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植树的牧羊人 第2课时课件(共26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植树的牧羊人 第2课时课件(共26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1 19:59:52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13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1.熟记“涸、坍塌”等字词的读音,熟记“慷慨、酬劳”等词语的字形,理解“不毛之地”的含义。(重点)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表达主题的作用。(重点)
3.理解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难点)
4.感悟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素养)
核心素养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执着坚毅的牧羊人,深深为他的精神所震撼。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探究一下文章的写法。
新课导入
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研读课题
1. 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合作探究
2.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这篇文章也是“奇迹”,你能说说“奇”其在什么地方吗?
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可是没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这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除了主人公精神的伟大、细节的生动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如此有感染力,成了奇迹呢?
(1)在文章中可以找到很多的环境描写。
(2)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更有真情实感,很真实。
(4)插叙的手法
(3)对比手法
3.下面是文中两处什么描写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5段)
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2段)(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
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4.文章是怎样运用比喻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的?在文中找一找你认为具有表现力的比喻句,进行赏析。
(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2)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3)……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4)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前两句描摹声音,十分形象贴切,符合写景的整体气氛。后两句写景,前者写远景,比喻生动,后者写近景,比喻新奇,不仅写出了新生的白桦树的外形,还写出了其勃勃生机和青葱之感,写出了风景的神韵。
5.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有什么好处?
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我”在文中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地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沃土。“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6.第一人称的写作更具真实感。那这第一人称如果换成是“牧羊人”来说,好不好?
不好,感觉在说自己怎么怎么伟大,炫耀得很。
7.所以要有个见证人“我”出现,那把“我”设置成三十年都陪伴在牧羊人身边的人,是不是更好?(讨论)
不好。过于平淡了。
如果他不走了就体现不出高原的变化。
缺少惊喜了。
8.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为此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作用。
联系全文来看,对比有:
(1)“无边无际的荒野”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大片茂盛的橡树;
(2)干涸的泉眼和“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
(3)倒塌的房屋和废墟上新建的干净农舍。
作用:这些对比,有力地突出了牧羊人的贡献。
9.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牧羊人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记叙方式:插叙。
作用:表现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性格,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为紧凑。
10.我们来一起读一读首段和末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个牧羊人的。(齐读)
(1)从第一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自由谈)你要圈点勾画哪个词?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难得的好人”
作用: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小结:第一自然段,除了能够总领全文,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还能够引发我们读者这么多的思考,我们以后也要学习这种开头的写法。
首尾两段都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是议论和抒情,前后呼应。
(2)比较首尾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联系首尾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本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方法指导
叙事中议论的作用
1.在文章开头做精要议论,起到提示全文中心并引起下文的作用。
2.在文章中间做精要议论,这种议论一般用于事情发展的转换衔接处,也称作夹叙夹议,主要起到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
3.在文章结尾作精要议论,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或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作用。
植树35年
荒漠
绿洲
无私奉献
执著坚毅
勤勤恳恳
  1.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这个人将永驻人们的心中。请给植树老人写一段颁奖词。
  【颁奖词】
拓展延伸
“牧羊人”——The good shepherd,又译为基督耶稣,他是拯救世人的神。对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人们来说,您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您做到了只有神才能做到的事!我们为您点赞!
2.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示例一:我们应该学习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分力量。
示例二: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每年种下一棵树,美化校园,美化家乡。
3.由植树的牧羊人想到了哪些在现实中为改变中国生态环境而努力奋斗的“种树”人?
植树模范马永顺
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马永顺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共采伐原木36500棵,他坚持上山植树造林来还上。经过马永顺的不懈努力,绿色一年年扩展。他风里来雨里去,爬山翻坡植树造林。1998年,85岁高龄的马永顺因对环境保护作出显著贡献而又荣获联合国环保奖。
默默种树人杨善洲
杨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自1988年6月退休以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捐赠给国家。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
本文通过对牧羊人把荒漠变成绿洲这件事情的记叙,表现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高贵品质和顽强毅力,同时也告诫人们:只有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
本课小结
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自己的人生?是要出人头地轰轰烈烈,还是埋头苦干、踏踏实实?本文中的“植树的牧羊人”给出了答案。他埋头苦干三十年,为大地创造出一片绿洲。
在这篇文章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它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都能减少一点儿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教师寄语
随堂练习
阅读“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我”再见牧羊人的所见所闻。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桦树的鲜嫩、挺拔。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指的是什么。
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4.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一句话的理解。
指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种的长得很茂盛的一大片橡树。
示例:选段提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是由人挑起的,产生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但是还有像这位默默植树的牧羊人一样的人,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为世界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作业布置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句式开头,介绍一个自己熟识或者崇拜的人。
(示例)她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都能触动她内心深处那根弦。从她读书看戏时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的状态可知,她是一个极易动情的人;从她常常一个人沉默寡言、无语凝噎的情况可知,她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她常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他人一句无关轻重的话语、一个黯淡无光的眼神,都能刺痛她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她永远都是眉峰紧蹙,正应了那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见:选橡子、种橡树
三见:废墟充满生机与活力
植树的牧羊人
二见:高原上满是树木
赞美牧羊人
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三见牧羊人
再赞牧羊人
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慷慨自私
不图回报
积极乐观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检测
(满分:65分 时间:45分钟)
一、基础积累(2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féng)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páo)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C.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wō)土。
D.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虚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人们挖了水渠(qú)。
2.下面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春天到了,普罗旺斯地区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B.林伟光这个“沙漠地上的创业青年”在庙庙湖这片沙漠地上一待就是四年,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万顷良田。
C.贵州一个4岁的男孩被父母丢在幼儿园6天,他的冷血父母竟然刨根问底,相互推脱责任。
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政和县,身为县委书记的廖俊波没有高高在上,没有拈轻怕重,而是带头扑下身子,工作在一线。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从感彩看,“普通”为褒义词。
B.“心底里”是名词。“觉得”和“想到”是动词。
C.“人的力量”“多么伟大”“普通农民”这三个短语类型一致。
D.“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这一句可以缩写为“他做到了事。”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5.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6.指出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  )(2分)
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7.下列语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动作)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动作)
C.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心理)
D.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语言)
8.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4分)
(1)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
(3)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
(4)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
9.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②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③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④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⑤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A.①⑤③②④ B.⑤④③①② C.④①②⑤③ D.①④③②⑤
10.下面对“牧羊人”的分析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他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等表现了他是一个热心助人、乐观向上的人。
B.“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中划线词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特点。
C.“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这些内容从正面直接刻画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勤劳不懈的人。
D.从“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可看出他是一个只有面对陌生人时才比较沉默寡言的人。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二、综合性学习 (13分)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材料三:汝州市有位耄耋老人——退休干部王二长,他“退而不休”,承包了千余亩荒滩,从“业余植树人”变为“职业植树人”,义务在该市蟒川镇滕店村燕子河滩种树,32年来,共计植树造林1 060亩,铺就了一条长达3公里的绿色长廊。在他的带领下,周边5个行政村2 000多户农民都纷纷上山种树,绿化山林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少收入。曾经的荒滩如今已是绿树成荫,夏秋季节,桃、杏、梨、柿子、苹果挂满枝头,煞是好看。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3分)
2.材料二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4分)
3.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可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50字以内,语言得体)(4分)
4.请为材料三拟写一个醒目的标题。(2分)
三、阅读理解(27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 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根据以上语段描述的内容,简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4分)
2.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①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从描写角度)
②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从修辞角度)
3.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中牧羊人的行为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一个阻止了核污染的牧羊人
坎布里亚是英国西北部的一个郡,以盛产绵羊著称,这里也是英国羊肉出口的重要源地之一。
1986年4月26日,距坎布里亚1 800英里之外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了核泄漏事件。一个星期后,英国政府才了解到此次事态的严重性,得知其辐射量相当于400颗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
英国政府开始担心下雨,因为一旦下雨,核放射物便不会飘浮在英国的上空,而是直接落在英国的土地上。他们尤其担心核放射物会落在坎布里亚郡的土地上,形成沉淀物,然后流渗到低处的泥土里,被青草吸收,最后被羊吃进肚子里。
一个由英国最顶尖的核专家组成了评估团,迅速来到坎布里亚郡。专家们通过反复取样和调研,最后得出了一个非常乐观的结论——核放射物将在3个星期内全部消失,不会渗入低处的土壤中,牧民们尽管放心牧羊,羊群不会受到核污染的影响。其科学依据是,低地的土壤是碱性黏土,沉淀物无法渗入其中。
专家评估团的结论让牧民们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可以在3周后,跟往常一样放牧了,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
但是,有一个叫穆雷克的年轻牧羊人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评估团的专家们有一个重要的漏洞——他们只评估了坎布里亚低处的土壤,却忽略了高处的土壤,如山腰和山顶上的土壤。因为绵羊们不会总是安分守己地在低处吃草,它们偶尔也会跑到高处去吃草。而高处的土壤大多是泥炭,属偏酸性土壤,所以根本锁不住沉淀物,沉淀物会很容易在土壤里游走,从而轻易地进入羊吃的草中。
当穆雷克把这个意见反馈给远在伦敦的专家评估团时,不但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反而遭到一番嘲讽:“我们的评估结论是建立在专业和科学基础之上的,而你的则是个人推断。你不要再毫无根据地杞人忧天了,还是安安分分地放好自家的羊吧!”
然而,穆雷克非常固执,坚信自己的推断。为此,他在一个月内先后给专家评估团打了26次电话,并给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英国女王分别写了5封紧急的“汇报和投诉信”。
最终,穆雷克的意见引起了英国政府的重视,撒切尔夫人下令专家团重新评估坎布里亚郡高处的土壤。结果发现,那里的沉淀物果然没有“消失”,并且一点减少的迹象都没有,而且那里的土壤果真是酸性的!
英国政府不得不承认专家评估团犯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弥天大错”,如果不是穆雷克这个牧羊人,那么带有核污染的羊肉将会堂而皇之地走上全世界的餐桌,危害无数人的健康。之后,英国政府颁布了一个限制羊群活动的禁令,这个禁令一直到2013年6月1日才解除,也就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的第27年。
灾难面前,人人有责,即便是一个毫无学术背景和专业技能的普通百姓,也不应轻易放弃自己的质疑和判断。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述。(3分)
2.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把穆雷克称为“一个阻止了核污染的牧羊人” (2分)
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所以根本锁不住沉淀物,沉淀物会很容易在土壤里游走。
(2)你不要再毫无根据地杞人忧天了,还是安安分分地放好自家的羊吧!
4.阅读全文,说说穆雷克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案与部分解析
一、
1.B
2.C 解析:A项,生机勃勃: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句中形容春天的普罗旺斯富有生命力,使用正确。B项,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句中形容原来的沙漠地带不长庄稼,使用正确。C项,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不符合语境,此处可用“不闻不问”。D项,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使用正确。
3.A
4.C 解析:A项否定不当,应该删去“不”;B项语义重复,应该删去“大约”或“左右”;D项搭配不当,应该把“笑声”改为“歌声”。
5.A 解析:B项中的两个顿号应改为逗号;C项中的最后一个逗号改为顿号;D项中第二个问号改为逗号。)
6.C 解析:A.比喻;B.夸张;D.比喻。 
7.A
8.(1)描写 (2)记叙 (3)抒情 (4)议论
9.B
10.D
1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ABD三项正确。C项“真实的故事”不正确,因为《植树的牧羊人》故事都是虚构的。
二、
1.信息里同时体现“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美丽中国”这三个要义。
解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本段文字由三个句子组成,每个句子阐述一个方面的内容,因而,对内容的概括,宜采用句意合并的方法。即筛选出每句话的核心内容,然后综合起来加以概括。
2.构图要素由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字母Z HB构成。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态环境。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山和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ZHB为 “中国环境保护”的缩写,表明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
解析:考查标志、图标所蕴含的寓意。作答时要认真阅读画面上的内容,包括颜色、线条、文字、图案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其象征意义,最后组织语言整合作答。
3.示例:爸爸,我不赞成放那么多烟花。其实,表示孝道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帮爷爷实现他的愿望,在生活和身体上多关心爷爷,或在爷爷生日那天种一棵纪念树,等等,放花炮既不能为爷爷带来任何好处,还污染环境,影响邻居……
解析: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其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写清劝说的原因或理由;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示例:耄耋老人32年植树造林1060亩,铺就“绿色长廊”
三、
(一)
1.从作者询问土地的归属时牧羊人的回答与态度可知,他是一个单纯而勤劳的人。而他在遭遇失子丧妻的不幸后,独自一人从山下的农场中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牧羊植树,由此可知他是一个能够经受挫折,始终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
2.①运用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牧羊人种橡子时的仔细认真,表达了“我”对他的赞美之情。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又生动地描绘出白桦树茁壮生长的状态,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
3.牧羊人坚持种树的行为启示人们,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与其唉声叹气,不如积极行动起来,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这样我们依然可以重新拥有美丽富饶的家园。只要愿意,敢于实践、坚持不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能创造奇迹。
(二)
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牧羊人穆雷克质疑英国专家评估团对核泄漏沉淀物的鉴定结果,并多次向评估团打电话,向撒切尔夫人和女王写“汇报和投诉信”,最终阻止了核污染。
2.因为如果不是穆雷克这个牧羊人,那么带有核污染的羊肉将会堂而皇之地走上全世界的餐桌,危害无数人的健康。
3.(1)高处的土壤无法抵御沉淀物的渗入。
(2)专家评估团认为穆雷克所说的“高处的土壤中含有沉淀物,会进入草中”是毫无根据的,纯属不必要的担忧。
4.穆雷克是个有责任感、不迷信权威、不惧嘲讽、坚守真理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1.熟记“涸、坍塌”等字词的读音,熟记“慷慨、酬劳”等词语的字形,理解“不毛之地”的含义。(重点)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表达主题的作用。(重点)
3.理解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难点)
4.感悟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执着坚毅的牧羊人,深深为他的精神所震撼。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探究一下文章的写法。
【探究学习】
(一)研读课题
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二)研读写法
1.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这篇文章也是“奇迹”,你能说说“奇”其在什么地方吗?
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可是没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这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除了主人公精神的伟大、细节的生动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如此有感染力,成了奇迹呢?
明确:(1)在文章中可以找到很多的环境描写。
(2)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更有真情实感,很真实。
(3)对比手法。
(4)插叙的手法。
2.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5段)
明确: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2段)(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
明确: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3.文章是怎样运用比喻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的?在文中找一找你认为具有表现力的比喻句,进行赏析。
(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2)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3)……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4)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明确:前两句描摹声音,十分形象贴切,符合写景的整体气氛。后两句写景,前者写远景,比喻生动,后者写近景,比喻新奇,不仅写出了新生的白桦树的外形,还写出了其勃勃生机和青葱之感,写出了风景的神韵。
4.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我”在文中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地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沃土。“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5.第一人称的写作更具真实感。那这第一人称如果换成是“牧羊人”来说,好不好?
明确:不好,感觉在说自己怎么怎么伟大,炫耀得很。
6.所以要有个见证人“我”的出现,那把“我”设置成三十年都陪伴在牧羊人身边的人,是不是更好?(讨论)
示例:不好。过于平淡了。
如果他不走了就体现不出高原的变化。
缺少惊喜了。
7.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为此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联系全文来看,对比有:
(1)“无边无际的荒野”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大片茂盛的橡树;
(2)干涸的泉眼和“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
(3)倒塌的房屋和废墟上新建的干净农舍。
作用:这些对比,有力地突出了牧羊人的贡献。
8.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牧羊人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记叙方式:插叙。
作用:表现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性格,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为紧凑。
【综合把握】
我们来一起读一读首段和末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个牧羊人的。(齐读)
1.从第一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要圈点勾画哪个词?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问自由谈;“难得的好人”作用: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小结:第一自然段,除了能够总领全文,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还能够引发我们读者这么多的思考,我们以后也要学习这种开头的写法。
2.比较首尾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尾两段都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是议论和抒情,前后呼应。
3.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叙事中议论的作用
1.在文章开头做精要议论,起到提示全文中心并引起下文的作用。
2.在文章中间做精要议论,这种议论一般用于事情发展的转换衔接处,也称作夹叙夹议,主要起到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
3.在文章结尾作精要议论,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或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作用。
【拓展延伸】
1.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这个人将永驻人们的心中。请给植树老人写一段颁奖词。
【颁奖词】(可留待课下)
2.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示例一:我们应该学习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分力量。
示例二: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每年种下一棵树,美化校园,美化家乡。
3.由植树的牧羊人想到了哪些在现实中为改变中国生态环境而努力奋斗的“种树”人?
植树模范马永顺
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马永顺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共采伐原木36500棵,他坚持上山植树造林来还上。经过马永顺的不懈努力,绿色一年年扩展。他风里来雨里去,爬山翻坡植树造林。1998年,85岁高龄的马永顺因对环境保护作出显著贡献而又荣获联合国环保奖。
默默种树人杨善洲
杨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自1988年6月退休以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捐赠给国家。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
【本课小结】
本文通过对牧羊人把荒漠变成绿洲这件事情的记叙,表现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高贵品质和顽强毅力,同时也告诫人们:只有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
【教师寄语】
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自己的人生?是要出人头地轰轰烈烈,还是埋头苦干、踏踏实实?本文中的“植树的牧羊人”给出了答案。他埋头苦干三十年,为大地创造出一片绿洲。
在这篇文章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它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都能减少一点儿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随堂练习】
阅读“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我”再见牧羊人的所见所闻。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桦树的鲜嫩、挺拔。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指的是什么。
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指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种的长得很茂盛的一大片橡树。
4.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一句话的理解。
示例:选段提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是由人挑起的,产生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但是还有像这位默默植树的牧羊人一样的人,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为世界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作业布置】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句式开头,介绍一个自己熟识或者崇拜的人。
(示例)她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都能触动她内心深处那根弦。从她读书看戏时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的状态可知,她是一个极易动情的人;从她常常一个人沉默寡言、无语凝噎的情况可知,她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她常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他人一句无关轻重的话语、一个黯淡无光的眼神,都能刺痛她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她永远都是眉峰紧蹙,正应了那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板书小结】




植树的牧羊人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圈点勾画关键词句,评价牧羊人形象。
3.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多种手法的运用。
4.挖掘环保因素,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学习重点
1.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2.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难点
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学法指导
课文篇幅较长,适合默读。多遍默读,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大意,再读重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三读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精彩之处。文章中一些议论性的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细细品味;还有一些描摹细致,生动形象的语句。体会文章议论、描写与叙述有机结合的特色。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探究学习】
(一)研读课题
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
(二)研读写法
1.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这篇文章也是“奇迹”,你能说说“奇”其在什么地方吗?
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可是没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这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除了主人公精神的伟大、细节的生动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如此有感染力,成了奇迹呢?
明确:(1)在文章中可以找到很多的环境描写。
(2)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更有真情实感,很真实。
(3)对比手法。
(4)插叙的手法。
2.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5段)
明确:
(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2段)(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
明确:
3.文章是怎样运用比喻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的?在文中找一找你认为具有表现力的比喻句,进行赏析。
(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2)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3)……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4)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明确:
4.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5.第一人称的写作更具真实感。那这第一人称如果换成是“牧羊人”来说,好不好?
明确:
6.所以要有个见证人“我”的出现,那把“我”设置成三十年都陪伴在牧羊人身边的人,是不是更好?(讨论)
7.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为此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联系全文来看,对比有:
(1)“无边无际的荒野”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大片茂盛的橡树;
(2)干涸的泉眼和“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
(3)倒塌的房屋和废墟上新建的干净农舍。
作用:
8.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种树的原因:
记叙方式:
作用:
【综合把握】
1.从第一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要圈点勾画哪个词?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小结:第一自然段,除了能够总领全文,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还能够引发我们读者这么多的思考,我们以后也要学习这种开头的写法。
2.比较首尾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3.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明确:
●叙事中议论的作用
1.在文章开头做精要议论,起到提示全文中心并引起下文的作用。
2.在文章中间做精要议论,这种议论一般用于事情发展的转换衔接处,也称作夹叙夹议,主要起到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
3.在文章结尾作精要议论,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或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作用。
【拓展延伸】
1.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这个人将永驻人们的心中。请给植树老人写一段颁奖词。
【颁奖词】
2.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示例一:我们应该学习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分力量。
示例二: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每年种下一棵树,美化校园,美化家乡。
3.由植树的牧羊人想到了哪些在现实中为改变中国生态环境而努力奋斗的“种树”人?
植树模范马永顺
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马永顺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共采伐原木36500棵,他坚持上山植树造林来还上。经过马永顺的不懈努力,绿色一年年扩展。他风里来雨里去,爬山翻坡植树造林。1998年,85岁高龄的马永顺因对环境保护作出显著贡献而又荣获联合国环保奖。
默默种树人杨善洲
杨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自1988年6月退休以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捐赠给国家。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
【随堂练习】
阅读“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指的是什么。
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4.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一句话的理解。
【作业布置】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句式开头,介绍一个自己熟识或者崇拜的人。
(示例)她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都能触动她内心深处那根弦。从她读书看戏时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的状态可知,她是一个极易动情的人;从她常常一个人沉默寡言、无语凝噎的情况可知,她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她常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他人一句无关轻重的话语、一个黯淡无光的眼神,都能刺痛她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她永远都是眉峰紧蹙,正应了那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②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期。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③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④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⑤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2.第①段划线句中的“灰灰的薄雾”指的是什么?
3.体会第③线段划线句的含义,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1)“毁灭”一词需要结合原文中的哪句话去理解?
(2)写出你对划线句的理解。
4.从选文情节来看,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分析。(至少写出两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圈点勾画关键词句,评价牧羊人形象。
3.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多种手法的运用。
4.挖掘环保因素,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学习重点
1.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2.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难点
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学法指导
课文篇幅较长,适合默读。多遍默读,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大意,再读重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三读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精彩之处。文章中一些议论性的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细细品味;还有一些描摹细致,生动形象的语句。体会文章议论、描写与叙述有机结合的特色。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探究学习】
(一)研读课题
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二)研读写法
1.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这篇文章也是“奇迹”,你能说说“奇”其在什么地方吗?
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可是没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这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除了主人公精神的伟大、细节的生动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如此有感染力,成了奇迹呢?
明确:(1)在文章中可以找到很多的环境描写。
(2)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更有真情实感,很真实。
(3)对比手法。
(4)插叙的手法。
2.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5段)
明确: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2段)(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
明确: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3.文章是怎样运用比喻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的?在文中找一找你认为具有表现力的比喻句,进行赏析。
(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2)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3)……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4)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明确:前两句描摹声音,十分形象贴切,符合写景的整体气氛。后两句写景,前者写远景,比喻生动,后者写近景,比喻新奇,不仅写出了新生的白桦树的外形,还写出了其勃勃生机和青葱之感,写出了风景的神韵。
4.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我”在文中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地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沃土。“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5.第一人称的写作更具真实感。那这第一人称如果换成是“牧羊人”来说,好不好?
明确:不好,感觉在说自己怎么怎么伟大,炫耀得很。
6.所以要有个见证人“我”的出现,那把“我”设置成三十年都陪伴在牧羊人身边的人,是不是更好?(讨论)
示例:不好。过于平淡了。
如果他不走了就体现不出高原的变化。
缺少惊喜了。
7.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为此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联系全文来看,对比有:
(1)“无边无际的荒野”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大片茂盛的橡树;
(2)干涸的泉眼和“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
(3)倒塌的房屋和废墟上新建的干净农舍。
作用:这些对比,有力地突出了牧羊人的贡献。
8.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牧羊人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记叙方式:插叙。
作用:表现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性格,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为紧凑。
【综合把握】
我们来一起读一读首段和末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个牧羊人的。(齐读)
1.从第一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要圈点勾画哪个词?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问自由谈;“难得的好人”作用: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小结:第一自然段,除了能够总领全文,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还能够引发我们读者这么多的思考,我们以后也要学习这种开头的写法。
2.比较首尾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尾两段都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是议论和抒情,前后呼应。
3.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叙事中议论的作用
1.在文章开头做精要议论,起到提示全文中心并引起下文的作用。
2.在文章中间做精要议论,这种议论一般用于事情发展的转换衔接处,也称作夹叙夹议,主要起到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
3.在文章结尾作精要议论,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或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作用。
【拓展延伸】
1.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这个人将永驻人们的心中。请给植树老人写一段颁奖词。
【颁奖词】(可留待课下)
2.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示例一:我们应该学习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分力量。
示例二: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每年种下一棵树,美化校园,美化家乡。
3.由植树的牧羊人想到了哪些在现实中为改变中国生态环境而努力奋斗的“种树”人?
植树模范马永顺
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马永顺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共采伐原木36500棵,他坚持上山植树造林来还上。经过马永顺的不懈努力,绿色一年年扩展。他风里来雨里去,爬山翻坡植树造林。1998年,85岁高龄的马永顺因对环境保护作出显著贡献而又荣获联合国环保奖。
默默种树人杨善洲
杨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自1988年6月退休以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捐赠给国家。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
【随堂练习】
阅读“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我”再见牧羊人的所见所闻。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桦树的鲜嫩、挺拔。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指的是什么。
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指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种的长得很茂盛的一大片橡树。
4.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一句话的理解。
示例:选段提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是由人挑起的,产生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但是还有像这位默默植树的牧羊人一样的人,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为世界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作业布置】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句式开头,介绍一个自己熟识或者崇拜的人。
(示例)她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都能触动她内心深处那根弦。从她读书看戏时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的状态可知,她是一个极易动情的人;从她常常一个人沉默寡言、无语凝噎的情况可知,她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她常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他人一句无关轻重的话语、一个黯淡无光的眼神,都能刺痛她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她永远都是眉峰紧蹙,正应了那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②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期。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③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④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⑤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2.第①段划线句中的“灰灰的薄雾”指的是什么?
3.体会第③线段划线句的含义,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1)“毁灭”一词需要结合原文中的哪句话去理解?
(2)写出你对划线句的理解。
4.从选文情节来看,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分析。(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
1.“我”再见牧羊人的所见所闻。
2.指以前被废弃的的村庄,现在被一片绿色覆盖。
3.(1)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人挑起的,产生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但是还有像这位默默植树的牧羊人一样的人,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为世界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4.示例:
(1)他是一个有着非凡毅力的人。如选文第③段写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
(2)他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如选文第④段写到:“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3)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如选文第③段写到:“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