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高中系统化备考联盟
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C原文是“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通过举办仪式,人们
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2.BA.“无法”以偏概全,原文是“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
从”;C,选项所列出的“音乐会”不属于中秋传统文化活动形式;D,云台山千架无人机表演在河南焦
作。
3.BA提到重阳节插荣萸习俗:B.是诗人感慨自己与家人一年能团聚多久;C.提到除夕年夜饭,用
椒柏酒向长辈们敬酒的习俗:D提到端午悬挂艾草和驱邪符、喝莒蒲酒的习俗。
4.①首先指出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带给人们丰富的享受,我们要注重传统节日
文化符号与载体的建设:(2分)②其次强调仪式对人们形成文化认同,获得精神享受以及彰显传统
节日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重要性:(2分)③最后指明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加强文化
符号与载体建设,需要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1分)
5.①全力打造节日文化盛宴,举办多彩文旅活动。②充分利用群众假日需求,实施文化惠民措施。
③新式体验享别样节日,科技助力文化推广。④借外国友人视角平台树文化自信,推广传统节日
文化。(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6.DA项女孩烧掉母亲照片,是不相信自己的母亲去世了:B项师傅凭借一张模糊照片不是为了证
明自己画技高超;C项师傅烧掉小卿母亲画像,一是为了不暴露小卿母亲革命者的身份,保护革命
者家属,一是不忍见到牺性战友的遗容。
7.A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叙事抒情。
8.①画技高超。师傅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大约一天就能给人完成画作:只画了小卿母亲的鼻
子和嘴巴,足以令小卿舅妈不住地赞叹。②待人和蔼。师傅初见瑟瑟发抖的小卿时,轻轻抚摩着
她发黄的头发安慰她,在画稿失踪后和葛的询问小卿。③尽职尽责。师傅不关心顾客家事,只想
着如何对得起这份画像邀请,把他的工作做好。①隐忍负重。师傅作为一名革命者,明知小卿的
母亲是自己的战友,但在当时特殊时期,面对给小卿母亲画像这一要求,既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
从而突显了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伟大形象
9.C注意“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是兼语短语,中间不宜断;“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是连动短语中
间不宜断,“大内”是“人"的补语,不宜断
10.D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
德修养而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11.C时间是元和十二年十二月
12.(1)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因此在当代知名。(关键词2分:
故,老旧、过去的,这里指前任:由是,因此;句式1分:知名于时,状语后置:句意2分》
(2)韩愈说话直率,没有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关键词3分:无所,没有(什么):坚
直,直正,耿直:拙,笨拙,不擅长。句意2分)
13.D不完全一样。本诗的秋景是幽静清新的,而《沁园春·长沙所描绘的秋景是绚丽壮美的。
14.前两联写: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
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2分)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雨后空灵静谧的山野图,(2分)表
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的高洁情怀。(2分)
15.(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风)直到夜郎西。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6.B①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同学
们普遍悲伤,不合语境。②安土重迁:指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此处运用正确。③白云
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梧州市高中系统化备考联盟
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第I、Ⅱ卷的选择题答
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选择题方框内,其它各题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卷对应的
答题区域内。考试时间150分钟。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阅读题)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
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
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中
秋节的月饼、赏月、玩花灯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作为农历年节文化的
主要载体,这不仅是对节日形象的点缀,还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也是中华文化传播、信仰传
承、道德凝聚、审美形塑的良好载体。这些节日载体不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展示过程也
轻松活泼、贴近自然,使人们在其中体会亲情,感受欢娱,传递温暖。在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与载
体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文化性强、参与度高、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寄托情怀的节日
物品和象征物,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
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
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
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
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
传承。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通过举办仪式,人们
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
受。仪式感让节日成为节日,能唤醒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尊重。当传统节日丧失了仪式感,节
日应有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也就消失了。因此,我们要有仪式感地过好传统
节日。
传统节日蕴含着敬天爱人、崇尚团圆、以和为贵等精神内核,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
内核的挖掘,以及对文化符号、载体、仪式的重视,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干
预,也需要各类媒体、学者、商家、民俗学家、艺术家等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党和政府要切实
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与教育,发挥各级组织的引导作用,共同宣传、解释、介绍及传播传
统节日中优秀的文化元素,使其成为滋养民族精神、民族气质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人民论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材料二:
又到月圆中秋时,沪上多彩文旅活动让广大市民在节日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9
月9日,松风听音名家古琴展(首展)亮相上海松江四泾古镇,李朝阳、吴明涛等古琴演奏名家
将为观众带来一场独特的中秋古琴音乐会。次日,上海市民艺术大课堂一淮音戏曲课堂迎
来中秋专场,学员将在此学唱中秋歌曲的淮音表达。上海保利大刷院也发出“穿上国风服装,
打卡不一样的花好月圆”的邀约。
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