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6.2 插秧歌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作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3.体会诗歌思想情感,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我们怀抱着对荷塘之上美景的憧憬,从童真走来。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杨万里描绘的另一幅生活图景,一起来学习《插秧歌》。
二、写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3、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亦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今存。
四、题目解读
所谓“插秧”,是指将稻秧栽到稻田里。《插秧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插秧劳作的情景。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联,描写插秧的繁忙;
第二部分:颔联,反衬劳动的紧张、艰苦;
第三部分:颈联、尾联,表现劳动紧张、农人勤劳。
六、全文分析
1.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
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
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
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
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的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
2.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3.诗歌的首联、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插秧图”?
清晨初起,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全家冒雨来到田头,一个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犹如戴盔挂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投入紧张的战斗,在白茫茫的水田里摆开了阵势,拔秧、抛秧、接秧、插秧,各有所司。不知不觉间,雨势渐猛,淋得浑身湿透了。
4.“笠是兜鍪蓑是甲”此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结构上,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此句将“笠”比作“兜鍪”,将“蓑”比作“甲”,暗示抢插秧苗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农忙抢种的题旨。
5.尾联是田夫回答送饭人召唤的话,但颈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颈联中的“低头折腰只不答”是农夫的反应:他依然低头弯腰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时间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送饭人“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根未牢莳未匝”。诗歌不如此写,便写不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尾联“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是田夫对送饭人的回答,提醒送饭人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践蹋秧苗。这两句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暗示了农民所要面对的种种难以预料的灾害和忧患。
七、中心思想
《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八、写作特点
1、用白描的勾勒图景。
诗的首联,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插秧图。“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而忙碌不停的场景。
2、以修辞传达精神。
诗的领联诗人别出心裁地将“笠”比作头盔、“蓑”比作铠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明白如话,写出了雨势之猛,以此衬托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3、借对话展现情态。
诗的颈联,“唤”与“不答”,新鲜、生动、活泼,给紧张的插秧场景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诗的尾联似乎是农夫对送饭人的答话,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九、补充资料
诚斋体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他的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做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
十、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布置作业
背诵《插秧歌》。
课后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②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③这点困难算什么!只要我们大家能够齐心协力,三人成虎,就一定能克服眼前困难。
④鲁迅对阿Q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不仅得力于他高超的写作艺术,更得力于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体会。
⑤一个人说话要算话,不能出尔反尔。当今社会,无论你做人或做事,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做到一言九鼎。
⑥此次比赛,我们在战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尽管打得很努力,可最终还是不孚众望,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③⑤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2~3题。
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
杨万里
其一
病眼逢书不敢开,春泥谢客亦无来。
更无短计销长日,且绕栏干一百回。
其二
不关老去愿春迟,只恨春归我未归。
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写诗人因眼疾不能读书,又因春雨后路上泥泞,无客来访,而深感寂寞。
B.春末时节白日并不长,诗人用“长”字表明自己的寂寞无聊和对这种生活的厌倦。
C.“且绕栏干一百回”以质朴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描写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短计”。
D.第二首诗的一、二句照应题目“旅怀”,表达诗人希望春天晚一点到来的期冀。
3.请找出诗中“以状物姿态写人情意”的句子,并简要赏析。
4.依照下面的示例,以“诗”为话题仿写两句话,要求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送别诗是十里亭前的一位挚友,绿柳、孤舟,依恋、伤感,让人留恋又无奈。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①意味深长: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合乎语境,使用正确。排除D项。
②安步当车: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望文生义。
③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望文生义。
④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现在指丑态毕露。合乎语境,使用正确。排除A项。
⑤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望文生义。
⑥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合乎语境,使用正确,排除项C项。
2.答案:D
解析:D项,“第二首诗的一、二句照应题目‘旅怀’,表达诗人希望春天晚一点到来的期冀”错误。这两句暗点题目的“春尽”,春天已经过去,但他还仍希望春天走得慢一点。
3.答案: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运用拟人手法,以“欺客子”“向人”赋予杨花以人的神情和动作,写出杨花仿佛向诗人故意炫耀而惹人恼恨之态。丰富了诗歌的意蕴,表达了诗人浓重的思归之情。
4.示例:思乡诗是月夜楼头的一位游子,乡音、故园,温馨、遥远,让人恻怅又凄婉。怀古诗是古城墙下的一位老者,颓墙、老树,萧索、荒凉,让人叹惋又感怀。
解析:本题涉及诗歌的类别,要扣住该类诗歌的特点和常用意象来写,同时注意句子的结构。比如例句,“送别诗是十里亭前的一位挚友,绿柳、孤舟,依恋、伤感,让人留恋又无奈”,由此可知,仿写句子的结构应为“……诗是……的一位……,……,(两个意象)……,两个情感),让人……又……”;由“送别诗”可以联系“怀古诗”“思乡诗”“羁旅诗”“闺怨诗”“边塞诗”“贬谪诗“等,由“摯友”可以想到“老者”“游子”“思妇”“将士”等,由“绿柳、孤舟”可以想到“颓墙、老树”“故园、明月”“征蓬、归雁”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