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插秧歌(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2 插秧歌(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2 12:1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6.2 插秧歌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作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3.体会诗歌思想情感,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二)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亦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今存。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联,描写插秧的繁忙;
第二部分:颔联,反衬劳动的紧张、艰苦;
第三部分:颈联、尾联,表现劳动紧张、农人勤劳。
四、学习课文
1.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
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
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
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
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的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
2.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3.诗歌的首联、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插秧图”?
清晨初起,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全家冒雨来到田头,一个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犹如戴盔挂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投入紧张的战斗,在白茫茫的水田里摆开了阵势,拔秧、抛秧、接秧、插秧,各有所司。不知不觉间,雨势渐猛,淋得浑身湿透了。
4.“笠是兜鍪蓑是甲”此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结构上,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此句将“笠”比作“兜鍪”,将“蓑”比作“甲”,暗示抢插秧苗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农忙抢种的题旨。
5.尾联是田夫回答送饭人召唤的话,但颈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颈联中的“低头折腰只不答”是农夫的反应:他依然低头弯腰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时间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送饭人“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根未牢莳未匝”。诗歌不如此写,便写不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尾联“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是田夫对送饭人的回答,提醒送饭人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践蹋秧苗。这两句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暗示了农民所要面对的种种难以预料的灾害和忧患。
自我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无那: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B.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2.对文中加框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 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 有母谁无是心哉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荇/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①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月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诗句,正确的—项是( )
我国古诗浩如烟海,对一年四季均有不少称誉。读了高鼎《村居》中“__________”的诗句,我们可以将春天的风光尽收眼底。提起夏天,我们会想到杨万里的“_________”。而杜牧的《山行》中的“____________”诗句,则将秋天的无限风光呈现在我们面前。在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里,你会由衷地赞叹“___________”真把冬写绝了。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A.④③②① B.③①④②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B; 2.①故园之思(怀乡之情)。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发思乡之情;
②爱春、惜春之情。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③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
解析:1.B项,“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感觉恍若梦境”说法错误,“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诗句中是诗人真的梦见了家乡的海棠,抑或诗人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并非见眼前之景感觉恍若梦境,“海棠开”并非眼前所见之景。
2. 题干要求回答的是“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因此要结合关键诗句,分点回答即可。从“故园今日海棠开”“一年过社燕方回”可知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从“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可知诗人对春天景色的喜爱之情,从“万物皆春人独老”可知诗人对时光流 逝,年华老去的伤感。
2.答案:B
解析:文言断句应在通读文段,把握大意的基础上,借助文中充当主语的代词、名词及起连接作用的连词等的帮助,逐项排除错项,找出正确的点断句子。“而有母不待求母”说有母亲在身边不用寻找母亲的现象,据此可知A、D两项中“不待”后点断错误,应排除。“未尝失母”为完整句子,“未尝”后点断错误,据此排除C项。正确选项为B。
3.答案:1.A; 2.B
解析:1.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往岁求浆忆叩门”中的“往岁”二字表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的往事,“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是作者做此诗的时间,而非“叩门求浆”的时间。
2.本题考查古典诗歌的内容理解和表达技巧。“声色兼备”即视听结合的手法。A选项中,“歌馆”和“铃”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体现视觉;B选项中,“横笛闻声”为听觉,“红旗”和“雪”一红一白为视觉,体现了“声色兼备”;C选项中,“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D选项中,“留酸软齿牙”体现了味觉,“分绿”体现了视觉,并没有体现听觉。
4.答案:B
解析:注意物象特征:春天——杨柳;夏天——荷花;秋天——霜叶;冬天——比喻雪花的梨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