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特征:多民族政权并立,长期与两宋对峙
从分裂走向统一,和平局面为主导
一
辽宋夏金元的政权更迭
契丹建国
契丹源于东胡,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趁中原内乱统一各部,并征服渤海女真,正式建国。
916
936—947
辽南下中原
936年,辽太宗协助石敬瑭攻灭后唐,获得幽云十六州;947年,又发兵灭后晋,占取中原地区大部,改国号为大辽,后由于中原人民的反抗,被迫北返。
997
党项谋异
唐末党项氏人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封立夏州节度使,后逐渐形成藩镇。五代至宋初,无论中原何人执政,都“俯首称臣”。但宋太宗时开始削夺藩镇,引发矛盾。986年,宋两度伐辽失败,西夏趁机谋立,与宋闹翻,但名义上仍臣于宋。
1005
辽夏宋鼎立
1005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双方和好达120年之久。西夏太宗即位后,采用“依辽和宋策略”,同时向两方称臣以图生存,形成辽宋夏三朝鼎立的局势。
1038
西夏借此形势,伺机向西发展,实力逐渐强大。李元昊即位后,于1038年称帝,建国号大夏,西夏正式立国。
西夏立国
李元昊
1114
女真起兵反辽
女真起源于东北靺鞨,以狩猎农牧为生。辽晚期朝政混乱,天祚帝昏庸无能不停索求贡品,鱼肉女真百姓。1114年,完颜阿骨打与女真各部会师,开始出兵伐辽,次年称帝,国号大金,建元收国。
1125—1127
金灭辽宋
在长达十年的灭辽之战中,金先后联合北宋(海上之盟)、西夏攻打辽朝,最终于1125年俘获辽天祚帝,辽亡。同时,金两度以宋毁约为由,分兵两路南下,于1127年攻破开封,掳走宋徽宗等皇室北归(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
1153
金迁都燕京
【海上之盟】
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
1125年10月,金兵两路南下,宋徽宗急忙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钦宗),自己逃往南方。
海上之盟是指北宋末年宋廷派使节自山东登(今山东蓬莱)、莱(今山东掖县)泛海赴金,签订了共同灭辽复燕(今北京)的军事合作盟约 。 由于双方地理上受辽阻隔无法在陆上接触,而需要海上经渤海往来而得名。
1227—1279
1206
蒙古建国
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成吉思汗通过战争统一草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蒙古国。
元朝统一中国
1218年,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蒙古又联合南宋彻底灭金。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远征西南,灭大理。1279年,在崖山海战中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1310
元夺取漠西
1310年,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取得漠西领土。至此,元朝疆界基本稳定。
明灭元,元亡
1368
辽建立
西夏建立
西夏亡
金建立
金亡
金灭北宋
南宋亡
916
1125
1038
1227
1115
1234
1127
1271
960
北宋建
立
金灭辽
元建立
1276
辽宋夏金元的政权更迭大事记
元大都遗址公园
应县木塔(修建于辽朝)
政权 民族 兴起领域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主要制度
辽 契丹族 辽河上游 耶律阿保机 916-1125 上京 南北面官制
北宋 汉族 赵匡胤 960-1127 东京(开封) 二府三司制
西夏 党项族 陕北宁夏 李元昊 1038-1227 兴庆 汉制与蕃制并立
金 女真族 黑龙江松花江 完颜阿骨打 1115-1234 会宁-燕京 猛安谋克制
南宋 汉族 赵构 1127-1276 临安
元 蒙古族 漠北蒙古 忽必烈 1271 大都 行省制
辽夏金元及两宋政权概况
清朝,定都京师
辽朝,五京之一,名南京
金朝,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元朝,忽必烈兴建大都
明成祖时,迁都京师
五朝帝都
北京
二
辽夏金元的主要制度
在政治制度方面,草原民族根据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最早推行了“因俗而治”的政策,这种尝试始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完善于唐、辽,定型于元朝。
——乌恩:《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贡献》
1.辽的制度建设——南北面官制
思考:阅读教材P54学思之窗的相关内容,思考第一段材料反映的辽朝职官制度与设置特点是什么?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除此之外,辽朝还有什么制度?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胡服,掌实权;
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汉服,仿汉制。
原因:民族差异
影响: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推动了民族交融。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四时捺钵制度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 长春州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 永安山炭山 四到七月 避暑议政
秋 庆州伏虎林 七月入山 射鹿
冬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猎虎
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
A. 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B. 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
C. 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
D. 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A
辽朝在燕云地区(汉人聚居)的治理
“先是,契丹及汉人相殴致死,其法轻重相均,至是一等科之。”
“(辽圣宗)免南京被水户租赋...赐南京统军司贫农耕牛”
“因其(汉士)素所习之业取士”
——《辽史》
法律平等
恢复生产
开科取士
“(辽地汉人)不复思归”
——欧阳修《新五代史》
“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司马光《资治通鉴》
“燕民皆服”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辽朝对北方的民族交融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书司
枢密司
三司
御史台
行政
财政
监察
军事
皇帝
北宋中央机构图
西夏中央机构图
2.西夏的制度建设——汉制与蕃制并立
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上》
3.金朝的制度建设——猛安谋克制
一个似乎在一夜间崛起的王朝,一个让北宋军民痛恨至极的王朝!其独创军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以其勇猛的骑兵与精锐的火器所向披靡,锐不可挡。起兵反辽仅十年灭辽,十二年灭北宋,统治历经十帝120年。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
——《金史·兵志》
基本沿袭唐宋
(汉化)
&
制度建设
猛安谋克的历史影响
金初,猛安谋克骁勇善战,为金朝征辽灭宋和维护统治具有重大作用,同时促进了女真的封建化。
由于猛安谋克本身世代承袭和阶级特权的特点,在金朝中后期,逐渐发展成为不事生产,寄生蚕食周边民族的大地主、大封建主,彻底腐化堕落,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病国害民,加速了金朝的灭亡。
4.元朝的制度建设——行省制
成吉思汗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驿之所,非燕不可。” ——《元史》
忽必烈
蒙古帝国版图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元朝中央行政体系
小剧场:元初地方权力收放的症结
中央
地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良吏难为无权之政
行政不便
百废待兴
地方反抗
财
政
兵
还要啥吗
大人劳苦功高
小人岂敢妄言
协调
行,中央派出
省,中书省也
4.元朝的制度建设——行省制
有利于中央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是中国现代省制的开端。
行中省……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 《元史·百官志》
行省权力如此大,为什么可以起到中央集权的作用?
材料二:(元)某地方出了事,就由中央宰相府派一两个人去镇压。“行省”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一:元朝的行省实际上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材料三: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行省地方势力虽然强大,主管境内各项事务,但其受中央节制比较严重。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元朝对边疆的治理
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
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元代驿站
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修筑驿道
元朝的民族关系
等级 名称 民族
一 蒙古人 蒙古族
二 色目人 主要是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三 汉人 北方的汉族、契丹、女真人等
四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四等人制”
回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直至今日。
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
A. 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 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 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
辽夏金元建立政权后,他们的统治措施有什么共同点?这说明了什么?
都学习了中原制度,都不同程度保留了自己民族的特性;
都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
制度的互鉴与融通有利于民族的交融与交流;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共同点:
说明: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
本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