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走一步,再走一步》2课时课件(共60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4《走一步,再走一步》2课时课件(共60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1 20:02:09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核心素养
1.熟记“和、稽”等字的读音,熟记“晕眩、抽噎”等词语的字形,理解“小心翼翼”等成语的含义。(重点)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重点)
3.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学会在人生道路上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生活哲理。(素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导入(一)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世界,和他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吧!
导入(二)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二、预习交流
1.作者与作品。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他的作品《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被收入七年级课本。
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 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中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2.文体解读。
本文是叙事散文。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3.读一读。
灼人(zhuó) 寻觅(mì) 突兀(wù) 椿树(chūn) 哄堂大笑(hōnɡ)
嘘声(xū) 晕眩(xuàn) 恍惚(hū) 抽噎(yē) 呻吟(yín) 滑稽(jī)
4.词语解释。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变幻莫测:形容事物变化很多,令人捉摸不定。莫测,不能预料。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小心翼翼:翼翼:恭敬 ( https: / / baike. / doc / 6194640-6407899.html )谨慎的样子。原形容恭敬 ( https: / / baike. / doc / 6194640-6407899.html )严肃的样子,后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 ( https: / / baike. / doc / 6510895-6724620.html ),丝毫不敢疏忽。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惊慌失措: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三、快速默读
要求:
1.眼到、心到、快速(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
3.找出与“记叙文六要素”相应的内容。
四、抢答
1.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2.地点?美国费城
3.人物?“我”、父亲、内德、杰利等5个伙伴
4.起因?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5.经过?被困悬崖,进退两难
6.结果?父亲指引,顺利下崖
五、整体感知
1.故事发生距今多久?
明确:57年前
2.“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
明确:因为8年来“我”一直有病,母亲叫“我”不要冒险。
3.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叫什么?
明确:一共有6个小男孩。内德和杰利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山道有多高?
明确:大约只有20米高;约为六七米(因为小岩石架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的路程)
5.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岩石山道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
明确:是的;不是;“我”
6.“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明确:“我”爬到岩石架上,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离“我”而去。
7.谁叫来了“我”的父亲?
明确:杰里
8.“我”是怎样脱险的?
明确: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顺利爬下悬崖。
9.“我”现在多少岁?
明确:65岁(当时是8岁,时隔57年,所以8+57=65)
10.请用一句话从不同角度概括主要内容。
(1)本文写了小莫顿·亨特 的一件事。
明确:本文写了小莫顿·亨特爬悬崖遇险,在爸爸的帮助下一步步战胜困难,脱离险境的一件事。
(2)本文写了小莫顿·亨特的爸爸 的一件事。
明确:本文写了小莫顿·亨特的爸爸帮助儿子从险境一步步走下来,战胜困难,脱离险境的一件事。
(3)本文写了杰里 的一件事。
明确:本文写杰里目睹小伙伴莫顿·亨特爬悬崖遇险后,回家告诉小伙伴的爸爸,最后他爸爸帮助自己的儿子一步步脱离险境的一件事。
11.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你说一说有什么作用?
12.本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
明确:(1)开头交代了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
(2)事情的起因与结果合理、相互照应。(有什么样的原因就产生怎样的结果)
(3)事情的结果除了交代了事情本身的结果还写了由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一事一议)
13.结构梳理.
文章共2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7段):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岩壁上的小山道,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第18—28段):脱险。写“我”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了小山道。
第三部分(第29段):感悟。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六、复述课文
要求:按照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来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放在“脱险”的过程。做到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七、本课小结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大致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 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 作者是怎样说的 请同学们课下相互探究下列问题。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2.父亲还可以怎样救“我”从悬崖上下来?这些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八、随堂练习
1.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附和(hè)  晕(yūn)倒  边掾(yuán)
B.目眩(xuán) 训诫(jiè)  苍(cāng)茫
C.啜(chuò)泣 暮(mù)色  摔(shuāi)倒
D.手臂(bì)  颤(zhàn)抖  嶙(lín)峋
【解析】A项中,“掾”应为“缘”;B项中,“眩”应读xuàn;D项中,“颤”应读chàn。
2.下列句子的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   的热浪。
(2)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   在岩石中。
(3)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   我掉下去。
A.炎热 耸立 逼迫 B. 灼人 耸立 逼迫
C.炎热 矗立 威逼 D. 灼人 矗立 威逼
【解析】第(1)句中,“炎热”的意思是(指天气)极热,应用“灼人”修饰“热浪”,排除A项和C项。第(2)句中,“耸立”的意思是高高地直立,强调高;“矗立”的意思是高耸地立着,重点在直。此处强调悬崖高耸,应选“耸立”,排除D项。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道:“嗨!我有主意了。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
(2)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     )
(3)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     )
(4)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
【解析】第(1)句中,从“说道”可以看出本句是语言描写;第(2)句中,从“挪动”可以看出是动作描写;第(3)句中,“想”,属于心理描写。第(4)句是自然环境描写。
第二课时
一、自读任务
1. 你在经历这次冒险之前是个怎样的孩子?(4--6)
2. 你在爬悬崖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7--17)
3. 你的父亲是如何帮助你爬下悬崖的?(18--28)
4. 你爬崖脱险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20--28)
5. 由此,你得到了怎样的感悟和经验呢?(29)
6. 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为什么?如果杰利带去的是你的妈妈,结果会怎样?(18--28)
7. 你认为杰利是你真正的朋友吗?你怎么评价其他四个小伙伴的?(5、12--15、18)
二、引领自读
●冒险
1.“我”爬悬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2.小伙伴们对爬悬崖这件事的态度如何?
明确:“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
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们的活泼好动,突出了他们对爬悬崖的热情。
3.面对爬悬崖这件事,“我”是怎样的心理?
明确: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犹豫又渴望,表明“我”当时对要不要爬悬崖这件事的矛盾心理。
4.“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伏笔。说明为什么5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
●入险
1.体弱的“我”为什么又决定去爬悬崖了呢?
明确:“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最好的朋友杰里说的“胆小鬼”这句话刺激了我的自尊心,我才会冒险去爬悬崖的。
2.“我”当时决定要爬的悬崖是什么样的 描写悬崖有什么作用?
明确: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景物描写交代了悬崖的位置、特点、高度及周边环境,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3.找出爬上悬崖的过程中(6-17段)反映小莫顿心理状态的词语或句子。
明确:状态: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在瘦弱的胸腔里面怦怦地跳动、吓坏了、感到反胃、哑着嗓子、阵阵晕眩、哭泣、呻吟
心理: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4.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我”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明确:“我”的心理状态是恐惧。
词语:阵阵晕眩、天旋地转、神情恍惚。
句子:“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5.体会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17自然段)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
明确:这段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但这一段并非纯粹客观的描写,而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的情感心理的外化。
时间本来是匀速地走过,因为“我”的焦急,似乎慢下了脚步,显得在“慢慢地”过去,太阳的光影也是“慢慢”拉长,更突出了等待的漫长和“我”心理上的无助感。
6.爬下悬崖(18-28自然段)时,小莫顿的心理历程又是怎么样的?(PPT)
●脱险
1.爸爸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
明确:第一步: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要吃晚饭了”。没有一丝着急、惊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来。
第二步:告诉“我”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指导“我”怎么做,并鼓励“我”勇敢地走下悬崖。
总结:安慰——指导——鼓励。
2.“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明确: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做到→再一次 “我”做到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
启发:①面对人生的困难和危险,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逐一击破,最终一定能战胜困难,收获成功。
②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坚持不懈,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
3.当“我”投入父亲的臂弯之时,“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明确:“成就感”是指他做到了自己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也就是从悬崖上下来。因为这是他一步步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才得到的成功,所以会有成就感。
4.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 一样吗
明确:脱险时的“一小步”指的是在父亲的指引下“我”走出的一小步;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是比喻义,指人生中的近期目标、小目标。
5.为什么“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
明确:因为只有“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才能全力以赴完成脚下的这一步才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假如我们把“下悬崖之路”比作我们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那么大的苦难我们应该如何战胜?
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巨大的困难。
6.小结“我”的脱险过程。
杰里带来了我父亲。(听见)→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我哭着说)→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我顿时有了信心)→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动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我的信心大增)→我每次只移动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啜泣了一会,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三、合作探究
1.“杰里看来有点不放心”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下文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这是为下文父亲的出现埋下伏笔;“我听到了杰里和我父亲的声音”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结构严谨。
2.课文中几次写到杰里?是详写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明确:3次;是略写;不能略去不写,因为杰里不是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与中心关系不大,所以要略写。不写杰里,父亲就无法知道“我”陷入困境的。
3.杰里抛下“我”和大家一起走了?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你认为杰里还算不算是小莫顿真正的朋友?
推测一:杰里当时处在一种左右为难境地,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里帮“我”,而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一起玩耍的朋友。所以杰里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推测二:杰里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
推测三:杰里觉得自己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
4.回顾课文,思考:写“我”攀爬山崖的处境的同时也提到其他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我”的艰难处境与其他孩子的顺利攀爬形成对照,突出“我”的体质弱,也表现了那些孩子对弱者的漠视和嘲讽。
5. 你怎么评价其他四个小伙伴的?
明确: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6.在爬下悬崖的过程中,“我”曾哭了两次,这两次的原因一样吗?
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明确:第一次:小声地哭,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特定情况下的恐惧心理。
第二次:百感交集,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欢欣,有先前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成就感。
7.父亲没有直接把孩子抱下来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明确:天下的母亲有时疼爱儿女到了溺爱的地步。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的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地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
8.如何评价文中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教子有方。他没有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儿子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儿子的勇气和毅力。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这位父亲是一位对孩子负责、真正爱孩子的好父亲。
9.“悬崖上的那一课”让作者学到了什么?对作者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明确:这次经历使“我”懂得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只要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作者将这次的经验运用到了之后的人生中:每当遇到看起来不可完成的挑战,不是想着之后遥远的岩石,而是沉着冷静,着眼于将大困难分成可以完成的部分,一步一个脚印去战胜困难和挑战。
10.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明确: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11.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可以从父亲、“我”、杰利、内德等人谈)
明确:
父亲:不溺爱孩子,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
“我”:要有自信心,要勇于克服困难,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
杰里:要关爱同学(或朋友),有责任心
内德等:要勇敢,有责任心和爱心。
四、写作特色
1.心理描写,真实细腻。
课文的主体事件是“我”从悬崖上脱险,这其实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勇敢、活泼,从爬上悬崖后的胆怯、恐惧到同伴们离开后的孤立无援、麻木恍惚,再到在爸爸的引导下,一步步建立自信,最终收获成就感和人生经验。这其中有几段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真实,体现了作者作为心理学家洞悉人心的特点。如文中描写“我”伏在岩石上时的心理活动时写到“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站在高处往下看,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往前倾。这种感觉,符合很多人的认知,很真实。
2.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又指选题的小。“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未来的丰富设想。本文中的“小”是指“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大”是指“我”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不要想着困难有多大,而要着眼于脚下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目的地。作者从这件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有不丧失勇气和信心,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才能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五、本课小结
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这篇课文,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
这篇课文,它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以小见大)。
六、拓展延伸 
小小哲理诗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四)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七、教师寄语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八、随堂练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本文叙述了“我”跟五个小孩子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并最终在爸爸的策略引导下,脱离险境,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积累了应对困境的人生经验。
2.阅读18-28段,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句子和词语。
时间 文中句子 心理变化
最初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毫无信心
继而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信心萌发
随后 再一次,我做到了。 信心大增
最后 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惊讶
3.填空。
文章的题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这里的“步”不仅可以理解为爬下悬崖的脚步,还可以理解为_______________;作者通过文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的行进步伐 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步又一步地脚踏实地地走下去,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九、作业布置
本文在心理上的描写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脱险”部分,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把作者的心理变化刻画得非常精彩。
请同学们模仿着写一篇运用心理描写的小作文,例如发试卷前的心理,来学校报到前的心理等,写在随笔本上。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 亨特
叙事 (一)“我”跟小伙伴去爬悬崖。 略写
(二)“我”爬到半途陷入困境。毫无信心
信心萌发 详写
信心大增
以 以
小 事 (三)“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详写
见 寓
大 理
议论 (四)童年经历留给“我”的人生经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
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涯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shēn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晕眩( ) 哭泣( ) shēn( )吟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_”。(2分)
(3)“天旋地转”中“旋”的意思是(   )(2分)
A.旋转 B.返回 C.很快地 D.毛发呈旋涡状的地方
(4)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是 _________ 描写。(1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句中加点的词都是动词。
B.“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这是一个比喻句。
C.“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句中加点词“瘦弱”是形容词,它的近义词是纤弱,反义词是强壮。
D.“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句中“恍惚”的意思是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节日里,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霓虹闪烁,让人头晕目眩。
B.市场上的口罩质量参差不齐,购买时请仔细辨别。
C.魔术师的表演变幻莫测,令观众看得出神。
D.他惊慌失措地环顾四周,似乎在找什么东西。
4.下面这段话中,没有语病的画线句是( )(2分)
《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①入选七年级上学期第14课语文课本。②本文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为主,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③由于害怕,使他上不去下不来。杰里领着他的爸爸找到了他,④在爸爸的鼓励下,他终于得以脱险。作者通过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告诉人们:无论遇到怎样大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困难解决掉,就解决了一个大困难。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设问)
B.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比喻)
C.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D.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比喻)
6.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2分)
A.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B.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
C.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嗨!我有主意了。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D.“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面的小人儿。”他们中的一个说道。
7.下列各句中描写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道:“嗨!我有主意了。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B.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C.“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D.“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8.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      ;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B.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9.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初学作文,不能不有所依傍和借鉴。正如练字要临帖一样,学习仿写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_____________,这是模仿的初级阶段;___________,这是模仿的中级阶段;______________,这才是模仿的高级阶段。
①能模仿优秀作品的选材、组织、构思、立意
②课文中有哪些精彩语段马上就“依葫芦画瓢”练一练
③行文风格不自觉地受到哪位作家或哪类作家影响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③①② D.②①③
10.下列对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采取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
B.作者之所以要写小时候脱险的故事,是因为这件事蕴含了一个生活哲理。
C.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很担心却没有办法,由此可见父亲进退两难的处境。
D.“我”之所以去爬悬崖,一是因为怕小伙伴们嘲笑“我”是“胆小鬼”,二是“我”也确实想尝试一下。
11.学完本课,七(6)班开展了以“在磨炼中成长”为主题的班会,邀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9分)
【探究材料】
材料一 24岁的无臂钢琴师刘伟,凭借顽强的毅力,苦练琴艺,最终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
材料二 北京大学的保安甘相伟,来自湖北农村,他通过艰苦努力考上了北大中文系,并出版了个人专著《站着上北大》。
材料三 山西师范大学学生孟佩杰,七八岁时就担当起照料养母的重任,后来又带着母亲去上学,这个“久病床前有孝女”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成功有了怎样更深的体会 (3分)
【发表看法】有同学认为,父亲用梯子、绳索帮助“我”走下悬崖会更安全,冒险是没必要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3分)
【劝慰同学】你的一位同学在多次考试中,虽然经过不断的努力,但成绩还是不够理想,他感到前途渺茫,打算放弃。通过本次活动,你打算怎样劝说他?(3分)
二、阅读理解(34分)
(一)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完成1—4题。(13分)
①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 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②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③“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④“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⑤“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⑥“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 ”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 ”他大声问道。
⑦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⑧“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⑨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⑩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①--⑨选文的内容。(2分)
2.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1)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品析加点词)
(2)“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从描写角度赏析)
3.从悬崖上下来,实际上是一件小事,“我”为什么会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4.选出对文章分析和解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寓意深刻。
B.杰利和其他孩子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非常恶劣。
C.文段启示我们,遇到困难,只要把它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D.选段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
(二)类文阅读(21分)
萨拉的夏天
[美]朱利·布罗森·卡瓦奇
车子在白色灯塔脚下停了下来,车上的两个人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湖,波浪轻轻拍打着湖岸,仿佛在欢迎他们的到来。“就是这里了,萨拉。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
那天晚上,萨拉和爸爸就在他们的新家住下了。爸爸领着她经过一个弯曲的楼梯,上到一个四面都是玻璃窗的小屋。萨拉把手放在玻璃上,紧张地看着下面的湖。她数了一下,至少有20艘渔船在湖面上,但她看不到湖的对岸。
在屋子中间,萨拉看到了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蜂房,几乎有她那么高。爸爸把手伸进去,给里面的一盏小灯注满煤油。“千万不能碰这盏灯。”爸爸说,“但你可以帮助我。因为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时你可以给我发出指示。”
萨拉看着太阳慢慢沉入了湖里,湖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当她再也看不到一丝光亮时,她转过身说:“爸爸,点灯!”爸爸擦亮了火柴,当火柴点燃灯芯的一瞬间,整间屋子顿时亮如白昼。微弱的灯光经过放大镜瞬间变得巨大,透过窗户,向漆黑的水面蔓延。
萨拉认为爸爸的工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每天黄昏,她跟着他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每天晚上,爸爸都守着灯光直到天亮,确保它不会熄灭。
一天早上醒来时,萨拉发现天阴沉沉的。那天,爸爸一整天都待在悬崖上,一直盯着湖面上的那些渔船。 “爸爸,你为什么不到屋里暖和暖和 ”“我不喜欢这种天气。等所有渔船都上岸后,我再休息。”爸爸答道。
下午,湖面开始变得波涛汹涌。雨点落在萨拉的额头上。波浪变得更高时,渔船相继回到了避风港。
突然,爸爸叫了起来。他跑到灯塔脚下,迅速解开救生艇的绳子。这时,远处响起了轰隆隆的雷鸣。萨拉焦急地问:“出什么事了 ”“一个渔民遇到麻烦了。”爸爸说道。“但是,爸爸,你不能出去。暴风雨就要来了!”萨拉大喊。“我会没事的,萨拉。你在屋里等我。”说完,他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朝湖的深处迅速划去。
萨拉恐惧极了。她跑上灯塔,通过望远镜,看到那艘渔船正在波涛中挣扎。爸爸的救生艇快要靠近它了,但巨大的波浪又把它们分开了。
萨拉的心在战栗。暴风雨在屋外怒吼,而且天空很快暗下来了。萨拉几乎无法看到爸爸的救生艇以及那艘渔船了。
萨拉大惊,她意识到太阳已经完全躲到雷雨云后面去了。爸爸不在家,无法亲自点灯。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现在,萨拉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了。爸爸在哪里 如果他的救生艇翻了怎么办 如果他无法游回岸边怎么办 如果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
萨拉抓起火柴。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
接近黎明时,雷声停止了,雨也停了,灯火还在燃烧着。
萨拉走下灯塔,来到湖边,爬上爸爸观察渔船的那个悬崖。
突然,远处的两个黑点引起了她的注意。是爸爸的救生艇和那艘渔船!
一个小时后,爸爸和那位渔民回到了岸边。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点亮了灯,我想你也许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很高兴你点亮了灯,萨拉。我们整晚都跟着它。”
“爸爸,你还好吧 ”
“没事。暴风雨把我们吹到了对岸,但我们最终回来了。”顿了顿,爸爸又说:“萨拉,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夏天你长大了许多。”
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冷,萨拉的身体在轻轻发抖。爸爸把外套披在她的肩上,笑道:“我想我再也不需要向上级申请一个助手了!”
萨拉裹紧爸爸的外套,心里充满了自豪感。
1.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萨拉的角度,补全情节。(4分)
跟随爸爸来到北风灯塔安家(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潮)→得到爸爸的肯定和赞许(结局)
2.结合语境,揣摩句中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4分)
(1)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2分)
(2)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2分)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二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3分)
4.萨拉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分析。(4分)
5.爸爸为什么认为萨拉能做自己的助手了 请分点作答。(6分)
答案与部分解析
一、
1.(1)xuàn qì 呻
(2)悬涯 悬崖
(3)A
(4)心理
2.A 解析:“勇敢”和“活跃”都是形容词。
3.A 解析:A项,“头晕目眩”指头脑发昏,两眼昏花。用在这里不合语境。B项,“参差不齐”形容不一致,有差别。C项,“变幻莫测”指变化多端,无法预测。D项,“惊慌失措”指因害怕慌张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4.D 解析:第①句成分赘余,应去掉“第14课”。第②句句式杂糅,应去掉“为主”。第③句缺少主语,应去掉“使”。
5.D
6.B 解析:两数字连用表概数,数字中间不用标点符号,故应删掉顿号。
7.B 解析:B项为心理描写,其他几项均为语言描写。
8.B 解析:“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与“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句式一致。
9.D 解析:通读语段和供选的三个句子,文段是介绍了仿写的三个阶段,那三个句子的排列顺序应是按照仿写由易到难、由表入里的顺序安排,由模仿语段描写方法到模仿选材组材、构思立意,再到行文风格。所以正确排序应为②①③。故选D。
10.C
11.【探究材料】示例:成功需要克服重重困难,还要坚持自己的兴趣,时刻不忘自己的梦想。
【发表看法】示例:我认为父亲这种冒险是有价值的,如果他用梯子或绳索帮孩子下来的话,不能促进孩子能力的增长,父亲的帮助和引导是科学合理的,足以保证孩子的安全,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历磨炼,增长了勇气和经验。
【劝慰同学】示例:在人的一生中,過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难,这样就会把困难、失败变成前进路上的垫脚石。
二、
(一)
1.叙述了“我”在爸爸的鼓励、指导下迈出关键的两步的经历。
2.(1)“爸爸!”写出了“我”听见爸爸的声音之后发自内心的呼喊,细腻地表现了“我”的兴奋、激动之情。
(2)这里运用了语言描写,细致地写出了爸爸对“我”的鼓励、悉心指导,减轻了“我”的恐惧,表现了爸爸对“我”的关爱。
3.虽然我只是不算高的悬崖上爬下来,但对一个孱弱、缺乏自信的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成就感”和“骄傲”,使我从中体会到人生哲理,并且终生受益。
4.B错误。分析:杰里是真朋友,他在尽力帮助我,自己没办法的时候,把我父亲找来了。
(二)
观察日落准时指示爸爸点灯 点亮塔灯指引爸爸和渔船返回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故事情节的能力。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从萨拉的角度”,围绕 “爸爸下海去救遇险渔民”依次概括出萨拉做的事即可。
2.(1)写出了萨拉想要点亮塔灯又记起爸爸的叮嘱时,内心的焦急、犹豫和矛盾。
(2)写出了萨拉看见爸爸安全返回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动词的理解赏析。句中“盯”和“扑”都是动词,结合上下文语境对人物心理进行具体分析。“盯”是在萨拉想要点亮灯塔时,“扑”是在萨拉看到爸爸安全返回时。
3.①间接地写出了爸爸守护塔灯、指引渔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②点出渔船多,为下文写爸爸营救遇险渔船埋下伏笔;③交代湖巨大,为写爸爸和遇险渔船在塔灯指引下安全返回做了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20艘渔船在湖面上”写出渔船多,为下文写爸爸营救遇险渔船埋下伏笔;“但她看不到湖的对岸”写出湖面巨大,为写爸爸和遇险渔船在塔灯指引下安全返回做了铺垫。
4.①萨拉的爸爸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人。他每天准时点亮、守护塔灯,为渔船指引方向;他认真观察天气,冒着生命危险营救遇险渔船。②萨拉的爸爸是一个爱孩子、教导有方的人。他让女儿每天指示自己准时点亮塔灯,有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他得知萨拉独自点亮塔灯整夜守护时,能及时肯定孩子的表现和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要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5.①对待爸爸交代的事情,萨拉能专注地做好,并能持之以恒;②她既能遵守爸爸的叮嘱,又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勇敢,有主见;③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她能承担起爸爸的工作,经历了磨难,变得坚强、独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通过找出萨拉在文中的表现,“每天黄昏,她跟着他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萨拉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她既能遵守爸爸的叮嘱,又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勇敢,有主见;“萨拉抓起火柴。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她能承担起爸爸的工作,经历了磨难,变得坚强、独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0张PPT)
走一步,再走一步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一位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他小时候有过一段难忘的冒险经历,是怎样的经历呢 他的经历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下面我们就走进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寻找答案。
同学们,你有没有经历过一些冒险的事儿呢?有没有小时候让你印象深刻的经历呢?
新课导入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1.熟记“和、稽”等字的读音,熟记“晕眩、抽噎”等词语的字形,理解“小心翼翼”等成语的含义。(重点)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重点)
3.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学会在人生道路上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生活哲理。(素养)
核心素养
走一步
再走一步
第一课时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出生于费城,先后求学于坦普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曾担任空军飞行员,后成为《纽约客》等知名报刊的专栏作家,致力于社会与行为科学方面科普文章的写作。代表作有《心理学的故事》《爱情的自然史》《内在的宇宙》等。
预习交流
本文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田文慧译。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并做了删改。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背景资料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所要做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并不难做到,只要努力。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恍 惚

椿















zhuó
juàn


pēng
xuàn

yín
huǎnɡ hū
sǒng
chūn


wèi



读一读




参差




气喘
nuó


hōnɡ
cēn cī

堂大笑
不齐

【耸立】 【附和】
【恍惚】
【凌乱】 【抽噎】
【惊慌失措】
高高地直立。
(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不整齐;没有秩序。
一吸一顿地哭泣。
因害怕慌张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词语解释
【天旋地转】
形容眩晕时的感觉。
【小心翼翼】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翼翼,谨慎、严肃。
【哄堂大笑】
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快速默读
要求:
1.眼到、心到、快速(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
3.找出与“记叙文六要素”相应的内容
默读抢答
美国费城
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我”、父亲、内德、杰里等5个伙伴
比一比,谁最棒?
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被困悬崖,进退两难
父亲指引,顺利下崖
抢答
1、时 间?
2、地 点?
3、人 物?
4、起 因?
5、经 过?
6、结 果?
1.故事发生距今多久?
57年前
2.“我”为什么犹豫?
因为8年来“我”一直有病,母亲叫“我”不要冒险。
3.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叫什么?
一共有6个小男孩。内德和杰里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山道有多高?
大约只有20米高;约为六七米(因为小岩石架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的路程)
5.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岩石山道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
是的;不是;“我”
整体感知
7.谁叫来了“我”的父亲?
杰里
8.“我”是怎样脱险的?
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顺利爬下悬崖。
9.“我”现在多少岁?
65岁(当时是8岁,时隔57年,所以8+57=65)
6.“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我”爬到岩石架上,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离“我”而去。
本文写了小莫顿·亨特 的一件事。
本文写了小莫顿·亨特爬悬崖遇险,在爸爸的帮助下一步步战胜困难,脱离险境的一件事。
本文写了小莫顿·亨特的爸爸 的一件事。
本文写了小莫顿·亨特的爸爸帮助儿子从险境一步步走下来,战胜困难,脱离险境的一件事。
本文写了杰里 的一件事。
本文写杰里目睹小伙伴莫顿·亨特爬悬崖遇险后,回家告诉小伙伴的爸爸,最后他爸爸帮助自己的儿子一步步脱离险境的一件事。
10.请用一句话从不同角度概括主要内容。
11.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你说一说有什么作用?
12.本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
(1)开头交代了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
(2)事情的起因与结果合理、相互照应。
(有什么样的原因就产生怎样的结果)
(3)事情的结果除了交代了事情本身的结果还写了由这件事得到的启示。
(一事一议)
文章共2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7段):
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岩壁上的小山道,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第18—28段):
脱险。写“我”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了小山道。
第三部分(第29段):
感悟。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结构梳理
甲:复述“遇险”
乙:复述“脱险”
复述要求:
1.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3.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复述课文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大致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 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 作者是怎样说的 请同学们课下相互探究下列问题。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2.父亲还可以怎样救“我”从悬崖上下来?这些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本课小结
1.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附和(hè)  晕(yūn)倒  边掾(yuán)
B.目眩(xuán) 训诫(jiè)  苍(cāng)茫
C.啜(chuò)泣 暮(mù)色  摔(shuāi)倒
D.手臂(bì)  颤(zhàn)抖  嶙(lín)峋
 【解析】A项中,“掾”应为“缘”;B项中,“眩”应读xuàn;
D项中,“颤”应读chàn。
C
随堂练习
(1)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   的热浪。
(2)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   在岩石中。
(3)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   我掉下去。
A.炎热 耸立 逼迫 B. 灼人 耸立 逼迫
C.炎热 矗立 威逼 D. 灼人 矗立 威逼
【解析】第(1)句中,“炎热”的意思是(指天气)极热,应用“灼人”修饰“热浪”,排除A项和C项。第(2)句中,“耸立”的意思是高高地直立,强调高;“矗立”的意思是高耸地立着,重点在直。此处强调悬崖高耸,应选“耸立”,排除D项。
B
2.下列句子的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道:“嗨!我有主意了。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
(2)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     )
(3)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     )
(4)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
【解析】第(1)句中,从“说道”可以看出本句是语言描写;第(2)句中,从“挪动”可以看出是动作描写;第(3)句中,“想”,属于心理描写。第(4)句是自然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
走一步
再走一步
第二课时
1. 你在经历这次冒险之前是个怎样的孩子?(4--6)
2. 你在爬悬崖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7--17)
3. 你的父亲是如何帮助你爬下悬崖的?(18--28)
4. 你爬崖脱险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20--28)
5. 由此,你得到了怎样的感悟和经验呢?(29)
6. 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为什么?如果杰利带去的是你的妈妈,结果会怎样?(18--28)
7. 你认为杰利是你真正的朋友吗?你怎么评价其他四个小伙伴的?(5、12--15、18)
自读任务
冒险
1.“我”爬悬崖的原因是什么?
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2.小伙伴们对爬悬崖这件事的态度如何?
“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
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们的活泼好动,突出了他们对爬悬崖的热情。
引领自读
3.面对爬悬崖这件事,“我”是怎样的心理?
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犹豫又渴望,表明“我”当时对要不要爬悬崖这件事的矛盾心理。
4.“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伏笔。说明为什么5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
入险
1.体弱的“我”为什么又决定去爬悬崖了呢?
“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最好的朋友杰里说的“胆小鬼”这句话刺激了我的自尊心,我才会冒险去爬悬崖的。
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2.“我”当时决定要爬的悬崖是什么样的 描写悬崖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交代了悬崖的位置、特点、高度及周边环境,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3.找出爬上悬崖的过程中(6-17段)反映小莫顿心理状态的词语或句子。
犹豫不决
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怦怦跳
哭泣、呻吟
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崖壁,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
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但是我不能……我……”
我绝对回不去,…我肯定上不去。
阵阵晕眩
心理
神态
动作
心理
语言
神态动作
“我”的心理状态是恐惧。
词语:阵阵晕眩、天旋地转、神情恍惚。
句子:“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4.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我”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
5.体会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17自然段)
这段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但这一段并非纯粹客观的描写,而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的情感心理的外化。
时间本来是匀速地走过,因为“我”的焦急,似乎慢下了脚步,显得在“慢慢地”过去,太阳的光影也是“慢慢”拉长,更突出了等待的漫长和“我”心理上的无助感。
“我不行!”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巨大的成就感
类似骄傲的感觉
6.爬下悬崖(18-28自然段)时,小莫顿的心理历程又是怎么样的?
语言
心理
心理
1.爸爸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
第一步: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要吃晚饭了”。没有一丝着急、惊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来。
总结:安慰——指导——鼓励。
第二步:告诉“我”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指导“我”怎么做,并鼓励“我”勇敢地走下悬崖。
脱险
2.“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做到→再一次 “我”做到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
启发:①面对人生的困难和危险,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逐一击破,最终一定能战胜困难,收获成功。
②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坚持不懈,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
3.当“我”投入父亲的臂弯之时,“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成就感”是指他做到了自己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也就是从悬崖上下来。
因为这是他一步步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才得到的成功,所以会有成就感。
4.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 一样吗
脱险时的“一小步”指的是在父亲的指引下“我”走出的一小步;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是比喻义,指人生中的近期目标、小目标。
5.为什么“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
因为只有“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才能全力以赴完成脚下的这一步才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假如我们把“下悬崖之路”比作我们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那么大的苦难我们应该如何战胜?
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巨大的困难。
小结“我”的脱险过程。
杰里带来了我父亲。(听见)
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我哭着说)
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我顿时有了信心)
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动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我的信心大增)
我每次只移动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啜泣了一会,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1.“杰里看起来很担心”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下文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这是为下文父亲的出现埋下伏笔;“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结构严谨。
2.课文中几次写到杰里?是详写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3次;是略写;不能略去不写,因为杰里不是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与中心关系不大,所以要略写。
不写杰里,父亲就无法知道“我”陷入困境的。
合作探究
推测一:杰里当时处在一种左右为难境地,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里帮“我”,而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一起玩耍的朋友。所以杰里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推测二:杰里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
推测三:杰里觉得自己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
3.杰里抛下“我”和大家一起走了?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你认为杰里还算不算是小莫顿真正的朋友?
5. 你怎么评价其他四个小伙伴的?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4.写“我”攀爬山崖的处境的同时也提到其他四个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我”的艰难处境与其他孩子的顺利攀爬形成对照,突出“我”的体质弱,也表现了那些孩子对弱者的漠视和嘲讽。
6.在爬下悬崖的过程中,“我”曾哭了两次,这两次的原因一样吗?
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第一次:小声地哭,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特定情况下的恐惧心理。
第二次:百感交集,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欢欣,有先前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成就感。
7.父亲没有直接把孩子抱下来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天下的母亲有时疼爱儿女到了溺爱的地步。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的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地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
1:1
8.如何评价文中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这是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合格的伟大父亲。在“我”下悬崖的时候父亲完全可以抱“我”下来但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抱虽然“我”安全了但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因此才会有意识地引导“我”自己解决问题并不断鼓励“我”大胆尝试教给“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也增强了勇气、信心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9.“悬崖上的那一课”让作者学到了什么?对作者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这次经历使“我”懂得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只要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作者将这次的经验运用到了之后的人生中:每当遇到看起来不可完成的挑战,不是想着之后遥远的岩石,而是沉着冷静,着眼于将大困难分成可以完成的部分,一步一个脚印去战胜困难和挑战。
10.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
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
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11.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可以从父亲、“我”、杰利、内德等人谈)
父亲:不溺爱孩子,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
“我”:要有自信心,要勇于克服困难,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
杰里:要关爱同学(或朋友),有责任心
内德等:要勇敢,有责任心和爱心。
1.心理描写,真实细腻。
课文的主体事件是“我”从悬崖上脱险,这其实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勇敢、活泼,从爬上悬崖后的胆怯、恐惧到同伴们离开后的孤立无援、麻木恍惚,再到在爸爸的引导下,一步步建立自信,最终收获成就感和人生经验。这其中有几段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真实,体现了作者作为心理学家洞悉人心的特点。如文中描写“我”伏在岩石上时的心理活动时写到“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站在高处往下看,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往前倾。这种感觉,符合很多人的认知,很真实。
写作特色
2.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又指选题的小。“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未来的丰富设想。本文中的“小”是指“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大”是指“我”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不要想着困难有多大,而要着眼于脚下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目的地。作者从这件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有不丧失勇气和信心,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才能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不要惧怕,要保持冷静,善于把它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再逐个解决,那么,终将赢得最后的胜利。




以小
见大
本课小结
小小哲理诗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四)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拓展延伸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教师寄语
随堂练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2.阅读18-28段,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句子和词语。
时间 文中句子 心理变化
最初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毫无信心
继而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信心萌发
随后 再一次,我做到了。 信心大增
最后 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惊讶
本文叙述了“我”跟五个小孩子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并最终在爸爸的策略引导下,脱离险境,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积累了应对困境的人生经验。
3.填空。
文章的题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这里的“步”不仅可以理解为爬下悬崖的脚步,还可以理解为_______________;作者通过文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步又一步地脚踏实地地走下去,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生的行进步伐
作业布置
本文在心理上的描写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脱险”部分,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把作者的心理变化刻画得非常精彩。
请同学们模仿着写一篇运用心理描写的小作文,例如发试卷前的心理,来学校报到前的心理等,写在随笔本上。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经过:
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
走一步,再走一步
分解困难
赢得胜利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3.培养树立自信、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心理素质。
学习重难点
1.能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学法指导:
1.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课文中的心理描写真实、细腻,值得仔细品味。将这些心理描写串起来,能够发现一条清晰的人物心理成长之路。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了解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莫顿 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2.文体解读。
本文是叙事散文。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二、预习任务
1.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2.再读课文,完成课文的旁批。
三、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中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酷热(kù)  厌倦(juǎn)  暮色(mù) B.附和(hé) 突兀(wù) 嘲笑(cháo)
C.哭泣(qì) 呻吟(yǐn) 凌乱(línɡ) D.警告(jǐnɡ) 犹豫(yù) 抽噎(yē)
2.用横线画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在括号里改正。
(1)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贸险。 (    )
(2)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紧和不可能的化身。 (    )
(3)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砰砰地跳动。(    )
3.根据括号里的解释在横线处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____________(迟缓动摇,拿不定主意),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2)这位老人回想着自己过去的生活,神情________(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3)近日,两家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的价格欺诈事件让消费者变得____________(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起来。
【课中导读】
一、快速默读
要求:
1.眼到、心到、快速(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
3.找出与“记叙文六要素”相应的内容。
二、抢答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起因?
5.经过?
6.结果?
三、内容感知
1.故事发生距今多久?
明确:
2.“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
明确:
3.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叫什么?
明确: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山道有多高?
明确:
5.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岩石山道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
明确:
6.“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明确:
7.谁叫来了“我”的父亲?
明确:
8.“我”是怎样脱险的?
明确:
9.“我”现在多少岁?
明确:
10.请用一句话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四、结构梳理(文中标记)
五、复述课文
要求:按照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来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放在“脱险”的过程。做到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大致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 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 作者是怎样说的 请同学们课下相互探究下列问题。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2.父亲还可以怎样救“我”从悬崖上下来?这些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六、引领自读
●冒险
1.“我”爬悬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2.小伙伴们对爬悬崖这件事的态度如何?
明确:
3.面对爬悬崖这件事,“我”是怎样的心理?
明确:
4.“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入险
1.体弱的“我”为什么又决定去爬悬崖了呢?
明确:
2.“我”当时决定要爬的悬崖是什么样的 描写悬崖有什么作用?
明确:
3.画出能表现出“我”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写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明确:状态:
心理:
●脱险
1.爸爸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
明确:
2.“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明确:
启发:
3.当“我”投入父亲的臂弯之时,“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明确:
4.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 一样吗
明确:
5.小结“我”的脱险过程。
杰里带来了我父亲。(听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哭着说)→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我顿时有了信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每次只移动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啜泣了一会,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七、合作探究
1.回顾课文,思考:写“我”攀爬山崖的处境的同时也提到其他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2.“杰里看来有点不放心”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下文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
3.课文中几次写到杰里?是详写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明确:
4.杰里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明确:
5.在爬下悬崖的过程中,“我”曾哭了两次,这两次的原因一样吗?
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明确:
6.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明确:
7.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明确:
八、拓展延伸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可以从父亲、“我”、杰利、内德等人谈)
明确:
九、写作特色
1.______描写,真实细腻。
2.___________,富含哲理。
十、作业布置
结合课堂讨论内容,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写一篇读书笔记,或仿照课文的写法详细记述自己战胜困难的一件小事(注意心理描写)。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忧德,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②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里闪烁一道手电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利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 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③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④“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⑤“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⑥“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国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⑦“听我说,” 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 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 他大声问道
⑧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⑨“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⑩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面下边一点儿,那儿有在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你的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词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抽吹了一下,然后今人惊讶的是,我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做的感觉
我的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付一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已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没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节自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有删改)
1.从“我”的角度简要概括选段叙述的事件。(不得超过15个字)
2.调动本册书所学知识,想想选文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读读下面这句话,把它与文中父亲的原话进行比较,感受相同吗?写出理由。
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
4.选文的原题是“悬崖上的一课”,后改为“走一步,再走一步”,你认为哪个题目好?为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3.培养树立自信、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心理素质。
学习重难点
1.能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学法指导:
1.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课文中的心理描写真实、细腻,值得仔细品味。将这些心理描写串起来,能够发现一条清晰的人物心理成长之路。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了解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莫顿 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2.文体解读。
本文是叙事散文。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二、预习任务
1.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2.再读课文,完成课文的旁批。
三、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中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酷热(kù)  厌倦(juǎn)  暮色(mù) B.附和(hé) 突兀(wù) 嘲笑(cháo)
C.哭泣(qì) 呻吟(yǐn) 凌乱(línɡ) D.警告(jǐnɡ) 犹豫(yù) 抽噎(yē)
2.用横线画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在括号里改正。
(1)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贸险。 (    )
(2)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紧和不可能的化身。 (    )
(3)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砰砰地跳动。(    )
3.根据括号里的解释在横线处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____________(迟缓动摇,拿不定主意),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2)这位老人回想着自己过去的生活,神情________(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3)近日,两家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的价格欺诈事件让消费者变得____________(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起来。
【课中导读】
一、快速默读
要求:
1.眼到、心到、快速(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
3.找出与“记叙文六要素”相应的内容。
二、抢答
1.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2.地点?美国费城
3.人物?“我”、父亲、内德、杰里等5个伙伴
4.起因?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5.经过?被困悬崖,进退两难
6.结果?父亲指引,顺利下崖
三、内容感知
1.故事发生距今多久?
明确:57年前
2.“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
明确:因为8年来“我”一直有病,母亲叫“我”不要冒险。
3.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叫什么?
明确:一共有6个小男孩。内德和杰里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山道有多高?
明确:大约只有20米高;约为六七米(因为小岩石架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的路程)
5.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岩石山道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
明确:是的;不是;“我”
6.“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明确:“我”爬到岩石架上,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离“我”而去。
7.谁叫来了“我”的父亲?
明确:杰里
8.“我”是怎样脱险的?
明确: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顺利爬下悬崖。
9.“我”现在多少岁?
明确:65岁(当时是8岁,时隔57年,所以8+57=65)
10.请用一句话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我在和伙伴们去爬山时在到了三分之一的岩石上不敢上也不敢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当晚上父亲找到我时我按照父亲的指导慢慢爬了下来。
四、结构梳理
文章共2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7段):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岩壁上的小山道,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第18—28段):脱险。写“我”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了小山道。
第三部分(第29段):感悟。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五、复述课文
要求:按照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来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放在“脱险”的过程。做到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大致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 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 作者是怎样说的 请同学们课下相互探究下列问题。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2.父亲还可以怎样救“我”从悬崖上下来?这些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六、引领自读
●冒险
1.“我”爬悬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2.小伙伴们对爬悬崖这件事的态度如何?
明确:“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
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们的活泼好动,突出了他们对爬悬崖的热情。
3.面对爬悬崖这件事,“我”是怎样的心理?
明确: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犹豫又渴望,表明“我”当时对要不要爬悬崖这件事的矛盾心理。
4.“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伏笔。说明为什么5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
●入险
1.体弱的“我”为什么又决定去爬悬崖了呢?
明确:“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最好的朋友杰里说的“胆小鬼”这句话刺激了我的自尊心,我才会冒险去爬悬崖的。
2.“我”当时决定要爬的悬崖是什么样的 描写悬崖有什么作用?
明确: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景物描写交代了悬崖的位置、特点、高度及周边环境,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3.画出能表现出“我”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写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明确:状态: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在瘦弱的胸腔里面怦怦地跳动、吓坏了、感到反胃、哑着嗓子、阵阵晕眩、哭泣、呻吟
心理: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脱险
1.爸爸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
明确:第一步: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要吃晚饭了”。没有一丝着急、惊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来。
第二步:告诉“我”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指导“我”怎么做,并鼓励“我”勇敢地走下悬崖。
总结:安慰——指导——鼓励。
2.“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明确: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做到→再一次 “我”做到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
启发:①面对人生的困难和危险,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逐一击破,最终一定能战胜困难,收获成功。
②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坚持不懈,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
3.当“我”投入父亲的臂弯之时,“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明确:“成就感”是指他做到了自己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也就是从悬崖上下来。因为这是他一步步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才得到的成功,所以会有成就感。
4.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 一样吗
明确:脱险时的“一小步”指的是在父亲的指引下“我”走出的一小步;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是比喻义,指人生中的近期目标、小目标。
5.小结“我”的脱险过程。
杰里带来了我父亲。(听见)→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我哭着说)→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我顿时有了信心)→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动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我的信心大增)→我每次只移动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啜泣了一会,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七、合作探究
1.回顾课文,思考:写“我”攀爬山崖的处境的同时也提到其他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我”的艰难处境与其他孩子的顺利攀爬形成对照,突出“我”的体质弱,也表现了那些孩子对弱者的漠视和嘲讽。
四个孩子的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2.“杰里看来有点不放心”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下文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这是为下文父亲的出现埋下伏笔;“我听到了杰里和我父亲的声音”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结构严谨。
3.课文中几次写到杰里?是详写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明确:3次;是略写;不能略去不写,因为杰里不是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与中心关系不大,所以要略写。不写杰里,父亲就无法知道“我”陷入困境的。
4.杰里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明确:如果我是杰里,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里帮“我”,而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伴。所以杰里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并且,他很可能认为“我”可以翻过这样矮的悬崖。当天越来越黑时,见“我”没回来,杰里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的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里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5.在爬下悬崖的过程中,“我”曾哭了两次,这两次的原因一样吗?
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明确:第一次:小声地哭,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特定情况下的恐惧心理。
第二次:百感交集,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欢欣,有先前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成就感。
6.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明确: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教子有方。他没有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儿子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儿子的勇气和毅力。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这位父亲是一位对孩子负责、真正爱孩子的好父亲。
7.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明确: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八、拓展延伸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可以从父亲、“我”、杰利、内德等人谈)
明确: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这篇课文,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
这篇课文,它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以小见大)。
父亲:不溺爱孩子,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
“我”:要有自信心,要勇于克服困难,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
杰里:要关爱同学(或朋友),有责任心
内德等:要勇敢,有责任心和爱心。
九、写作特色
1.心理描写,真实细腻。
课文的主体事件是“我”从悬崖上脱险,这其实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勇敢、活泼,从爬上悬崖后的胆怯、恐惧到同伴们离开后的孤立无援、麻木恍惚,再到在爸爸的引导下,一步步建立自信,最终收获成就感和人生经验。这其中有几段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真实,体现了作者作为心理学家洞悉人心的特点。如文中描写“我”伏在岩石上时的心理活动时写到“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站在高处往下看,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往前倾。这种感觉,符合很多人的认知,很真实。
2.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又指选题的小。“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未来的丰富设想。本文中的“小”是指“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大”是指“我”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不要想着困难有多大,而要着眼于脚下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目的地。作者从这件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有不丧失勇气和信心,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才能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十、作业布置
结合课堂讨论内容,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写一篇读书笔记,或仿照课文的写法详细记述自己战胜困难的一件小事(注意心理描写)。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忧德,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②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里闪烁一道手电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利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 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③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④“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⑤“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⑥“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国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⑦“听我说,” 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 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 他大声问道
⑧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⑨“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⑩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面下边一点儿,那儿有在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你的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词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抽吹了一下,然后今人惊讶的是,我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做的感觉
我的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付一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已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没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节自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有删改)
1.从“我”的角度简要概括选段叙述的事件。(不得超过15个字)
2.调动本册书所学知识,想想选文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读读下面这句话,把它与文中父亲的原话进行比较,感受相同吗?写出理由。
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
4.选文的原题是“悬崖上的一课”,后改为“走一步,再走一步”,你认为哪个题目好?为什么
答案:
1.我在爸爸的引导(指导或鼓励)下脱险(或爬下悬崖)。
2.划线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更突出(或衬托)了“我”等待时的无助感。
3.感受不同:原文读来感受父亲正常、安慰的口吻,题中这句话读来却是强硬(或命令)的口吻(或急促的语气);因为标点由逗号、句号改成了感叹号。
4.答案示例:改后的好,既和课文的内容相照应了,又设置悬念,(新颖,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点明中心,表达了面对困难不要畏惧,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步化整为零,才能获得成功的主题。原题好,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高度概括了课文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