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与变化讲义
一学科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社会主义探索和改革的必要性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缘由及本质。
2.时空观念:结合教材图片,知道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地理分布;知道苏联、东欧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探索过程和结果;知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重要事件的时间。
3.史料实证:利用图表、文献史料等,了解二战后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认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
4.历史解释:运用历史材料和历史表述,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探究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及其对中国改革的警示;理解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村到城市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感悟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感悟社会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二战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课前预习
1.苏联的改革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1
内容 主要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____;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在工业领域推行“____”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承认____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中,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____”。
侧重 农业 重工业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结果 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____。但改革没有突破____,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补,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影响: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败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相同点 ①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②内容:主要是涉及经济领域;③结果:改革都失败了,但都冲击了苏联模式。
2.东欧剧变
(1)背景
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③西方“____”战略的影响。
(2)表现: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____指导,否定____制度,抛弃____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3)特点总的看来,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____并入了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____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3.社会运动
(1)出现根源: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____。
(2)表现
①美国____民权运动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为了争取自己的____权利,美国黑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终于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②____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其目的是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③其他运动
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4.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
(1)成就
①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____》。
③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____”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2)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____、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5.概况
国别 概况
南斯拉夫 ①成果: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权力下放等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②弊端: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波兰 实施__________,经济迅速发展
匈牙利 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
民主德国 经济稳步增长,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四自我检测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掀起了新技术革命的浪潮,苏联却把增加传统重工业产品的产量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尽管在若干重工业领域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但在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方面却明显落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材料说明苏联( )
A.经济战略深受国际格局影响 B.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
C.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不明显 D.科技实力逐渐落后西方
2.如表所示是对1986—1987年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经济发展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两国都主张( )
时间 记载
1986年 匈牙利鼓励在改革中被裁的工人开办小企业或到私营部门找工作,私营公司被允许将雇工数目从3人增至24人
1987年 南斯拉夫决定利用私人资本来帮助发展全国经济,并允许私营企业将雇佣人数从5人增至10人
A.强调企业主体地位 B.为经济改革提供法制保障
C.增强社会经济活力 D.协调公私经济以改善民生
3.下图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经济发展情况(年平均增长率,%)。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产业结构失衡加剧 B.国民经济日益失去活力
C.经济重心转向农业 D.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4.在走上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南斯拉夫遭到了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批判。但在1955年,赫鲁晓夫却承认“采取不同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完全属于各国自己的事情”。这表明赫鲁晓夫( )
A.学习南斯拉夫经验对苏联进行改革 B.放弃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
C.旨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占据优势地位 D.承认了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多元化
5.勃列日涅夫时期,生产单位与科研单位之间是分开设置的,科研单位按照国家的计划“订货”来完成科研任务,具体这些科研成果怎样被利用,那是国家的事情,不关科研单位的事。这一做法使苏联( )
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缓慢 B.研发和生产体制开始走向指令化
C.“新经济体制”压制了企业自主权 D.在美苏军备竞赛中一直占据优势
6.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
A.没有改变工业发展落后的局面 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没有根本改变苏联原有的社会制度 D.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7.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在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居世界第一,日本产品在激烈竞争中占领美国市场,美国对日本贸易赤字不断扩大。进入70至80年代,美欧争夺西欧农产品市场和其他地区市场,在钢铁贸易上矛盾尖锐,西欧积极扩大对美商品出口,一举扭转对美贸易长期逆差地位。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日本与西欧崛起挑战美国经济霸权 B.“赤字”问题是矛盾加深的根本原因
C.欧元的启用加剧了欧美间的贸易战 D.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国内贸易
8.20世纪70年代,世界爆发石油危机,石油价格暴涨,石油出口在苏联的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962年时占11.7%,到了1978年高达28.1%。在整个七十年代,苏联通过出口石油获得的外汇收入占到本国外汇收入的近一半。据此可知( )
A.苏联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B.苏联模式遭到一定冲击
C.苏联经济存在潜在危机 D.苏攻美守局势开始形成
9.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有人从苏联改革的角度说:“苏联的解体从本质上讲是因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始终没有跳出那个让人痛苦的怪圈。”这个“怪圈”是指( )
A.农业问题严重 B.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C.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 D.目标脱离实际
10.有俄罗斯学者评论:“勃列日涅夫领导的党的机关与其说是为了帮助经济机构发展合理的自主精神,毋宁说是妨碍它们这样做。”该评论揭示了,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 )
A.工业经济发展迅速 B.埋下政治危机种子
C.统治内部矛盾复杂 D.固守传统经济体制
二、填空题
参考答案:
三课前预习
1. 收购制 新经济体制 市场调节 多元化 人造地球卫星 计划经济体制
2. 和平演变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共产党 民主德国 南斯拉夫
3. 生产资料所有制 黑人 平等 妇女
4.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 两弹一星 物质基础
5. 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五年计划
四自我检测
1.A
2.C
3.B
4.D
5.A
6.D
7.A
8.C
9.B
10.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