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新课导入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辜鸿铭
袁世凯
我们代表民主与科学
我们代表专制与愚昧
一场新时代与旧时代的超级争霸赛即将上演,民主、科学PK专制、愚昧,最终是哪一方得胜呢?谁才是时代主流?为何?
第4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知道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内容和意义;
3.理解“民主”“科学”的含义;理解运动内容的含义;
4.能从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并评价新文化运动;能体会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并激励自己。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
1914年9月28日 ,袁世凯头戴天平冠,身穿古装服,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 12月23日,袁世凯再度换上离奇古怪的衣冠,登天坛祭天,一切仪礼完全模仿封建帝王。
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
1914年底,北洋政府
在北京举行祭天活动
1916年,北洋军阀割据开始了民国最黑暗的时期。
政治上: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1页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
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女子世界》近日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10月25日,孙中山和宋庆龄在日本东京举行结婚典礼,士绅阶层称新式婚礼为“数典忘祖”。
思想上:资产阶级新思想进一步传播,但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简介)
时间
兴起标志
发起者
代表人物
旗帜(口号)
主要阵地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为《新青年》)
胡适、李大钊、鲁迅、陈独秀等人
民主与科学(前期指导思想)
思想阵地《新青年》、活动阵地北京大学
陈独秀
陈独秀
(1879-1942年)
《青年杂志》封面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思考,为什么北京大学会成为新文化运动活动阵地呢?
鲁迅
李大钊
蔡元培
辜鸿铭
陈独秀
胡适
作者:沈嘉蔚:原名《宽容》现名《北大钟声》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执掌北大时,提出了“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用人主张,创中国大学昙花一现的鼎盛时代。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 早年留学日本 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推崇新文化派
胡适 1910年,赴美留学 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李大钊 1913年,赴日本留学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教授 鲁迅 1902年,留学日本 1920年 任北京大学教授 辜鸿铭 1915年任北大教授 守旧派
留学德、英;学博中西,精通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国学大家。
体验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师生问候语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
众生:(懒懒散散地站起来)
老师:老爷们好!
众生:大人好!
老师:老爷们辛苦了!
众生:升官发财!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新青年》第七卷第2号】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让人送来了一面匾,上面有四个大字“贞烈可风“。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事件:
该女子(阿毛)年十四岁,未婚夫(吴家孩子)死了。父母逼女儿饿死殉节。
女儿:
“爸爸,我实在饿得忍不住了……你当真忍心看着我饿死吗?”
爸爸(王举人):
“阿毛……我自从得知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就你一生名节……绝粒而死……也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上,都添许多光采……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
结果:
问题:上述事件可知,关于阿毛的死,罪魁祸首是谁?应该如何处置祸首?
(旧道德草菅人命)也就是所谓的封建礼教。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化。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
新道德:指平等、自由、博爱。新道德宣传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
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陈独秀(1916年《青年杂志》1卷5号 )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今天这样捐,明天那样税,弄得民穷财尽,钱用到哪里去了?替人民办了什么事?……养了议员去嫖赌,恭维督军;养了文官去刮地皮,借外债卖路矿得回扣;养了武官去杀人,抢劫,贩卖烟土;养了法官警官去捉拿那贫苦的烟犯赌犯来罚钱。现在的时代,还无人敢说政府官吏没有什么用处。可惜他们的功效,只造成一片贫民的哭”
——陈独秀《贫民的哭声》
上述材料反映了陈独秀推崇什么?又反对什么?
(2)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高家的明媒正娶的媳妇瑞珏在即将临产的时候,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结果,因照顾不周,难产而死。”
—— 节选自巴金先生的小说《家》的片段
华老栓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子患了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他千方百计去找……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他儿子的痨病。
——鲁迅《药》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面对该社会问题怎么办?
(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2)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也包从西方传入的社会科学理论。
民主:Democracy
(“德先生”)
科学:Science
(“赛先生”)
口号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从前有个秀才到城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秀才: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实际: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胡适
干不了,谢谢。
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辜鸿铭
胡适:“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
请学生们根据我的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
上述材料反映出了什么问题?为此,新文化运动是提倡了什么?
白话文:新鲜、 平易、通俗、易懂。
文言文:陈腐、雕琢、艰涩、难懂。
问题: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提倡: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提倡白话文。
著作:《文学改良刍议》
著作:《文学革命论》
胡适
陈独秀
李大钊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5)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中国革命带来新的希望。李大钊首次在新青年上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序号 被崇拜者 票数
1 孔子 157
2 孟子 61
3 孙中山 17
… …… …
序号 被崇拜者 票数
1 孙中山 473
2 陈独秀 173
3 蔡元培 153
14 孔子 1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某校“你心目中的国内大人物”的民意投票:
从上述的数据变化说明了新文化运动有何影响?
(1)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材料一:1922年11月8日《新浙江》登载了大诗人徐志摩和妻子张幼仪的离婚声明。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于是选择和张幼仪离婚。离婚后的张幼仪开始学习德语,后单担任苏州大学德语教授,并投身金融界,成为中国银行第一位女总裁。
材料二: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道德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3)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2)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从上述的材料说明了新文化运动有何影响?
《新青年》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被广大青年知识分子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各地爱国社团和进步刊物涌现,他们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主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从上述的材料说明了新文化运动有何作用?
(4)为五四运动起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陈独秀: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钱玄同: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者无意的骗子,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李时岳: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从上述的材料说明了新文化运动有何影响?
局限: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根据本课所学和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同时根据本课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性质: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
内容
影响
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局限性
性质
兴起:时间地点、标志、阵地、代表人物、口号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和专制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化。
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对旧文学
课堂小结
积极性
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运动名称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时 间
政治派别
口 号
主 张
代表人物
性 质
特 点
结 果
十九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李鸿章、曾国藩等
康有为、梁启超等
陈独秀、鲁迅、
胡适、李大钊等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思想解放运动
孙中山
学西方技术
学西方制度
(君主立宪制)
学西方制度
(民主共和制)
学西方思想
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进步的知识分子
由器物(科技)到制度再到思想,是一个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过程
近代化的探索
先进技术(器物)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1.在中国古文中没有第三人称的女性代词。提倡白话文以后,刘半农勇于破旧立新,以一句话为例,创造了“她”字——她说:“他来了,诚然很好;不过我们总要等她。”“她”字的创造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 B.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 D.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
课堂练习
2.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
A. 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B. 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C. 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 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3.“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认定民主与科学“可以教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最早提出该主张的是( )
A.陈独秀 B.蔡元培 C.鲁迅 D.胡适
4.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复辟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针对他的倒行逆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革新运动。这场运动提倡(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课堂练习
5.“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校
课堂练习
6.“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在此背景下( )
A.义和团运动兴起 B.辛亥革命兴起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国民大革命兴起
7.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民报》的创刊 B.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3.《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4.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②提倡民主和科学(口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①动摇了封建礼教②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本课识记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