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专题二
考点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时空观念
明确考向
考点 课标要求 考查内容
考点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魏晋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条件[天津2021·2]
唐代修撰史书与儒家思想[湖北2021·3]
《步辇图》的艺术和史料价值[全国Ⅰ2020·25]
结合五台山佛光寺考查文化遗存[全国Ⅱ2020·25]
张旭的书法特点[全国Ⅲ2020·26]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壹
考点
贰
叁
肆
文学艺术
科技
中外文化交流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时期 儒学 道教 佛教
两汉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荣之势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东汉末兴起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
魏晋南北朝 作为主流统治思想,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逐渐本土化
隋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1、概况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时期 儒学 道教 佛教
唐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 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1、概况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2、反对佛教
(1)原因
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代表。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3)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易混易错: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2、反对佛教
拓展延伸:“三武灭佛”
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执政时打击佛教的事件的合称。佛教是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之一,但寺院地主又与封建政府间存在着争夺人口、资产、土地的矛盾。因此,寺院地主时常受到封建政府的抑制和打击。
拓跋焘(408年—452年)
宇文邕(543年―578年)
李炎(814年―846年)
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
唐武宗
二、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1.文学成就
(1)魏晋南北朝:有很大发展。东汉末年起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
(2)唐朝: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着唐诗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文学艺术
2.艺术成就
(1)书法艺术
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②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③隋唐:书法艺术融汇南朝的秀美与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著名。
颜真卿
《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
《神策军碑》
文学艺术
2.艺术成就
(2)绘画艺术
①魏晋南北朝:绘画成就斐然。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②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女史箴图》(局部)
文学艺术
2.艺术成就
(2)石窟艺术
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
三、科技
科技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算出圆周率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4.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祖冲之
《齐民要术》书影
《禹贡地域图》
科技
5.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6.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7.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8.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
四、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的交流传播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当时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佛教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东晋 法显 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 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并著有《佛国记》
唐朝 玄奘 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鉴真 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 传授佛法
日本 空海 从日本来长安 求取佛法,回国时带走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中外文化交流
2、中外文化交流的其他表现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五、核心素养突破
素养提升
唯物史观 社会环境对艺术的影响
(1)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加上佛教、道教的传播,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书法上,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在绘画上,魏晋时期,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出现。
(2)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社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颜真卿的书法便成为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在绘画方面,画家们追求法度,乐于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魏晋至隋唐的时代特征对书画艺术风格的影响
素养提升
唯物史观 社会环境对艺术的影响
(1)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诗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南北、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3)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唐代社会环境对唐诗的影响
素养提升
唯物史观 社会环境对艺术的影响
随堂练
1[海南2020·3]下表唐诗(摘录)
由上表可见( )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
考查点 唐诗
各项分析 选择D:表格中的诗句是对不同行业劳动场景的描述,由此可说明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来源。排除A:表格中的诗句描述的是劳动场景,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B:诗歌描述的情境不是宫廷文化的内容。排除C:根据题意可知是社会劳动推动了诗歌创作,而不是文学创作对社会阶层流动的推动。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材料选取了李绅、杜甫和刘禹锡的部分诗句,提取他们的共性,即都是对劳动场景的描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不容易,从中感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 D
诗人 诗句 出处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全唐诗》
杜甫 “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刘禹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高考遇
【2022全国乙】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唐代的书法艺术。根据材料中“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等描写,可知这一书体刚劲有力,笔力险峻,符合楷书的特点,故B项正确;小篆创制于秦代,其风格为笔画粗细匀称,富于图案美,故A项错误;行书是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的代表,强调行云流水,舒展有型,故C项错误;草书狂放不羁,笔画勾连,与题目描述不符,故D项错误。
高考遇
【2021辽宁高考】
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
A.文化交流 B .扩大选官基础
C .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
【答案】A
高考遇
【2021天津高考】
魏晋时期, -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A .书法实用性加强 B .书法流派的统一
C .竹简木牍的应用 D .纸张使用的推广
【答案】D
高考遇
【2021浙江高考】
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答案】C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