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件】(共16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件】(共16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2 10:2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思考与讨论:
蘸血馒头真的能治好痨病吗?
为什么大家都相信这荒唐办法呢?
怎样才能“叫醒”他们?
不能
封建迷信思想
提倡民主,科学
反对愚昧,迷信
第12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中华民国成立
一.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912.01.0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2.袁世凯窃取
革命胜利果实
1912.03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袁世凯就任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想一想:袁世凯上任后为什么这么做?
宋教仁遇刺案
为了建立独裁统治




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实现“皇帝梦”
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废除
颁布
宋教仁,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优势。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北京火车站遇刺身亡,凶手竟是袁世凯亲信。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
可指定继承人。
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参加对日谈判的主要外交人员
“二十一条”(主):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日本人为顾问等。
思考:袁世凯为什么大力宣扬孔孟之道?
袁世凯曾赞美孔教道:“孔教之于中国,犹如空气之
于人类”、“孔孟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树万世
之师表,亘古代而常新。”
他下令学生恢复读经,强调“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
为师法,宜尊孔以端其基,尚孟以至其用”。
1914年5月1日,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
“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3. 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为了加紧复辟帝制活动
舆论准备
2. 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1914年冬至,袁世凯在天坛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天坛祭祀,尊孔复古逆流
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
孔子的儒家思想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他的思想是建立在如何帮助统治者更好地管理国家上的,他的思想里有百姓要尊君,服从君主的思想,这个就让想复辟的人有了思想武器,成为了复辟的理由。
民主共和摇摇欲坠
思考:为什么“尊孔”就能“复古”?
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北京举行祭天活动
4.西方新思想传入中国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民报》
“三民主义”
仅有的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
事件
启示
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封建迷信:蘸血馒头,包治百病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
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1)法文副题其实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是法国革命民主思想深远影响的反映。
(2)卡耐基是从贫苦移民,一跃成为美国“钢铁大王”的。陈独秀曾撰文:中国国民“不能食力者,必食他人之食,不思创业者,自绝生得之途”,造成“民德由之堕落,国力由之衰微”。陈独秀希望我们能学习卡内基艰苦创业和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 。
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时间和标志:
2.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口号):
材料一: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思考:德先生是谁?赛先生是谁?
德先生:
赛先生:
民主Democracy 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科学Science 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陈独秀提出青年努力的六条标准。
2.重要阵地:
1916年,黎元洪当上大总统,
力邀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
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
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新青年》杂志不久也从上海迁往北京,
当时杂志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
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北大红楼
提倡平民教育的蔡元培认为,但凡有求学之心者,便应当获得同等的机会。
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
大学是否应该开放女禁,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蔡元培、胡适等人都赞成大学开放女禁,很多女性也积极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1920年春, 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思考:大学是否应该开放女禁?
男女同校
秋季招考时,蔡元培决定正式招
收女生,邓春兰等9名女生都被录取。
 《北京大学日刊》特辟“本校女生”一栏,介绍了招收的9位女生。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首开女禁,上海、南京、广州、天津等地竞相仿效,女生络绎进入各地大学,终于蔚成风气。
油画《宽容》现名《北大钟声》
辜鸿铭
蔡元培
鲁迅
李大钊
陈独秀
胡适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延揽学界名流(包括势同水火互不相让的倡导新学与主张旧学的人物)同登教席、同台竞逐。
辜鸿铭:旧学,推崇国学。
李大钊:新学,倡导新文化。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办学
方针
3.主要人物:


陈独秀
《新青年》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文学改良刍议》
《狂人日记》
《甲寅月刊 》
蔡元培
北大校长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