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三分天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隔叶的黄鹂,无声的草庐,不见了先主老臣。王谢的家燕,秦淮的酒家,浪花淘尽了英雄。旧人去矣,新人复来。胡骑驰走,异族奔竞,分地裂土各为主。太平乍现,变乱又起,行人徒生黍离悲。然而,分裂不仅仅意味着动荡与黑暗 。广袖翩翩,旷达傲世,名士风度令后人羡赏;建安风骨、乐府民歌,文章开一时新风。南土渐蹙,北风昂扬,汹涌的时代大潮终会找到历史的出口。
——《看得见的中国史·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三字经》
一、三国与西晋
一、三国鼎立
图2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魏国: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蜀国: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蜀,史称蜀汉
吴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公元263年
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灭蜀
篡位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灭吴
公元280年
公元266年
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二、西晋统一
东汉以后,我国天气有渐趋寒冷的趋势,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也逐渐南下,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
但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进行了残酷的民族压迫,反抗时有发生。
三、五胡内迁
匈奴、羯、氐、羌、鲜卑
1、五胡是哪几个少数民族?
2、五胡内迁的原因
(1)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2)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3、五胡内迁的影响
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卷入内战,并主导了局势
26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严重消耗了西晋的国力,西晋统治分崩离析。五胡趁虚而入。
四、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
思考:西晋的统一短暂的原因(快速衰亡的原因)?
问题探究
材料一 (太傅何曾)“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其子何劭)“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
——《晋书·何曾传》
材料二 相当一部分宗王的权力远不限于其封国境内,而能参政统军。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敝,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
——江统《徙戎论》
(1)统治集团内部奢侈腐化
(2)宗王权重威胁中央,爆发八王之乱
(3)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尖锐
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向中原迁徙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君主制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
“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二、东晋与南朝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一.东晋
2、士族崛起
1、东晋建立
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1、东晋与南朝的交替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
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四个王朝都定都建康,加上之前的东晋和吴,统称”六朝“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材料二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关于东晋后期南方情形的记载
2、江南开发
阅读上述材料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想一想江南能够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二.南朝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也。(南朝 沈约《宋书》)
思考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南朝 沈约《宋书》)
(1)原因: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社会相对安定
④北方人民大举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
技术和劳动力。
③修筑水利工程
(2)表现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
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
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
进步。
(3)影响
◆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
汉族交融。(民族交融)
二.南朝
2、江南开发
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趋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明显处于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东晋疆域
陈朝疆域
三、疆域收缩
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学习聚焦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一、十六国时期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十六国疆域
匈奴 羯 鲜卑
汉·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1、十六国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淝水之战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契机,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思考】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80万,而东晋兵力仅8万,兵力相差如此悬殊,前秦为何战败?
东晋凭什么以少胜多?
前秦
军队民族成分复杂,部分民族不满前秦统治,希望其战败以摆脱统治。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指挥得当。
东晋
2、从前秦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
民族隔阂与民族矛盾并存
东汉以后,伴随着魏晋失当的民族政策,内迁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民族隔阂与民族矛盾。在后来的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广泛存在。
3、十六国时期的共同特点
东汉以后,伴随着魏晋失当的民族政策,内迁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民族隔阂与民族矛盾。在后来的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广泛存在。
公元4世纪后期,前秦先后灭掉前燕、前凉、代国(拓跋部),又从西晋手中夺去了汉中、益州,最终统一了北方,并获得了向东晋进攻的战略优势。但是,前秦改革时间不长,成果不巩固,再加上新降服了许多地区,这些地区还没有稳定,各国上层分子还时刻企图复辟。因此,前秦虽然军事力量强大,但整体实力并不强大,内患重重。
公元383年,苻坚错误估计形势,率军大举南下,东晋顽强抵抗,以少胜多赢得了淝水之战。强大的前秦经历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曾经稍加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
3、十六国时期的共同特点
二、北朝
1、北魏建立与统一北方
公元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经过多年经营,北魏国力不断增强,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割据的局面。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随着进军中原,北魏统治者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中原文化,为了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以及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封建化已势在必行。公元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行封建化及汉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 内容
迁都 1.由平城迁至洛阳;
2.鲜卑贵族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改姓 改鲜卑姓为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改服饰,说汉语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改门第,允通婚 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③影响:
A.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B.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C. 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民族交融: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
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
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分裂中包含着统一因素,国家统一乃大势所趋!
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政权更替
积极性: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历史趋势;
②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与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影响:
局限性:
①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②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3、政权更替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
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并逐渐占据优势,最终得以灭掉北齐。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隋文帝即位后,就积极准备统一南北的工作。公元589年,隋南下灭陈,正式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重现大一统的局面。
课堂总结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D
题目练习
2.《魏书》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上文表明推动孝文帝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A.崇尚武力控制 B.促进民族交融
C.认同汉族文化 D.避免政治斗争
3.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其中调用丝、绢、棉、麻上缴;当时生产丝帛的地区遍及全国,丝帛还具有实物货币的功能。这反映了( )
A.均田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B.南北方丝织业水平趋向平衡
C.社会环境影响到了经济形态 D.农民赋役负担依然十分沉重
C
C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