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2 11:4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通俗、准确,包含感情的语言。
2.领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表达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本文的学习,增强对国家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体会通俗、准确,包含感情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此篇演讲词作为一篇划时代的文献而载入史册,它宣告了一个新国家的诞生,宣告了一个新民族的崛起。通篇读来,气势磅礴而一泻千里,意境昂然而充满激情,言语简洁而脉络清晰,表述明快而蕴藏着一种波澜壮阔、此起彼伏的气概,那扣人心弦、层层推进的表述,充分体现了一位革命家、战略家在革命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心情,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在同月30日,他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着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六千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6段):论证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部分(7-8段):指明当前面临的问题及斗争的策略;
第三部分(9-16段):描绘民族振兴的壮丽蓝图。
四、学习课文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这篇开幕词,先是回顾历史,道出了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与职能。然后,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缅怀先烈,既深感胜利来之不易,又有无比的信心,相信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开幕词又指明了全国人民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未来努力的方向。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展望未来,都观点鲜明,态度坚决,充满着无比的自豪、无比的自信,处处洋溢着中国人民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革命情怀。
2.当时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召开这次政治协商会议具备了哪些条件?
(1)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主要战场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主力部队,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已经打到了各地的边远地区,解放全中国指日可待。
(2)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共有600多人齐聚北京,有很多代表从香港、从敌占区辗转而来,参加会议的人员已经达到了大会要求。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百废待兴,有很多关系到国家建设发展的大计方针需大会解决。
3.为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这一梦想,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苦的探索,无数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不屈不挠,奋勇抗争。民族复兴伟大而艰难的历程,展现了革命者意志坚定、不畏艰险、真诚善良、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本文是如何展现这些优秀品质的?
(1)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从来没有停止过以不屈不挠的斗争来反对内外压迫者。
(2)在人民解放战争和要人民革命中有许多英勇牺牲的人民英雄。
(3)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无私奉献,援助人民解放军,战胜了敌人。
4.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建设繁荣昌盛的国家的要求,这些要求在新时代有什么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要在胜利之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我们仍然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个要求在新时代仍然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重走长征路,不忘初心,与这个要求的精神是契合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现代化国家。
5.如何理解“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就是说一个曾经被列强欺凌的民族,站立在世界的东方,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以当家作主的姿态,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表明中国结束了被奴役被侵略的历史,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中国进入了新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5)毛主席在讲到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时,说“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观点一:“人多力量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各方面的压力,国际环境也非常恶劣,所以有人口优势,有数量庞大的劳动力,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有帮助的。如果在解放战争结束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人口稀少,再加上生产力落后,这个国家的政权是很难巩固的。
观点二: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有一些人口学家、经济学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向中央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恶化,这些科学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到了新时代,处理这个问题就更加全面合理了,既要认识到人口红利有益处,也要意识到人口老龄化的危机,所以,在科学决策的前提下解决这一问题才是明智的。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红色文化问题上,有两种不自信:一种是误以为文化自信只能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际上排除了红色文化,也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红色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另一种是一谈起红色文化就有些不自信,以为红色文化是革命时期诞生的文化,现在我们成为执政党了,要告别革命了。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按照这两种观点,文化自信根本建立不起来。
既然中华历史文化发展,经过中国近代革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两大历史时期始终没有中断,还获得了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生,既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弘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获得了当代的新生,那么我们当今所说的文化自信自然是贯通古今,而绝非专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就是说,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贡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摘编自李捷《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
材料二:
遵义师范学院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一隅,凤凰山麓,湘江河畔。百年的建校历史成就了学校丰厚的人文积淀,而其中影响学校至今的,便是红军长征过黔北时留下的深深的红色革命烙印。“红色文化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该校党委书记王大忠坚定的话语中流露出一份自豪,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发挥无数高校所没有的人文资源——红色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记者了解到,遵义师范学院一直本着“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育人准则,同时强调“坚持传承红色文化而这样的育人标准,似乎也正是继承了长征精神里舍小为大的精神。遵义本地保留至今的红色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甚至还对引领学校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打好教育这一仗,正需要学生个体和学校组织的共同努力。“红色”之于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
(摘编自徐逍君《红色文化能给传统教育带来什么?》)
材料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指向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创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无数革命先驱上下求索、披肝沥胆,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这一伟大宏远的人生理想始终是“红色经典”传唱不衰的价值主调。革命志士之所以怀着执着的信念前赴后继地顽强奋斗,就是为了铲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结束人压迫人的历史,追求社会的正义公平,这一美好的社会愿景是“红色经典”全程展开的价值脉络。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革命英雄克制了一己之私情别绪,投身于民族独立解放的大业,以国为家,以苦为乐,躬行不辍,严以律己,目的就是消除差别,与民同乐。这一朴素的人格与操守是“红色经典”浓墨重彩的价值主体。因此,“红色经典”并非一般的历史叙事文本,而是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
(摘编自惠雁冰、胡俊生《“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材料四: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根本点在于红色。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火神;而黄帝的“黄”与“皇”字通假,在甲骨文中,“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是“王”字,因此,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的族群。
红色代表着勤劳、勇敢、创造,代表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也代表着希望和胜利,是中国人民价值追求和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借鉴和运用。正是因为有了红色文化的引领,中华民族才逐步从鸦片战争后备受欺凌、迷茫委顿的状态中挣脱出来,逐步实现了由落后衰败到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红色文化彰显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是中国人民信仰、作风、道德、精神等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革命先烈、英模人物是红色文化的人格化身,是红色基因的鲜活体现,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力量。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就要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宣传,充分利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革命先烈的故事,深挖各类红色教育资源,丰富红色教育内容,不断为红色文化教育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让年轻一代了解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功绩,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引导他们理解红色文化的意义和精髓,使他们坚定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继承革命意志,在新征程上始终保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状态。
一个民族在其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一定会受到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要想不被敌对势力摧垮,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丧失自己民族的共同信仰。丧失了信仰,就没有了凝聚力,就成了一盘散沙,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斗争中可能遇到的最大政治和文化风险。因而,我们一定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使其成为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
(摘编自唐宏《用红色文化培养斗争精神》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新生。
B.遵义师范学院建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其所拥有的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一直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C.对优秀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自信,取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否拥有自信。
D.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驱孜孜以求的伟大理想,也是“红色经典”一贯的价值追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红色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不仅仅是对红色文化的不自信,同样也影响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B.遵义师范学院将教书育人与坚持传承红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彰显了红色文化独特的教育价值。
C.作为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超越了文学审美意义。
D.四则材料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红色文化的深远历史意义和当代实践价值,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3.根据材料四,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曾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所强调的精神同材料四的主旨是一致的。
B.红色是流动在中华民族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的东西,红色文化必定能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C.红色基因鲜活地体现在革命先烈、英模人物身上,只要宣传他们的英勇故事和革命精神,人们就能艰苦奋斗、力争上游。
D.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受到了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所以我们才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4.材料四论述“红色文化”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5.从前三则材料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红色文化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2.C;3.A;
4.①材料四第1段中为论述“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列举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与红色的关联,运用了举例论证;②材料四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述了要让红色文化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的观点。
5.①正确认识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对红色文化应有的自信;②大力挖掘、充分发挥、努力实现红色文化独特的育人价值;③将“红色经典”的价值追求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起来,彰显“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意义。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主客倒置。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贡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可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否拥有自信,取决于对优秀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自信。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文化意义超越了文学审美意义”错误。根据材料三“‘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可知,原文没有表达“超越”的意思。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红色文化必定能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错误。根据材料四可知,要想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楂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B项中“必定”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只要宣传他们的英勇故事和革命精神,人们就能艰苦奋斗、力争上游”错误。“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D项,强加因果。根据材料四第4段“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一代代人不忘初心”可知,红色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弘扬不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故选A。
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四第1段中“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火神……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的族群”可知,其使用了举例论证。材料四最后一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要让红色文化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的观点。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在红色文化问题上,有两种不自信”“要做到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可以得出第①点;由材料二遵义师范学院的例子及“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发挥无数高校所没有的人文资源——红色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遵义本地保留至今的红色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红色’之于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可以得出第②点;由材料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指向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是‘红色经典’传唱不衰的价值主调”“‘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可以得出第③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