立政权
《开国大典》油画(纵405cm 横230cm)1953年董希文创作 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结合地图 归纳建立新中国有哪些有利条件?
军事 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1949年4月23日占领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理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
新民主主义政权
工人 农民 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民主党派的拥护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背景
1949年9月21日●北平中南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过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筹备新中国
①确定国名 首都 国旗 纪年 代国歌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毛泽东主席 朱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高岗副主席
③通过《共同纲领》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 临时宪法
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
工人阶级领导 工农联盟为基础 团结各民主阶级 各民族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会议暂时代理无法普选)
经济 国营经济 私营经济并存
开国大典
阅读材料 分析政协的职能以及新中国的性质?
职能 政治协商 代行全国人大最高权力机构
国家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非社会主义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标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国内 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结束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历史,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国家主题
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而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前提条件社会性质
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 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社会革命
国际 中国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
巩固政权
抗美援朝 长津湖
四川军阀
国民党残军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背景
结合地图和P157-158内容 归纳新中国初期面临有哪些困难?采取了哪些措施?
困难
军事 华南西南西藏未解放
经济 经济崩溃 财政困难
国际 美苏对峙 美国敌视中国
措施
军事 追歼残敌 镇反剿匪
经济 土地改革 稳定物价
国际 抗美援朝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农村 土地改革1950—1952年
背景:执政后新解放区推行
内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实质:生产关系调整(土地所有权变化)
影响:①巩固工农联盟
②促进农业发展
③奠定工业化基础
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结合地图和材料,分析这次土改的背景、内容、实质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城市 稳定物价
品种 数量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材料一 1949年国民党逃跑时劫走的金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有些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却管不了城市。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要得0分。1949年4月—1950年2月,上海物价上涨20倍,不到一年里全国发生四次物价上涨。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结合材料和教材P157页“历史纵横”,分析为稳定物价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的实质是什么?
措施
银元之战行政法律手段
米面之战经济手段
实质
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
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工人阶级V资产阶级
背景
①1950年6月 朝鲜内战爆发金日成发动 统一朝鲜
②美国干涉朝鲜内战仁川登陆 越38线 逼近空袭东北边防
③阻挠中国统一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过程
1950年10月彭德怀率志愿军入朝开始
中朝五战五捷 战线稳定在“三八线”
结果 1953年 《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结束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得到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结论 —基辛格
思考 根据地图和材料 分析入朝作战的目的?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中美伤亡情况
①中国牺牲19.7万人四川第一30789人 山东第二19685人
②美国死亡54246人 韩国死亡22.7万人
苏联放弃在中国特权并援助中国
1952年归还东北“战利品” 1953年归还中东铁路所有权
1954年累计派遣40万专家援建156个生产企业;1955年废除旅顺港海军基地 1955年放弃新疆企业中“联合股份”称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副帅 1958年赠送一个重水反应堆援助中国开发核技术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思考 根据材料,如何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打击美国侵略;保卫朝鲜政权
保卫国内和平 巩固政权
打出国威军威 提高国际地位
志愿军英雄主义精神和全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跨过
鸭绿江
毛岸英
1922—1950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
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
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宋阿毛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外交
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成就斐然,结合国际形势,分析中国采取了哪些外交政策?
1949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中苏建交次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第一次建交高潮(社会主义国家为主)
中印会谈 周恩来首次提和平共处五原则
中印 中缅会谈 正式提倡和平共处五原则
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积极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
参加推动亚非会议成功 提出求同存异
建交新进展:与挪威 英国 荷兰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南斯拉夫 尼泊尔等
阔步走向世界的中国外交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数量 9 9 1 0 0 1(2个代办级) 3 3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外交
据材料分析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原因是什么?
“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954年后出现外交新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求同存异”
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 革命外交→国家现实利益外交 成熟
说明我们外交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基本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50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
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
新兴独立民族国家阵营
两极格局 冷战
抗美援朝 长津湖
完成过渡
1956年1月
上海举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大会
工商界代表步入会场
▍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度的背景
1949年与1952年粮 钢 棉产量比较
产品名称 1949年 1952年 增长率
粮食产量 1. 1亿吨 1.54亿斤 40%
钢产量 15. 8万吨 134.9万吨 754%
棉花产量 44.5万吨 130.4万吨 193%
1952年经济指标较1949年的增长率
项目 工农业总产值 工业 总产值 农业 总产值 职工 平均工资 农民收入
增长率 77.5% 145% 48.5% 60%-120% 30%
经济基础 国民经济恢复 国营经济建立
政治条件 人民政权建立巩固
国际形势 美苏冷战提供必然的制度选择
问题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3年我国加快社会主义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1949年鞍钢开工建设
▍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度的路线图
一五计划
一届人会
毛泽东思想
▍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度的行动方案
第一个五年计划要点
制定 1951年开始编制 1955年正式通过并公布
周期 1953-1957
方针和基本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有步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材料:"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1953年6月)
结合材料和一五计划要点,分析经济建设与社会改造二者关系的特点?
材料: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年),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据材料指出一五计划实施中在产业结构和区域分布上有何特点并分析原因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原因 重工业基础薄弱;帝国主义威胁 国防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经验;重工业发展利于轻工业、农业的发展
靠近苏联便于受援;基础好;资源交通便利
▍一五计划 工业化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材料反映出1952-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三大改造采用不同方式的实质是什么?我国为什么进行三大改造?
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迅速增加,私营经济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实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原因:小农经济 手工业不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资本主义私营经济局限性日益突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借鉴
材料 1952——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的变化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领域 方式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
一五计划超前完成的意义
经济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制度 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理论 开辟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五计划 成就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奠定当代中国发展根本政治制度基础
▍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建立
▍新中国政治制度 一届人大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地点 1954年9月 北京
基本任务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
选举国家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刘少奇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
材料 1954年宪法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结合图片 材料分析一届人大在召开的背景?人大职能?会议意义?
背景 基层普选 社会主义革命需要(社会主义改造)
职能 国家最高权利机关
意义 确立普选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1953年基层普选
▍新中国政治制度 政协职能调整
材料1 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49年9月29日《共同纲领》
材料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三 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 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1954年12月
思考 比较两则材料,指出政协职能有何变化?
变化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代行最高权利机关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1949年 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标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1954年 第二届政协会议召开职能调整
1956年 提出“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方针
1954年12月第二届政协会议 周恩来发言
▍新中国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
含义 国家统一领导 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地区所有人民的自治 是“区域自治” 不是“民族自治”)
发展过程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最早
1949年 《共同纲领》确立该制度
1954年 54宪法再次确立该制度
1955年 新疆自治区建立建国后首个
1965年 西藏自治区建立最晚
1988年 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
结合资料 阐述该制度的历史意义?
利于发挥地方优势 促进本民族地区的发展
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促进各民族的团结繁荣
五大省级自治区示意图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萌芽时期国民革命《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初步形成国共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
形成成熟时期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论 “七大”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发展时期
解放战争《论人民民主专政》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
建设时期《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思考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贡献?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新中国思想意识形态确立 毛泽东思想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1954 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整理
三大改造的性质和方法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前性质 个体所有制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 合作社 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改造后性质 集体所有制 国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