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课前回顾: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是什么?从理论到实践是什么事件?从理想到现实呢?
课程标准:掌握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影响;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容。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革命的指导思想
1、背景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 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材料二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恐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更恶化了。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的1/3) ——王斯德主编的《世界近代史》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背景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俄国的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不算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
材料三:1900年,俄国企业数量25327家,总产值约32亿卢布,工人近205万人,到1913年分别发展到29415家、74亿卢布和311万人。
材料四: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列宁《火星报》
1900年,由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额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5)思想:1900年,《火星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6)主观: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二)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部分代表
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了多数,从而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孟什维克,意为少数派,反对把无产阶级专政原则列入党纲,反对建立有严格纪律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列宁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继承
与
发展
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揭示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帝国主义定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对俄国的认识)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一国胜利理论)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政权方式)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三)内容
(四)意义
(1)列宁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列 宁
(1870——1924)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战中参战的俄国士兵
上流社会豪华酒宴
穷人在施粥棚勉强果腹
英国 16 %
意大利12 %
俄国 30 %
塞尔维亚8%
罗马尼亚6 %
法国25 %
一战伤亡比例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用皮条编成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沙俄是个侵略成性的国家,它向中国、波斯(伊朗)、土耳其和巴尔干国家输出资本、掠夺资源,镇压当地民族解放运动。……沙俄为了扩大殖民势力范围,同日、德等国的矛盾日趋尖锐,所以积极筹划与德、日之间的战争。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①沙皇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②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③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
④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政治基础: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1914年,外国资本在工业资本中占17%,采煤、石油、金属加工等主要工业部门多为外国资本家所控制。
——(美)莫斯《俄国史》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材料一:19世纪80年代俄国出现了第一批垄断组织,1900—1903年危机以后,垄断组织广泛发展起来。俄国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辛迪加。1900年,巴库的五大石油公司控制了全国石油产量的45%;南俄的7大铁矿控制了全国生铁产量的57%。1910年“金属销售公司”这一辛迪加的生铁产量占全国生铁总产量的80%以上。20世纪初,银行资本也迅速集中起来。亚速海—顿河、国际、联合、道胜等8家银行,控制了全国银行资本的55.7%。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银行资本家垄断了全国半数以上的工业和运输业的股票。工业资本家也大量投资于银行。这种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在一起的财政资本,控制着俄国的经济命脉。
⑴ 俄国出现垄断组织,是帝国主义国家
⑵ 经济落后
①小农经济占优势;
②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和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
③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列强,远远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经济基础: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材料三: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战争期间工人的罢工情况:
时间 罢工次数 参加人数
1914.8——12月 68次 3.5万
1915 1000次 54万
1916 1507次 100万
国际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有利的国际环境。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①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但处于落后地位。
②政治:沙皇专制制度下,社会矛盾尖锐。
③外部: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加速革命到来。
(2)主观:
①阶级:无产阶级壮大;
②组织:布尔什维克党成熟;
③思想:成熟革命理论—马列主义;
④群众:工农联盟。
(1)客观:
社会主义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1.背景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退出一战。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暴力夺权)
“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二月革命
七月流血事件
四月提纲
十月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
1917年3月
(俄历2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四月提纲
指方向
七月流血
抛幻想
十月革命
现曙光
二月革命
倒沙皇
2过程
1.二月革命
⑴背景:人民大众与沙皇矛盾激化
⑵经过: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 彼得格勒
罢工游行
示威
武装起义
军队倒戈
工人士兵
二月革命
和平土地面包
停战
推翻了沙皇专制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
⑷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⑶成果:
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 认为,俄国无产阶级尚无能力管理国家,便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达成协议,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自己则处于次要地位。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掌权
次要地位,监督
⑸二月革命革命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军的失利使沙皇政府陷入 困境,国内危机加剧,“和 平、面包和土地”成
为民众 的迫切要求。
苏维埃,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
2.四月提纲
⑴背景:
⑵内容:
⑴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共和国。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①进行了一些改革 ②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③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 包和土地”的要求④镇压人民的反抗。
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和“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1917年4月
二月革命时,俄国资本主义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1.2亿多人口中,农民有近1亿,工人阶级只有300多万,布尔什维克党员只有1万多,进行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列宁认为,当前的任务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解决俄国人民渴望得到实现的切身利益问题。
3.七月流血事件
(1)概况: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消息传到彼得格勒,引发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首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1917年7月17日,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
(2)影响: ①两个政权并存地局面结束;
②由和平夺权到暴力夺权。
4.十月革命
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决定起义,夺取政权。
11月6日晚,起义开始。
11月7日,起义工人和士兵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晚上9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炮声,这是进攻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的信号。
次日凌晨,冬宫被占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接着,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这次革命发生在俄历十月,所以被称为“十月革命”。
3.成果:
(1)内容: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全国政权转交苏维埃
《和平法令》:退出一战,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2)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4.意义
十月革命使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岳麓书社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对俄国
结束
建立
开创
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
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启了俄国现代化强国进程。
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远比1789年更为深远……(它们)都建立于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及希望,也就是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的意义。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改变
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划时代事件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对人类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推动
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打击
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对世界
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部分书刊
(1)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
(2)对人类:划时代事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对世界: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
4历史意义小结
比较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打击对象
革命性质
革命力量
革命结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沙皇制度
两种政权并存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两者联系: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革命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前提:生产力高度发达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呢?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材料二: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国外武装干涉
国内反革命叛乱
②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①政治军事:国内外独对势力联合,企图扼杀新生政权,苏俄陷入内战。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 背景
三、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时间
内容
1918~1920年(三年卫国战争)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
把有限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胜利
②目的:
③内容:
军事、行政干预色彩
单一的公有制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平均分配
④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段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kg)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⑤ 影响
积极:保证前线的粮食供应,粉碎武装进攻,巩固了政权。
共产党人去死吧,劳动农民和反对共产党人强暴者的所有被压迫人民的总武装起义万岁。——《致被动员的红军士兵书》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1920年苏俄民谣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1921年2月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921年-1928年后逐步取消
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
②时间:1921年3月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反动势力乘机叛乱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③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工业 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地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
商业 取消商品自由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④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⑤评价: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1922年12月,苏联的成立
苏联地图(1940年)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最初只有4个加盟共和国,到1940年最终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1991年12月25日解体。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以后
材料一 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 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孙立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国内工业落后,重工业薄弱。
内部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斯大林的个人因素等。
(1)背景
3、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1928-1953)
(2)含义: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政治上: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措施
经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所有制 单一公有制
管理体制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工业政策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政策 农业集体化
政治 权力高度集中
(4)建设成就
1937年,实现工业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两个五年计划
1928—1932
1932—1937
支持
农业集体化运动组织集体农庄
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2、对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苏联赢得巨大的国际声誉。
积极作用:
1、对内: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工业化,奠定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
(5)评价
重工业
农业、轻工业
时 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 -- 450 15--20
1938—1940 420 -- 430 25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坡脚的巨人
消极作用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农业集体化压抑农民生产积极性;
4、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课堂总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背景:
过程: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十月革命
结果: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历史意义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18-192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重要措施、评价
新经济政策:背景、主要措施、评价
苏联的成立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8-1937)
【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成就
苏联模式的形成:政治、经济
苏联模式的评价:积极、消极
客观:经济、政治、外部
主观:阶级、组织、思想(列宁主义)
对俄国:
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