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2 10:3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专题二
考点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时空观念
明确考向
考点 课标要求 考查内容
考点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北魏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内容及意义[全国甲2021·45]
魏晋时期相权的转移[广东2021·2]
魏晋以来的民族文化交融[北京2020·2]
三国与西晋

考点



东晋与南朝
十六国与北朝
核心素养突破
一、三国与西晋
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三国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亡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263年为曹魏权臣司马昭所灭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280年为西晋所灭
三国与西晋
2.西晋的统一与灭亡
(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一个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二、东晋与南朝
东晋与南朝
1.朝代更迭
(1)东晋
①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
②统治基础:高门士族的支持。
③灭亡:士族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420年东晋灭亡。
(2)南朝:420年,东晋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史称“刘宋”。此后170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先后在建康定都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又统称六朝。
东晋与南朝
2.“士族”崛起
(1)崛起: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2)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东晋与南朝
3.南方的开发
(1)原因:北方战乱,人口南移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与劳动力;南方自然资源丰富。
(2)表现
农业 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
民族关系 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1)东晋统治南方时,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合称为“十六国”。
(2)“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3)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但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
十六国与北朝
2.北朝
(1) 北魏的建立
①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②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十六国与北朝
2.北朝
(1) 北魏的建立
背景 A. 北魏统一北方,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B.统治者受汉族制度、文化影响
措施 政治:迁都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改籍贯为洛阳,采用汉族统治政策
经济:实行均田制与租调制
社会文化:说汉语、着汉服、改用汉姓、鼓励部分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性质 自上而下地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特点 A.是落后少数民族推行的全面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改革措施具有开创性
影响 A.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进与发展了北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
C.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D. 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十六国与北朝
2.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交融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内容全面,措施得当。
4.孝文帝具有胆略和远见卓识,以及冲破阻力毅然改革的决心。
5.前期由冯太后主持改革,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
十六国与北朝
2.北朝
(2) 北魏的分裂
①6世纪前期,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②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合称为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四、核心素养突破
素养提升
唯物史观 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局面中蕴含的统一因素
(1)民族交融不断加强,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2)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及制度创新加强了对国家的统治,局部统一多次出现,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等政权。
(3)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国家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
(5)儒家文化重视大一统,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倾向于儒家文化治国,具有大一统的意识。
随堂练
1[全国Ⅰ2020·47](节选)[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7分)
随堂练
考查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建设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论证了“六条诏书”的重要地位。
唯物史观:“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论证了西魏改革对北周甚至对隋的影响。
答案   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
高考遇
【2021年广东】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 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
B .相权转移
C .地方权力削弱
D .行政效率降低
答案:B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