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

文档属性

名称 答谢中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06 14: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配R版)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第六单元仁者乐山,智者乐水yào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答谢中书书南朝 陶弘景 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欣赏这两篇写景短文,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3.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描绘的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自己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的从容心态。 陶弘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写作背景简介
自主学习1.独立思考, 完成“课文翻译”“合作探究”部分的学习内容,列出问题的思路、要点。
2.明确自己的疑问,以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3.学有余力的同学力争做好“拓展提升”。 合作探究内容
1.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困惑。
2.导学案“课文翻译”“合作探究”部分的问题。
要求
(1)人人参与,热烈讨论,大声表达自己的思想。
(2)组长控制好讨论节奏,先一对一分层讨论,再小组内集中讨论。
(3)没解决的问题组长记录好,准备质疑。
高效展示和点评展示要求:
⑴口头展示,声音洪亮、表达清楚;书面展示要分层次、要概括、要点拨;书写要认真、规范,重点知识用红色笔标出。
⑵非展示同学BC层巩固基础知识、整理落实学案;A层同学做好拓展。不浪费一分钟,小组长做好安排和检查。
点评要求:
⑴ 先点评对错;再点评思路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力争进行必要的联系拓展。
⑵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记好笔记,大胆质疑。 答谢中书书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朗读课文tuíyù答谢中书书答复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信陶弘景翻译课文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四季都消散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指人间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参与交相辉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赏谈的呀。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河流历历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的长啸、鸟雀的鸣叫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译 文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置身/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这实在是人间天堂啊。三、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都四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指人间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参与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理理文章结构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全文围绕美字展开合作探究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总起句,以感慨发端。1、描写山川中的静景之美。2、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动景)。三、感慨自然之美景。
结束全文,呼应前文。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总起句,以感慨发端。1、描写山川中的静景之美。2、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动景)。三、感慨自然之美景。
结束全文,呼应前文。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2、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这种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18岁时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批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第一个以山水作为诗歌主要描写对象的诗人。他的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歌的形成。因此赢得了中国山水诗派开山鼻祖的称号。知人论世 3、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课文理解写作思路:古来共谈
山川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静景)(动景)美自康乐以来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仰视)(俯视)(平远)(高远)4、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高峰如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高峰……俱备
沉鳞……猿鸟山水相映之美
俯仰生姿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意境美
动静结合之美景物描写的方法,你学会了吗?1、抓住景物的特征;
2、按照一定的顺序;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五、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1、两岸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俱交辉歇颓沉鳞与交相辉映都消散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参与,这里指欣赏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总—分—总的结构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实是欲界之仙都。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要求: 整理巩固探究问题 落实重点基础知识 梳理小结所学内容 整理巩固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