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诫子书 第2课时课件(共25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5 诫子书 第2课时课件(共25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1 20:06:07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诸葛亮
15 诫子书
1.熟记“夫、淫、躁”等字的读音,熟记“淫慢、节俭”等词语的字形,掌握文中的判断句式及重点古今异义词。
(重点)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重点)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素养)
核心素养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课时
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
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儒家士人理想的人生规划,而其中“修身”是基础。
合作探究
1.请你大声朗读《诫子书》,思考如何才能“修身养德”?
明确:“静”与“俭”。
静: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俭以养德”不仅是在物质生活上俭约自守,而且在思想行为上约束自己,不因为过多的欲望而影响自身品德的养成。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始终保持内心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向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4.
5.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期望儿子修身养德,把自己培养成为君子;勉励他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用之才。
6.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振作精神,珍惜时光,刻苦学习,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7.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不矛盾。(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目的在静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大学》里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所以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年少早成的儿子不“接世”,全文的劝诫以修身起,以高标准要求,“夫君子之行”,做人要做君子,处世要能“接世”,以淡泊之心,立志、为学、广才正是君子最终能够接世的途径。
诸葛亮做到了《诫子书》中所说的了吗?
诸葛亮享年54岁;人生可分为两个27年。
前27年:博览群书,修身养性,广交名士,静观天下:宁静修身,积累阶段;
后27年:身体力行,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行动诠释志向。
拓展延伸
带着父亲诸葛亮的劝诫,诸葛瞻也成了优秀卓越的人。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绵竹。邓艾派使者来诱降,意欲封诸葛瞻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并斩杀使者,与其子诸葛尚率军抵抗,后英勇牺牲。
诸葛瞻的故事
诸葛瞻做到了《诫子书》中所说的了吗?
诸葛瞻卒年37岁;其子诸葛尚卒年17岁。诸葛一家,三代忠烈。
如果你从《诫子书》中选择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
示例一:
我选“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因为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
示例二:
我选“非志无以成学。”
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志向,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观点鲜明,层次清晰。
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再如,从“静”的重要性上看,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文章层次十分清晰。
写作特色
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现实社会中充满了诱惑,我们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方向,切忌追逐短视的功利而汲汲于功名富贵。它是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但对于后人也有普遍的警示作用。
教师寄语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表达对儿子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诫子书》中阐述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随堂练习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__ ____)
④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
.
.
.
.
明确、坚定
修养
疾行,指飞速逝去
增长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髙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
(4)《诫子书》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诫子书》是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1. 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 将本文改写为一篇白话书信。
作业布置
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除了诸葛亮的《诫子书》,还有《曾国藩家书》《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希望大家找到有关的书籍阅读。
课外阅读
诫子书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反)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勤学励志
修身养性
珍惜年华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诫子书》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殉职(xùn) 狭隘(ài) 热忱(chén)
B.坍塌(dān) 废墟(xu) 戳破(chuō)
C.参差(cēn) 哄笑(hōng) 晕眩(xuàn)
D.淫慢(yín) 微薄(bó) 纯粹(cuì)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非学/无以广才 B.非淡泊/无以明志 C.夫学/须静也 D.淫慢/则不能励精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B.将复何及   白雪纷纷何所似
C.静以修身   可以为师矣 D.君子之行   下车引之
4.下列词语中的“穷”与“悲守穷庐”中的“穷”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理屈词穷 B.穷追猛打 C.穷乡僻壤 D.山穷水尽
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B.将复何及(来得及)
C.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D.险躁则不能治性(危险)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 非宁静无以致远 B. 险躁则不能治性 C. 非学无以广才 D. 非淡泊无以明志
7.下列句子加横线的词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2分)
A.淫慢则不能励精 B.非宁静无以致远 C.险躁则不能治性 D.非志无以成学
8.下列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点明了文章的论点,这句话的核心是“静”,“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B.作者认为修身要“静”,“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指出“险躁”对于修身的危害,二者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C.“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否则老去了只能悲叹岁月蹉跎。
D.“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句式整齐,运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那就是清心寡欲、避世退隐。
9.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家慈是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旧俗有“严父慈母”之说,故有此称。
B.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
C.诗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描写的是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盛况。
D.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就是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即家信。
10.根据场景提示,完成填空。(4分)
如果你的朋友做事心浮气躁、生活铺张浪费,你可以用《诫子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说他。
班会课上,老师希望同学们为班级设置一幅门联,激励同学们“志当存高远”,你可以推荐《诫子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4分)
  古人认为,静气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一个人只有内心幽静,才能冷静思考,正确判断,平和处事,坦然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而是指由襟怀坦然而得到的宁静淡泊,不追逐名利,不惑于浮华,遇事能够保持清醒,沉着应对,从容不迫。在人心浮躁的时代,拥有一点儿静气十分重要。
(1)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9分)
  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寻家风】 以下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 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 “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我的母亲》)
材料三 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
(《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 请写出两种。(4分)
(2)【展家风】 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最受重视的三大传统家风是: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和待人忠厚。而最受推崇的新家风依次是:不啃老不坑爹、民主平等、互相体谅等。以下是调查结果,请说说你的探究结果。(3分)
内容 比率 原因
推崇传统家风 67.2% 它是传统文化的传承
推崇新家风 19.0% 它具有时代特点
不好说 13.8% 不清楚
(3)【扬家风】 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将对联补充完整。(2分)
上联:长辈言传    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乙】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选项中加横线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俭以养德 以德报怨 学以致用 自以为是
B.意与日去 出其不意 词不达意 意气风发
C.淡泊明志 志大才疏 志同道合 志在四方
D.年与时驰 心驰神往 驰名中外 纵横驰骋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甲】静以修身
翻译: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
理解:诸葛亮强调提高自身修养,需要屏除杂念和干扰,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如果放纵、轻浮则不能修养身心。
【乙】学须静也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理解:诸葛亮阐明学习要求所处环境安静,不受干扰。他强调通过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对社会有所贡献。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学识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B.文章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C.文章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十分深切。
D.《诫子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启示儿子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切忌怠惰险躁。
4.上文是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主要阐述了“修身养德、明志治学”的深刻道理,这是古人推崇的一种美德。结合上面文本和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分析“修身养德、明志治学”的美德在许衡和怀素身上是如何体现的。(6分)
【链接材料一】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节选自《元史 许衡传 》)
【链接材料二】
怀素疏放,不拘细行,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节选自《僧怀素传》)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目。(21分)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 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
B.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
C.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
D.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
(3)悲守穷庐 (4)此即日习于傲矣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
4.填空。(3分)
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      ”四字比喻过度懈怠、不静心学习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      ”,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两文的作者都认为“    ”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5.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6分)
答案与部分解析
一、
1.B
2.C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夫/学/须静也。
3.A 解析:A项,“与”的意思都是“随着”;B项,“何”的意思分别是“怎么”“什么”;C项,“以”的意思分别是“连词,来,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凭借”;D项,“之”的意思分别是“的”“代词,指元方”。
4.C 解析:“悲守穷庐”的“穷”是贫穷的意思;A:穷,穷尽;B:穷,连续、彻底C:穷,贫穷;D:穷,尽。
5.D 解析:“险”解释为“轻薄”。
6.B
7.D
8.D 解析:“淡泊宁静”是指摒弃名利的束缚,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要志在修身,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志向,实现远大的目标。
9.C 解析:C项,“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描写的是元宵节的盛况。
10.(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1.(1)将“幽静”改为“平静”。(2)示例:平心静气并不是说了无牵挂、无所事事
12.(1)示例:①学习(记住)祖训;②向长辈(父母)学习;③遵守一些好规矩(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规矩)。(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①大多数人认同传统家风;②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风的内涵逐渐丰富;③传统家风注重如何为人处世,而新家风更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
(3)身教 家风
二、
(一)
1.C
2.甲
3.B
4.示例:许衡盛夏途经河阳,口渴,众人争着去摘路边一棵无主梨树的梨子,独许衡不吃,他认为不合乎道义的东西,(有教养的人)一丝一毫也不取,这就是他修身立德的体现。怀素写草书,因贫穷无钱买纸,用芭蕉叶、漆盘和方板来练习书写,以致盘和方板都被穿透了,这就是他明志治学的体现。
译文参考:
【链接材料一】许衡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行走路途遥远,天气又热)十分口渴,路上有一棵梨树,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许衡)说:“不是自己拥有的却摘取它,不可以。”那人说:“现在时局混乱,这棵梨树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别人丢失的,(即使)一丝一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有教养的人家的)庭院里有果树,当果子成熟掉落在地上时,(有教养的)小孩经过它,也不斜着眼看就离去。那是他家人的教化而所以像这样。”
【链接材料二】怀素不受约束,不拘小节,饮酒来涵养性情,草书来顺遂心志。有时酒喝得尽兴,以至寺壁里墙、衣裳器皿,到处都有书写的字迹。他因贫穷无纸可书写,曾经在故里种植了万余棵芭蕉,以供挥毫泼墨。写不够,又漆一盘子,一块方板,写至再三,连盘子、方板都被穿透了。
(二)
1.D
2.(1)达到远大目标。(2)振奋精神。(3)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4)习惯。
3.(1)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2)京城官宦子弟变坏,没有不是因为“奢”“傲”二字的。
4.遂成枯落 平心静气 躁(或“险躁”“焦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答题时,可以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干的提示分析作答。如由“精力衰竭、失去活力”可对应找出其喻体“遂成枯落”,由“心绪少佳”可以找出其反面“平心静气”,由“静”可找出其对立面“躁”。
5.示例: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延伸。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据。对于本题,可以联系选文中描述的“奢”的细节,如“锦衣玉食”“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等,围绕衣食住行等方面来谈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参考译文]
[乙] 世家子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奢”“傲”两字。并不是(经历)锦衣玉食后才称作奢,只要整日里皮袍呢褂随手可得,舆马仆从习以为常,这样就会一天天地变得奢侈起来。见到乡下人就嘲笑他们粗俗鄙陋,见到雇工就神气傲慢,这样就会一天天地习惯骄傲了。京城官宦子弟之所以变坏,没有不是因为“奢”“傲”二字的。初五晚上,又收到弟弟的信,我恐怕弟弟焦虑、急躁。我前几年之所以败坏松弛,也是因为焦虑、急躁。一旦焦虑、急躁,(人的)心情就会不好,办事就不能妥善。弟弟你应该平心静气。你一定要与弟弟们戒除这种毛病,一定要记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诫子书
核心素养
1.熟记“夫、淫、躁”等字的读音,熟记“淫慢、节俭”等词语的字形,掌握文中的判断句式及重点古今异义词。(重点)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重点)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
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儒家士人理想的人生规划,而其中“修身”是基础。
二、合作探究
1.请你大声朗读《诫子书》,思考如何才能“修身养德”?
明确:“静”与“俭”。
静: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俭以养德”不仅是在物质生活上俭约自守,而且在思想行为上约束自己,不因为过多的欲望而影响自身品德的养成。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始终保持内心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
4.除此之外,作者还谈到了无论是修身还是治学,还需要做到什么?
明确: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还应该做到:惜时,不负青春;否则,悔恨莫及。
5.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6.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振作精神,珍惜时光,刻苦学习,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7.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不矛盾。(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目的在静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大学》里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所以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年少早成的儿子不“接世”,全文的劝诫以修身起,以高标准要求,“夫君子之行”,做人要做君子,处世要能“接世”,以淡泊之心,立志、为学、广才正是君子最终能够接世的途径。
三、拓展延伸
1.诸葛亮做到了《诫子书》中所说的了吗?
明确:诸葛亮享年54岁;人生可分为两个27年。
前27年:博览群书,修身养性,广交名士,静观天下:宁静修身,积累阶段;
后27年:身体力行,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行动诠释志向。
2.诸葛瞻做到了《诫子书》中所说的了吗?
诸葛瞻的故事
带着父亲诸葛亮的劝诫,诸葛瞻也成了优秀卓越的人。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绵竹。邓艾派使者来诱降,意欲封诸葛瞻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并斩杀使者,与其子诸葛尚率军抵抗,后英勇牺牲。
诸葛瞻卒年37岁;其子诸葛尚卒年17岁。诸葛一家,三代忠烈。
3.如果你从《诫子书》中选择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
示例一:
我选“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因为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
示例二:
我选“非志无以成学。”
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志向,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写作特色
观点鲜明,层次清晰。
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再如,从“静”的重要性上看,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文章层次十分清晰。
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五、教师寄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现实社会中充满了诱惑,我们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方向,切忌追逐短视的功利而汲汲于功名富贵。它是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但对于后人也有普遍的警示作用。
六、随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表达对儿子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诫子书》中阐述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__)
④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髙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诫子书》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诫子书》是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七、作业布置
1. 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 将本文改写为一篇白话书信。
八、课外阅读
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除了诸葛亮的《诫子书》,还有《曾国藩家书》《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希望大家找到有关的书籍阅读。
板书设计:
诫子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诫子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重点);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难点)
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参考注释口译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语句,与同学讨论交流,看看能否解决。不能解决的,借助工具书完成。
3.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请你大声朗读《诫子书》,思考如何才能“修身养德”?
明确:
静: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俭以养德”不仅是在物质生活上俭约自守,而且在思想行为上约束自己,不因为过多的欲望而影响自身品德的养成。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
4.除此之外,作者还谈到了无论是修身还是治学,还需要做到什么?
明确:
还应该做到:
5.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6.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
7.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不矛盾。
(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目的在静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大学》里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所以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年少早成的儿子不“接世”,全文的劝诫以修身起,以高标准要求,“夫君子之行”,做人要做君子,处世要能“接世”,以淡泊之心,立志、为学、广才正是君子最终能够接世的途径。
二、拓展延伸
1.诸葛亮做到了《诫子书》中所说的了吗?
明确:诸葛亮享年54岁;人生可分为两个27年。
前27年:博览群书,修身养性,广交名士,静观天下:宁静修身,积累阶段;
后27年:身体力行,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行动诠释志向。
2.诸葛瞻做到了《诫子书》中所说的了吗?
诸葛瞻的故事
带着父亲诸葛亮的劝诫,诸葛瞻也成了优秀卓越的人。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绵竹。邓艾派使者来诱降,意欲封诸葛瞻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并斩杀使者,与其子诸葛尚率军抵抗,后英勇牺牲。
诸葛瞻卒年37岁;其子诸葛尚卒年17岁。诸葛一家,三代忠烈。
3.如果你从《诫子书》中选择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
示例一:
我选“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因为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
示例二:
我选“非志无以成学。”
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志向,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写作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再如,从“静”的重要性上看,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文章层次十分清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四、随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表达对儿子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诫子书》中阐述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__)
④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髙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
(4)《诫子书》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五、作业布置
1. 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 将本文改写为一篇白话书信。
六、课外阅读
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除了诸葛亮的《诫子书》,还有《曾国藩家书》《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希望大家找到有关的书籍阅读。
【课后导练】
诫 子 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2)俭以养德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淫慢则不能励精               
(5)险躁则不能治性             (6)多不接世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诫子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重点);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难点)
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参考注释口译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语句,与同学讨论交流,看看能否解决。不能解决的,借助工具书完成。
3.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请你大声朗读《诫子书》,思考如何才能“修身养德”?
明确:“静”与“俭”。
静: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俭以养德”不仅是在物质生活上俭约自守,而且在思想行为上约束自己,不因为过多的欲望而影响自身品德的养成。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始终保持内心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
4.除此之外,作者还谈到了无论是修身还是治学,还需要做到什么?
明确: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还应该做到:惜时,不负青春;否则,悔恨莫及。
5.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6.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振作精神,珍惜时光,刻苦学习,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7.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不矛盾。(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目的在静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大学》里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所以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年少早成的儿子不“接世”,全文的劝诫以修身起,以高标准要求,“夫君子之行”,做人要做君子,处世要能“接世”,以淡泊之心,立志、为学、广才正是君子最终能够接世的途径。
二、拓展延伸
1.诸葛亮做到了《诫子书》中所说的了吗?
明确:诸葛亮享年54岁;人生可分为两个27年。
前27年:博览群书,修身养性,广交名士,静观天下:宁静修身,积累阶段;
后27年:身体力行,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行动诠释志向。
2.诸葛瞻做到了《诫子书》中所说的了吗?
诸葛瞻的故事
带着父亲诸葛亮的劝诫,诸葛瞻也成了优秀卓越的人。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绵竹。邓艾派使者来诱降,意欲封诸葛瞻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并斩杀使者,与其子诸葛尚率军抵抗,后英勇牺牲。
诸葛瞻卒年37岁;其子诸葛尚卒年17岁。诸葛一家,三代忠烈。
3.如果你从《诫子书》中选择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
示例一:
我选“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因为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
示例二:
我选“非志无以成学。”
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志向,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写作特色
观点鲜明,层次清晰。
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再如,从“静”的重要性上看,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文章层次十分清晰。
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四、随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表达对儿子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诫子书》中阐述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__)
④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髙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诫子书》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诫子书》是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五、作业布置
1. 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 将本文改写为一篇白话书信。
六、课外阅读
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除了诸葛亮的《诫子书》,还有《曾国藩家书》《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希望大家找到有关的书籍阅读。
【课后导练】
诫 子 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2)俭以养德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淫慢则不能励精               
(5)险躁则不能治性             (6)多不接世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答案:
(1)品德高尚的人 (2)用、凭借、依靠 (3)实现远大目标 (4)放纵懈怠 (5)修养性情 (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3.(1)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 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4.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