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专题四
考点15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明确考向
考点 课标要求 考查内容
考点15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北京2021·4]
清代水利工程建设[湖北2021·5]
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浙江2021年1月·8]
明代官营手工业发展[全国Ⅱ2020·27]
广州十三行[北京2020·19]
清代河道治理[全国Ⅱ2020·41(1)]
明朝中后期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全国Ⅰ2019·27]
清代江南地区的生产经营形式[全国Ⅲ2019·27]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全国Ⅱ2019·27]
明代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广东2021·5]
明代思想发展[辽宁2021·4]
王夫之的思想[浙江2021年6月·7]
清代的民俗文化[湖南2021·6]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全国乙2021·27]
清代宗族思想[全国Ⅰ2020·27]
黄宗羲的经济思想[山东2020·5]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壹
考点
贰
叁
思想领域的变化
小说与戏曲、科技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有所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3)商业: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①货币: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商帮: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
③市镇: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社会经济的局限
(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始建于1756年乔家大院,其屋主是清末著名晋商乔致庸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如何区分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与工厂
手工作坊: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基本单位。手工作坊拥有私人生产资料,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不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手工工场: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工人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生产,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工厂:泛指机器大生产。18—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机器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1)兴起: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2)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3)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思想领域的变化
2.以李贽为代表的思想家
(1)内容: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思想领域的变化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2)代表人物与主张
人物 主张
黄宗羲 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王夫之 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
顾炎武 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三、小说与戏曲、科技
小说与戏曲、科技
1.小说
(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成就
时间 作者 作品 评价
元末 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朝 中期 吴承恩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清朝 中期 吴敬梓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清朝 中期 曹雪芹 《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小说与戏曲、科技
2.戏曲
(1)传奇:明清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2)昆曲:舞台演出方面,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
(3)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小说与戏曲、科技
3.科技
(1)明朝后期重要的科技著作
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
②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学东渐
①明朝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华,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
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徐光启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
素养提升
唯物史观 明清时期的儒学★★★★
1.陆王心学的历史影响
(1)陆王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2)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3)陆王心学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之后心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
素养提升
唯物史观 明清时期的儒学★★★★
2.正确认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1)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理学家的“存天理,去人欲”的虚假说教;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对传统的纲常礼教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②反对君主专制,带有一定民主色彩。李贽主张个性自由发展,不应该被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基本权利;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现实问题;黄宗羲提出建立“天下之法”,设立监督机构。
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李贽强调人的正当私欲;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素养提升
唯物史观 明清时期的儒学★★★★
2.正确认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2)历史评价
①积极影响
a.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新的活力,使儒学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b.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②消极影响
a.由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缺乏物质基础,不占统治地位;
b.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
随堂练
[广东2021·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考点:明代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各项分析:选择A:明代科举制度以儒学为导向,生员的服饰“体现斯文之气”“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说明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有规范作用。排除B: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服饰的差别只能体现社会阶级在生活方面的差异,根据“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可知,庶民服饰有着严格规定,但不能说明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排除D:材料中对衣饰的规定说明市民文化没有突破礼制限定。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结合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可知,生员衣服寓意深受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服饰之中蕴含了道德理念。这反映了当时服文化中的政治或礼教色彩浓厚,明代统治者通过服饰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统治人民思想的目的。
答案 A
随堂练
[山东2020·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考查点 黄宗羲的经济思想
各项分析 选择B:材料中黄宗羲提出对无益于民生与有益于民生的工商业区别对待,主张发展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旨在论证变更传统“崇本抑末”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排除A: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实际上肯定了当时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局面。排除C:材料并未涉及为现实服务的经世致用思想。排除D:题干中黄宗羲重在对传统的“崇本抑末”经济政策进行解读,不涉及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从黄宗羲引用古代圣王的言论论证个人主张切入,实证明末清初思想的特点。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工商皆本”,他认为那些真正“兴民力,厚财源”的新型工商业,使社会财富价值在流通中得到实现,利国利民,因此值得提倡。“工商皆本”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社会发展。
答案 B
素养提升
唯物史观 全面认识明清时期各方面成就及其辩证关系★★★★
成就
(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
(2)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3)思想: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
(4)科技: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5)文学艺术: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京剧出现,文学艺术作品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素养提升
唯物史观 全面认识明清时期各方面成就及其辩证关系★★★★
2.辩证关系
(1)明清时期大体处于和平安定的局面,为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空前强化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八股取士的人才制度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2)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促进了反封建小说、戏剧的繁盛。
(3)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加上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的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缺乏强有力的物质推动力,错失了进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高考遇
[北京2021·4]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是( )
①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
②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
③官营制瓷业占主导地位
④国内民众的购买力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高考遇
考查点 明清瓷器贸易
各项分析 选择①: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瓷器因“质优价廉”再次在欧洲广受欢迎,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的制瓷技术领先世界。选择②:根据材料中“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说明注重借鉴创新。排除③:明中叶以后,我国的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④:材料强调的是对外贸易状况,未涉及国内民众的购买力状况。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从唐代以来中国瓷器的外销切入,分析中国瓷器畅销的背景,考查时代背景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答案 A
高考遇
[山东2021·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考查点 明朝书籍商业化发展
各项分析 选择D:材料中“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说明画本市场广阔,“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说明人们追捧这些画家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通过坊刻的形式出现,则说明其商品化程度高。排除A:明清时期,传统儒家书籍仍然是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排除B:市民文化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与传统文化相比,明清时期的市民文化始终未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且材料也体现不出社会主流文化的变化。排除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早已有之,且材料也体现不出这一变化。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从明代画本的发展切入,理解明代书籍出版与商业的关系,体现了经济发展对文艺活动的影响。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与社会生活上,市民阶层进一步发展壮大,市民文化进一步发展,市场对市民文学的出版需求量增大。
答案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__★★★★__
综合考法 家国情怀
1.先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
阶段特征:夏商西周时期,早期国家产生并发展,分封制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交流;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及兼并战争进一步促进了人口流动和文化交融,中原民族与周边戎狄蛮夷的交融,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2.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重大事件: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推广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编制户籍等。
阶段特征:秦朝把属于农耕文明的不同民族纳入统治之下,至此,“中国”一词已代表整个秦王朝所统治的地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__★★★★__
综合考法 家国情怀
3.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重大事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措施,解决王国问题;盐铁官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打击匈奴,开辟丝绸之路,设西域都护府,开拓疆土,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治理。
阶段特征:汉朝时期,中国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包括众多民族在内的统一国家,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和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时期
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在杂居的过程中相互交往,民族之间的隔阂渐趋消解,并呈现出民族大交融的发展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并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__★★★★__
综合考法 家国情怀
5.隋唐及五代十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重大事件:隋炀帝主持开通大运河。唐朝时期,唐军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婚,促成唐蕃和亲;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称为“天可汗”。
阶段特征: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建立起统一王朝。唐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使得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之间进一步交融,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再次陷入分裂,周边的回纥、契丹、吐蕃、南诏势力壮大。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__★★★★__
综合考法 家国情怀
6.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统一
重大事件:元朝是民族交融的鼎盛阶段,推行行省制,设澎湖巡检司和宣政院等机构,对辽阔疆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阶段特征:可分为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这一时期的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内部统治较为稳定,但军事上无力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抗衡,然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更加紧密、持久、稳定。元朝结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7.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
重大事件:明朝在地方上设立三司,郑和下西洋加强对外交往;清朝加强边疆管理(顺治册封达赖、康熙册封班禅、雍正设驻藏大臣、乾隆设伊犁将军),加强对台湾的管理(1684年设台湾府),康熙组织两次雅克萨保卫战维护国家主权。
阶段特征:明清时期,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日趋稳定,国家版图基本定型;但这一时期的故步自封也使得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步伐。
例题详解__
综合考法 家国情怀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例题详解__
综合考法 家国情怀
论点:我们应该将历史事件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辩证地看待。
阐释: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局限性,我们应该将历史事件放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既要看见其积极的一面,又要看见其消极的一面。如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建立初期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修建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但是到封建社会后期其弊端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在封建社会末期封建专制制度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应该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辩证地看待。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