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科核心素养
1、家国情怀:通过对这一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对三国至隋唐思想演变的历史背景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材料和图片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三国至隋唐思想演变历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5、唯物史观:理解政治局势、经济发展与思想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唯物史观。
二、学习重难点
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佛教的发展
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三、思维导图
四、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简单的看了一下南朝的更迭,这节课我们继续看看从魏到唐的政权更迭,大家上述人物行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司马炎逼迫魏元帝(19岁)退位。刘裕使人以棉被闷死晋恭帝;杨广弑兄夺嫡,是为隋炀帝。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对原有信仰产生怀疑。而信仰的真空呼唤新的王者降临,有哪些流派粉墨登场呢
【讲授新课】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教科书采用儒家经典—五经;教官是五经博士——儒学垄断教育;官办最高学府是太学,考试合格做官——凭儒学入仕;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儒学在民间独尊儒学风头无两。
汉传佛教最早是在西汉末年,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大陆,虽然汉传佛教进驻了中国,但一直没得到官方认证,直到东汉初年,东汉的第二位皇帝汉明帝汉明帝在洛阳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庙——白马寺,僧侣们翻译出中国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自此汉传佛教在中国有了官方认证。
道教是比佛教更早在我兴趣的本土宗教。战国中期的齐国,兴起了一种崇敬黄帝跟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的汉文帝跟汉景帝,推崇黄老道教的无为而治,创了“文景之治”。植根于黄老道教,汉朝的道教衍生了三个流派,天师道、茅山道、太平道。往后的朝代又诞生了全真道、太一道等数十个教派,大家的最高理想基本一致——修仙。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盛行所做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希望于宗教。于是,道教兴起,佛教盛行。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纷纷崇信佛教,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南朝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入寺院,“与众为奴”,图谋政教合一,儒家思想因此面临严峻挑战。
接着请大家阅读材料思考魏晋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的原因?
1、社会动荡,纲常败坏,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人民需要精神寄托
2、佛、道讲求人生的终极关怀,容易得到人民的信任
3、教义麻痹人民,利于统治。得到多数统治阶级的支持
4、儒学自身存在重大的缺陷
然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有人信仰,就有人反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魏晋至唐灭佛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原因: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逃避赋税,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人口减少,兵源枯竭,战斗力下降,统治危机。
表现:①官方灭佛:三武一宗之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②民间反佛:代表人物是范缜。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佛教在灭佛运动中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吸取中国本土文化让自己更深的扎根于中国文化当中,如《父母恩重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文学艺术(了解)
从魏晋时期开始,文学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价值,诗人和作家凭借文学是可以不朽的。
历史上儒释道三家彼此融合,形成了中国独游的传统文化,在古代诗坛,也有三个人代表着这三大流派
①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诗的风格逍遥奔放,仙气外露,因此称为“诗仙”。
②王维深受佛教思想影响,诗的内容充满禅意,追求内心恬静,因此称“诗佛”。
③杜甫则出身宦官世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诗中表达了积极地入世,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被称为“诗圣”。
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上的反映。
思考: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政治开明。
(2)经济上: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
(3)文化上:教育发达,科举“以诗取士”。前代的积累与奠基。
(4)民族、对外关系上:各民族、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兼收并蓄。
中国的汉字经历了由甲骨文(刻画符号)→小篆(具有图案美)→隶书(结构平衡)→楷书(规矩平整)的发展顺序,并衍生出两种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
①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④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这一时期书法艺术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大量的石窟。汉魏早期的佛像脸额方圆,深目高鼻,衣纹厚重,体现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特色。唐代的佛像面型丰满,方圆适度,大耳下垂,服饰宽衣博带,神采稳重慈祥,这样的变化说明佛教逐渐中国本土化。
(三 ) 科技
类别 成就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建筑 隋朝的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1)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2)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学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1)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2)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中外文化交流
1.佛学交流和研讨
方式 影响
中国与印度、中亚之间 ①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②东晋的法显到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③唐朝的玄奘,到天竺取经,并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伴随佛教东传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中日和中朝之间 ①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授佛法②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其他文化交流
(1)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两国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板书设计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三教并存 2.“三教合归儒”与三教并行政策
3.反佛教斗争 4.复兴儒学 5.魏晋玄学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2.书法 3.绘画 4.雕塑
三、科学技术
1.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
2.隋唐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四、中外文化交流
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2.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
3.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同样活跃
自我检测
1.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写道:少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赧na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激情飞扬
B.该诗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
C.该诗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D.李白诗歌成就辉煌,被称为“诗史”
2.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篇刻画了二十四位女性形象。如表为其中部分代表,据此可知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部分女性形象
女子周氏的丈夫去世了,“妇兄弟欲迎妹还”,周氏“终不肯归”,曰:“生纵不得与郗郎同室,死宁不同穴!”
王羲之的妻子郗夫人谓二弟司空、中郎说:王家见谢安、谢万到家里来。翻箱倒柜倾其所有地招待他们。“见汝辈来,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
“钟氏女,太傅曾孙,亦有俊才女德。”其和郝氏是姑婢,两个人既亲密又互相敬重,不因为门第高低欺压对方或妄自菲薄。
A.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B.人们崇尚率真注重自我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妇女深受封建礼教束缚
3.隋唐五代时期儒道佛三家鼎立,相互斗争。比如,在儒家看来,僧尼脱离红尘,背父弃君,是不忠不孝之辈。儒家主张进取,建功立业,道家则主张超脱世间俗务。佛教认为人生在世万般皆苦,只有修行成佛归涅槧,才能脱离苦海,而道教则讲究修炼成仙,长生不老。在矛盾冲突的同时,儒佛道三家也在相互吸收,体现了明显的融合趋势,尤其是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后开始向新儒学转变。儒佛道三家从斗争逐渐走向融合,这一转变( )
A.反映了国家文化政策的变迁 B.标志着儒学再次确立了正统地位
C.说明儒家学者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 D.是基于现实的需要而作出的调整
4.下表为白居易部分诗篇摘录。据此可知( )
诗名 摘抄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A.作者爱国忧民的情怀 B.唐代农民生产较繁忙
C.农民被地主剥削较深 D.作者对劳动者的关切
5.相对而言,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安史之乱以后,则凸显沉郁悲壮的情调。这反映了( )
A.社会变迁影响文学创作 B.皇帝喜好决定诗歌风格
C.艺术作品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落
6.傅奕(555—639年)认为,佛教僧徒“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食,易服以逃租赋”“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主张废除佛教。这说明,傅奕反佛的出发点是( )
A.揭露佛教欺骗宣传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减轻百姓沉重负担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7.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世俗倾向 D.固守传统
8.下图是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作为陈设供器,其形制美观,制作精巧,瓷身装饰着飞天、忍冬、莲花、菩提等佛教题材纹饰。这反映出
A.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业已形成 B.南方的制瓷水平开始超过北方
C.佛教文化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D.政教合一成为南朝统治的基石
9.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A.佛教取得统治地位B.儒学出现危机C.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道教的发展
10.魏晋南北朝时期,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据此.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侧重( )
A.宜扬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 B.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C.体现儒家思想的纲常伦理 D.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增强
自我检测答案
1.D
2.B
3.D
4.D
5.A
6.D
7.A
8.C
9.C
10.B
第1页,共3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