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2 10:1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专题一
考点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明确考向
考点 课标要求 考查内容
考点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春秋时期分封制遭遇诸侯国的挑战[全国Ⅰ2020·24]
战国时期的礼乐制度[北京2020·1]
宗法制[全国Ⅲ2019·24]
战国后期秦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全国Ⅱ2019·24]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全国甲2021·24]
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浙江2021年1月·2]
百家争鸣下儒墨思想之比较[山东2021·1]
先秦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天津2021·1]
孟子和韩非子维护等级秩序的思想[山东2020·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考点



孔子、老子学说和百家争鸣
核心素养突破——史料实证
核心素养突破——历史解释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分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列国 纷争 周天子威信下降,一些大的诸侯国如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战国七雄”。 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民族关系 中原各国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民族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周边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使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拓展延伸**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中华民族交融的第一次高潮(促成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
a.分封制的实施(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密切了周王室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b.诸侯征战。
c.华夏族与戎狄蛮夷频繁往来,联系密切。
d.戎狄蛮夷内迁。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经济发展
农业 冶铁技术出现,铁犁工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兴建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工商业的繁荣
工商业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货币流通广泛
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变法运动
背景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目的 富国强兵,提高统治效率
内容 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结果 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政治制度
代表 评价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内容 (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3)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4)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确立土地私有制
(5)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6)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评价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孔子、老子学说和百家争鸣
孔子、老子学说和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
人物 孔子 老子
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出身 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 春秋后期楚国人
著述 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主要思想和言论载于《论语》 主要思想和观点见于《老子》
政治 思想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孔子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老子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哲学 思想 “仁”、中庸思想等 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追求天人合一;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教育 思想 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孔子、老子学说和百家争鸣
2.百家争鸣
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2)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思想 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孔子、老子学说和百家争鸣
2.百家争鸣
实质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1)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素养提升
1.唯物史观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阐释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权,许多诸侯国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4.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5.民族关系的促进。周边的民族吸收了华夏族的先进的技术、文化等,逐渐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它们在社会生产力有了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开始立国称强,争夺霸主地位,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大国争霸的局面。
随堂练
1.[全国Ⅱ2019·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随堂练
考查点   战国后期秦国的社会发展情况
各项分析   选择D:根据所学,战国后期,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变法使得秦国实力大增,集权程度较高,这有利于秦国动员和组织国内力量修建“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公田制度(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在秦汉时期。排除C:秦统一六国后,修建了驰道、直道、五尺道,建立了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而题干时间是战国后期。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战国后期,秦国建成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这得益于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在各方面实力大增,国家有能力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建造大型工程。
答案   D
素养提升
2.家国情怀 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
(1)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①儒家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主张守礼,“礼”成为社会地位、仁义道德的根本坐标,使社会稳定有序;在治国方法的选择上,儒家强调以道德修养为引导,而非用刑罚来约束,以德治作为治理国家、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实行德治之国君会自然吸引民众的心,得到国民拥护。
②墨子的“以爱治国”方案的本质是道德救世,其途径是教育全社会成员都有“爱心”和爱的行动,建立政长系统和宗教信念以保证“兼爱”的普遍实施,以爱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和谐。
③道家的“以道治国”方案的本质是理念救世。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们的心理变化规律都必须遵守,不可人为地予以破坏。
④法家的“以法治国”方案的本质是制度救国。其途径是制定法律,建立执行法律的行政系统,激励民众正当地争取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制裁民众有碍社会利益的行为,促进整个社会在法律制约下有序发展。
素养提升
2.家国情怀 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
(2)诸子百家的趋同性
①先秦时期的各个学派对“君权”统治都没有异议,只是在“君权”运作的方式上有不同的认识。
②诸子百家都具有改善民生的愿望。儒家强调民贵君轻;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道家提倡“避世”,与当时百姓躲避乱世的需求趋同;法家奖励耕战,激励生产,有利于提升民众地位和生活水平。
③诸子百家都提出了社会变革的主张。
素养提升
2.家国情怀 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
(3)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①治国理念: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②人性认识: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
③人与自然关系: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④人生态度: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⑤社会关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素养提升
2.家国情怀 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
(1)先秦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过程中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堂练
1[天津2021·1]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考查点   先秦儒家和法家的思想
各项分析   选择C:结合材料可知孔子强调统治者欲使他人“身正”必须自正其身,韩非子强调立法者要自觉遵法守法,“身正”“法”都是对人行为上的一种规范和限制。排除A:主张推行“仁政”的思想家是孟子。排除B:B是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代表法家的诉求,没有涉及孔子“身正”主张。排除D:监督民众与政治统治有关,但与题干无关。
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从孔子及韩非子关注施政者行为的视角感悟古代先哲的家国责任感。
答案   C
随堂练
2[浙江2021年1月·2]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
A.“齐物”;“逍遥”
B.“天行有常”;“仁政”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考查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各项分析   选择D: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与荀子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相对应;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与孟子的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相对应。排除A:“齐物”大意是同等看待宇宙间一切事物,没有突出人的地位。排除B:“天行有常”没有突出人的地位。排除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意在反对变法,没有直接涉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强调突出人的地位与民的作用,对现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作用。
答案   D
随堂练
3[山东2021·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考查点   百家争鸣下儒墨思想之比较
各项分析   选择B:根据“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可知,儒家学派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希望通过礼乐文化来维护等级秩序,保证社会稳定;墨家学派从下层平民的立场出发,认为从事音乐活动不利于国家治理及生产劳动。排除A、C、D:儒家学派与墨家学派虽然在文化取向、学术观点、生活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材料主旨却体现不出这些差异。
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儒墨思想的不同是他们所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儒家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重视礼乐,将礼乐文化与分封等级挂钩;而墨家代表社会底层民众,认为“乐”是靡靡之音,君子、贱民听后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结合墨子“非攻”的主张,可将墨家对“乐”的态度,总结为“非乐”。因此儒墨两家对待“乐”的不同态度,反映的本质就是其政治主张、政治立场的不同。
答案   B
随堂练
4[山东2022·1]战国时期,法家三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出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外儒内法 D.崇德重法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特点。题干涉及战国时期田齐法家的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体现出重法尚法观念,“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体现对礼仪的重视,反映田齐法家尚法存礼的思想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所示田齐法家的观点未体现“敬天”的特点,排除B项;外儒内法即表面推崇儒家思想,但实际操作层面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表现出儒法结合、儒法互济的特点,汉武帝尊崇儒学之后,历代统治者多奉行这一政治统治指导思想,排除C项;材料所示田齐法家重视礼仪,但未体现“崇德”,排除D项。
随堂练
5[浙江2022·1] 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中孔子的“吾从周”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推崇西周的统治模式,A项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故A项正确;B项指的是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故B项错误;C项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与孔子“从周”并不相关,故C项错误;D项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D项错误。
随堂练
6[全国甲2022·1]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 孔子 B. 老子 C. 韩非 D. 墨子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道家的政治理念。 材料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何德于我哉"体现的是农耕文明下,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老子的“无为“顺应自然思想接近,故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为政以德,材料未涉及,故A项错误;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故C项错误;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墨家的代表,主张兼爱、非攻,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