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西高 2022 学年第一学期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 分钟 试卷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3 分)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
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
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
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碎了一
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
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碎她一口,但
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
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
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
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为“文盲”,意思是白
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
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
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
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
及城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摘编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
“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
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
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
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
1 / 11
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
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
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
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
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摘编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
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
他和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
“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
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
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对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
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
(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
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
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
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
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
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
2 / 11
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
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
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
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材料一中对“愚”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苞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2.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C.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
3.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4.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
文本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
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
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
3 / 11
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
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
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
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
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
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
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
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
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
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
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
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
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丛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
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
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
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
铛。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
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台儿庄也一定会是“这样的”。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文本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
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
4 / 11
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
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
“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
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5.下列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中的新媳妇有着笑而不语、美丽娴静的别样韵致,“半晌”二字足见新婚被子的
珍贵和情感上的不舍,也因此更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
B.文本二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
识、现代文明,体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
C.文本二写到“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希望同伴们盘
问,这是少女虚荣的表现,也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D.文本三中“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活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
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6.下列对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选文写新媳妇的肖像、神态、动作以及“我”的解释,但不写新媳妇的语言目
的是为了写出新媳妇在贫寒中仍然保持着温润的美好。
B.文本二,作者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
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C.文本三,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
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D.文本一写新媳妇的神态、文本二写香雪的动作、文本三写水生嫂的劳动场面,都有着清
新的笔调、温婉的用词以及灵动的叙述节奏,勾勒了一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面。
7.文本二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大山、月亮、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从语义上看二
5 / 11
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8.三个文本都有着相近的风格,是“诗意小说”的典范。作家孙犁曾这样评价《哦,香
雪》:“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请你结合选文,
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
能属文,善楷隶。清泰中,为左拾遗。以母老乞.归.就养,改监察御史。晋初,入为主客员外
郎。少帝领.开封尹,奏为巡官,命典文翰。少帝即位,拜刑部郎中,赐金紫。初,岳仕后
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
周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
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
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晩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
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
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
善之。
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开
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
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
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
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
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
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
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
夫。温叟子炳、烨并进.士.及.第.。
(选自《宋史·刘温叟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6 / 11
B.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C.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D.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乞归,请求辞职回乡,请求交给。表示此类意义的词还有“乞归养”“乞骸骨”“致仕”
“致政”“休政”等。
B.领,有兼任之意。古代表示兼职、代理官职的同义词有“权”“兼”“摄”“迁”“署”
等。
C.丁内艰,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朝廷官员的父
母亲如若死去都需要回家居丧。
D.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叫状
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温叟为人厚重方正,遵循礼法。他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守丧
完毕后恢复本官。他先后担任过左拾遗、刑部郎中、御史中丞等官职。
B.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审查劳绩,皇帝
因其父亲的名誉而重新任用他。最终,其子炤被提拔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C.刘温叟清正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
用不足可以用追赃处罚的财物补充,刘温叟厌恶脏罚之名,因而不取用。
D.刘温叟正直无私,唯才是举。他负责科举时,被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
人废黜,他也因此被贬为太子詹事,从此以后被罢黜的人再不得录用。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4分)
(2)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 (4分)
(二)古诗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7 / 11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3.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客至》首联写“春水”“群鸥”,渲染居处之景的秀丽幽静,“但见”透露出诗人些许寂
寞之情。
B.《登高》颈联对仗工整,意蕴丰富;其中“万里”极写距故乡之远,“百年”夸张多病时
间之长。
C.《客至》语言质朴自然,如话家常;诗人选取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
味与心境。
D.《登高》语言慷慨激越,意境沉郁悲凉;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情景交
融,感人肺腑。
14.《客至》《登高》都写到了酒,各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立体辽阔的江南秋景图。观“万山层林”之
远景,看湘江“______,______”之近景,不仅远近结合,而且色彩鲜明。
(2)《短歌行》中,曹操巧引《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借写姑娘思慕爱人,委婉地表达了渴盼贤才的心情。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卒章显志,表达李白蔑视权贵的傲然情怀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虎奏乐、鸟驾车、仙人云集场面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园田居》中描写炊烟渐起、山村景色朦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25 分)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
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
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
8 / 11
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
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
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
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
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
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
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
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C.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D.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1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枉.用相存(wǎng) 橘.(jú)子洲 峥.嵘.(zhēng róng) 守拙.归园田(zhuō)
B.石砾.(lì) 深渊.(yuān) 铆.钉(mǎo) 揳.入(xiē) 周公吐哺.(bǔ)
C.寥.(liáo)廊 惆怅.(chàng) 罅.隙.(xià xì) 捋.袖子(lǚ) 绕树三匝.(zhā)
9 / 11
D.遏.(è)制 锈.蚀.(xiù shí) 嚣.鸣(xiāo) 鼓瑟吹笙.(shēnɡ)
20.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玉树有厚重的历史和璀璨.(càn)的文化,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
在懂的人看来,玉树就是一副浓墨重彩的画卷,静静的镶嵌.(kàn)在西南之隅。
B.春、夏、秋、冬,无论哪一季,只要游子撷.(xié)一缕故乡晚风的轻柔,牵一缕故乡
月亮的清辉,便能守得心中乡音迂.(yū)回,调动幸福的节奏,让心灵温暖无比。
C.《山海情》的创作尊重真实:家徒四壁,孩子们辍.(chuò)学,不隐晦.(huì)地还原贫
瘠;第一批移民没水没电,不回避扶贫的暇疵;村民斤斤计较,不美化人性……
D.体现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受到人们的青睐.(lài),云锦龙纹等历史传统图案,让古
城手工皂跻.(qī)身“爆款文创”,类似案例不胜枚举,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自信。
21. (《乡土中国》题目)根据《乡土本色》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3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
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
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C.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
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
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2.下列有关《红楼梦》曲词对应的人物,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聪明累》)——王熙凤
B.“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好事终》)——秦可卿
C.“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乐中悲》)——史湘云
D.“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虚花悟》)——贾元春
23.下面是学生们送给老师的一副对联,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
共舞 同行 古今情怀 润物无声 中外精粹 护花有爱 事业和欢乐 梦想与精彩
上联:语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文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 11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919年 5月 4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涌向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1958年,34 岁的黄旭华“神秘失踪”,从此,隐姓埋名近 30年,为中国核潜艇奉献一
生,他说“此生属于中国,此生无怨无悔”。
1987年,19 岁的徐立平在见识点火试验后下决心规避风险,不断勤学苦练,终成“雕刻
火药的大国工匠”。
2007年,25 岁的赵立杰选择了当一名飞行员,为了梦想,他苦练英语,勇闯难关,最终
成为一名优秀的机长。
2016年 8月 21日,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历经坎坷,12年后再次夺冠,这些姑娘平均
年龄 24岁。
一代代青年人为人生勤学苦练,为梦想执着奋斗,为国家前赴后继,留下了一段段历久
弥新的青春记忆,树起了一座座功勋卓著的青春丰碑。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理解和感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1 / 11杭西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答案】1.D 2.A 3.B 4.(1)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
(2)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
(3)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A.“从客观标准来看”错误。原文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可见“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
B.“都是‘愚’的具体表现”错误。原文说“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作者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C.“‘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错误。“就是”说法绝对,原文中是“如果”。原文“‘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错误。原文中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B.“正反对比论证”错误。材料二主要将“礼”与“法律”进行对比。结合原文“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等句子可知,原文中只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而没有正反对比。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要求结合材料三加以概括。题干已经明确答题范围限制在材料三中,作答时学生要认真阅读材料三的内容,找出“差序格局”的相关内容。
由“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可概括出“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
由“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可概括出“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
由“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可概括出“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答案】5.C 6.A
7.①原句为短句,语言富有轻松明快的节奏感,适合表现香雪的心理。改句较为冗长。②原句运用排比句、感叹句,句式整齐,表意鲜明,增强语势,富有力量。③改句将“大山”“月亮”“核桃”组成一个并列短语,强调的意味不突出。
8.①人物纯美:台儿沟的少女们,天真纯洁、朴实自然,构成了小说中美丽清纯、如诗如画的风景线。
②环境优美:小说描绘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台儿沟人的生活、台儿沟山区的景色,无不自然纯净,具有天然原生态的诗情画意。
③语言清新:小说语言清纯流畅,朴素自然,抒情意味浓厚。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C.“这是少女虚荣心的表现,也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错。香雪并非爱慕虚荣,她想在镇上的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体现了她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从文中可见女孩儿的追求和美好的心灵世界,保留了纯真质朴,也不能说这是乡村文化的失落。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写出新媳妇在贫寒中仍然保持着温润的美好”错误。不用语言描写,是为了表现新媳妇害羞、内向的特点,并不是为了突出贫寒中仍然保持着温润的美好。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以及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上文中香雪的心情是轻松愉悦自豪满足的,“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满怀期待,无比兴奋,原句中使用排比兼间隔反复,并且表达为感叹语气,突出了人物纯真朴实的性格和美好的心情,且“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句与后文“台儿庄也一定会是‘这样的’”紧密衔接,突出强调这些主语或者陈述对象——“大山”“月亮”“核桃树”“台儿庄”,音韵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增添了诗意美和可读性。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人物角度看,本文塑造了以香雪为代表的台儿庄的少女们善良美好的形象。这是一群住在大山里,未曾被世俗污染过的质朴纯洁的形象。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了一只铅笔盒。节选部分写了香雪的善良和勇敢,自尊和上进,也写了凤娇她们沿着火车轨道来找她的美好情谊。文章描写这群少女天真烂漫的笑,“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以及香雪不会骗娘的淳朴,这些构成了小说中美丽清纯、如诗如画的风景线。
从环境来看,文章把这些人、这个故事安排在一个没有掺杂人世的污浊,没有遭遇破坏和污染,具有原生态的美好环境里。文章多次写到台儿庄的环境,“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还有香雪回忆“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这些就是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这样干净的不受污染的环境,与人物的美好共同营造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画卷。
从小说语言来看,小说语言清纯流畅,朴素自然,如节选部分写香雪看到凤娇她们来找她,“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这段内容融心理、动作、环境等各种描写为一体,语言形式和内容表达和谐一致,浑然一体,使人读起来,毫无滞涩之感,却有清新之美。
【答案】9.D 10.B 11.D
12.(1)我呵导(呼喝开路)而过的原因,是想向人们显示陛下不在登楼的时间不会登楼。
(2)太宗说:“他的父亲有清廉的节操,录用他的儿子入朝做官,是希望能够表示劝勉。”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宗说:“我的钱尚且不用,何况其他人的钱呢?过去他接受了,是不想拒绝我;现在一年了都不打开,他的坚持节操更加明显啊。”
“太宗曰”中,“曰”为停顿标志;“我钱”为偏正短语作主语,之间不可断开,“我”前停顿。排除AB。
“昔日”作“纳”的时间状语,不应断开,排除C。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古代表示兼职、代理官职的同义词有……‘迁’‘署’等”错误,“迁”没有兼职、代理官职之意。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从此以后被罢黜的人再不得录用”错误,原文是“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意思是后来几年,被斥除的人相继考中。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的原因;“呵导”,呼喝开路;“示”,向……显示、给……看;“者……也”,判断句。
(2)“清操”,清廉的节操;“录”,录用;“登朝”,入朝做官;“庶”,希望;“示”,表示;“劝”,劝勉、鼓励。
参考译文: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为人厚重方正,举动遵循礼法。其父刘岳,任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清泰年间,任左拾遗。因母亲年老请求归家养老,改任监察御史。后晋初年,入朝任主客员外郎。后晋少帝兼任开封府尹时,上奏推荐他为巡官,任命他掌管文翰。少帝即皇帝位后,授任他为刑部郎中,赐金紫朝衣。当初,刘岳在后唐任职,曾经官居内署,到这时温叟又任此职,当时人都认为刘家很荣耀。
后周初年,升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录取进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诬陷他们,皇帝发怒,废除了其中十二人,把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来几年,那些被罢免的人又相继考中。建隆元年,任御史中丞。遣母丧,退居西洛,不久恢复本官,建隆三年,兼任判吏部铨。一天晚上回家从宫前走过,太祖与中黄门数人偶然登明德门西楼。温叟的前导人员偷偷地知道了,告诉了他。温叟下令像平常过皇宫那样传呼。第二天请求朝见时,温叟说:“人主在不该登楼时登楼,则近臣都希望得到恩赐和宽恕,京城众军也希望得到赏赐。我呵导(呼喝开路)而过的原因,是想向人们显示陛下不在登楼的时间不会登楼。”太祖认为他做的对。
御史府旧例,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就以罚款补充。温叟厌恶罚款之名而不取用。开宝四年染病,太祖知道他贫穷,到他家里赏赐器币,几个月后去世,终年六十三岁。太宗在任晋王时,听说他清廉贫苦,派人送给他钱五百千,温叟接受下来,存放在厅西舍房中,并让府吏封缄后复加印记再走。第二年重午节,又派人送去角黍、执扇,所派的人正好是去年送钱的人,看见西舍封记还在,回来后告诉太宗。太宗说:“我的钱尚且不用,何况其他人的钱呢?过去他接受了,是不想拒绝我;现在一年了都不打开,他的坚持节操更加明显啊。”命令官吏用车载回官邸。这年秋天,太宗在后苑侍奉太祖用宴,在谈论当世有名的清节之士时,详细讲述了刘温叟以前的事情,太祖再三叹赏。
雍熙初年,他的儿子刘炤被罢免徐州观察推官等待铨选,因为家贫到朝廷(登闻鼓)请求审查自己的资历和劳绩。等到皇帝诏见时,太宗问他是谁的儿子。回答是刘温叟(的儿子)。太宗很悲伤,召宰相来谈他(刘炤)的事,并且说当今大臣很少能有比得上他(刘温叟)的了。于是问他:“刘炤应当充任什么官?”宰相说:“免除待选作为厚恩。太宗说:“他的父亲有清廉的节操,录用他的儿子入朝做官,是希望能够表示劝勉。”提升刘炤为太子右赞善大夫。刘温叟的儿子刘炳、刘烨全都考中进士。
【答案】13.B 14.《客至》:
①“樽酒”“旧醅”,表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情厚谊。诗人家境贫穷,没有好酒,但是竭诚待客,主客融洽相得。
②“余杯”,表现诗人、客人、邻翁性格的真率及会客场面的兴致盎然。诗人请邻翁共饮作陪,引未饮完的残酒,足见率真自然和平日关系的和谐。
《登高》: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而停杯断酒,潦倒之情就只能郁积心中,更加无法排遣。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B.“‘百年’夸张多病时间之长”错误,“百年”指晚年。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
《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诗人因身体多病而停杯断酒,潦倒之情就只能郁积心中,更加无法排遣。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
15.(1)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4)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5)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答案】16.C 17.C 18.B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组,“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赴,走往;汤,热水;蹈,踩。“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语境是战场上应该用“冲锋陷阵”。
第二组,“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指点,评说;江山,国家。“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此处语境是实现宏图伟志,应该用“指点江山”。
第三组,“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根据语境说的是精神生活和寄托,所以此处应该用“安身立命”。
第四组,“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此处指精神层面的超凡脱俗,所以应该用“超凡脱俗”。
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B、D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项。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应在句首加上“在”;
二是语序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
19.【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C. “捋袖子”中的“捋”应读“luō” ,“绕树三匝”的“匝”应读作“zā”。
20.【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镶嵌(kàn)”中的“嵌(kàn)”读音错误,应该读为“嵌(qiàn)”;“一副”的“副”书写错误,应为“幅”。
C.“暇疵”中的“暇”书写错误,应该是“瑕”。
D .“跻(qī)身”中的“跻(qī)”读音错误,应该读为“跻(jī)”。
21.D(“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原文没有下此判断。)
22.D,指贾惜春。
23.【答案】 上联:语传古今情怀 护花有爱 事业和欢乐共舞 下联:文载中外精粹 润物无声 梦想与精彩同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
首先要根据结构特征对提供的词语进行分类组合,古今情怀、中外精粹,润物无声、护花有爱,事业和欢乐、梦想与精彩,共舞、同行。
其次,在分类基础上,根据内容进行组句。这副对联用 “语传”“文载”作开端,遵照古今中外的习惯,落实第一组词语分别为“古今情怀”和“中外精粹”; “语”和“有爱”搭配,“文”和“无声”搭配,是比较合理的;根据尾字的仄起平收的规则,可确定“共舞”“同行”的前后位置,上下联即可确定。
24.【答案】例文:
奋斗,幸福之源
上下五千年,仁人千千万;兴国七十年,志士万万千。为国奋斗,创造幸福,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无数先辈的热血与汗水,铸就了新中国的青春丰碑。如今的你们,也将要开始书写青春的华章,请谨记奋斗乃幸福之源,爱国为奋斗之根。
中华奋斗精神传承至今,历久弥新。女娲补天,补是抗击灾难的奋斗;大禹治水,治是创造幸福的奋斗;夸父逐日,逐是追求光明的奋斗。奋斗的精神从中华文明的高峰一路流淌,至今却宏大而清澈。曾经有青年周恩来在学堂中呐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曾经有毛泽东在学堂外意气奋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曾经有李大钊在社会上实践“奋斗的道路上有世界最美的声音”。
如今,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又为奋斗赋予新的含义:“青年人选择了奋斗,就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吃苦,就选择创造中国未来。”奋斗——中国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手中,幸福的华章需要我们书写,习主席“撸起袖子加油干”,不仅是朴实的奋斗号召,更是希望我们摒弃杂念、埋头苦干的奋斗号角。梦想如船,奋斗如帆。梦想促进奋斗,奋斗成就幸福。梦想篇、奋斗篇、幸福篇皆需你我亲手书写。
一个国家的繁荣梦想,更需要青年人的奋斗力量支撑。百年前的五四爱国学生促进了危亡中救国的行动,开启了中华思想改革的浪潮;五十多年前的塞罕坝人,坚守了荒漠中奋斗的青春,创造了沙漠中的绿洲;而为国人称道的女排姑娘们,更用汗水证明了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罗曼·罗兰曾说:“一个国家的灵魂在于青春,倘若没有青春,这个国家毫无希望可言。”
青春与奋斗掌握在谁的手中,谁将留下历久弥新的青春记忆。罗阳呕心沥血,方有搏空一刺的长空利剑;黄大发用双脚丈量峭壁,方有连通水源的生命渠;无数科研工作者奉献青春奋斗,方有中国驰骋世界的高铁。所以,不仅个人的幸福梦,中国的繁荣梦都需你、我这样的代代学子执着奋斗。新时代迫切需要中国人民发扬创造精神,新舞台特别需要中国青年弘扬奋斗传统。然而,揆诸现实,更有人在奋斗的道路上迷失自我。有些学子眼红于别人的成绩,却不付出努力;部分官员扶贫调研,却只坐在车里看,走马观灯;无数人陷于懒惰,空耗青春……这更警醒着我们,坚守本心,为国奋斗,创造幸福;牢记“少年强则国强”,担当责任,奋斗梦想。
奋斗,幸福之源。青春与热血赋予青年奋斗的力量,祖国与时代赋予我们奋斗的使命。我坚信,我,你,我们,大家,定会以青春之名,以奋斗之行,振兴中华,争取幸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展示了中国发展百年来,一代代青年为人生勤学苦练,为梦想执着奋斗,为国家前赴后继,有追求,有作为的共同精神。当然,这些青年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五四运动,做时代先锋;艰苦年代,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完成使命;紧跟改革步伐,积极追求;新时代青年,立下雄心壮志,为之努力奋斗,实现从快递小哥到飞行员的飞跃;体育健儿,奥运赛场为国争光……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青春应该怎样度过,青年人要追求什么,青年人为此应有怎样的姿态和行动。
对此,写作时,可以就青年应有的奋斗姿态来谈,也可以就自身的梦想和追求来谈,也可以从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角度来谈。当然,写作时必须紧紧围绕青年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从中国故事、中国成就等角度探讨青年的职责与使命,指出不管身处任何时代,青年都应该努力奋斗,不管是为个人之幸福,还是为时代之发展进步,以此号召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意识到时代与个人的紧密联系,培养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立意:
1.青年是时代的弄潮儿。
2.青年人应勤学苦练,报效国家。
3.青年强,国家盛。
4.民族复兴,在我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