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7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2 17:1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10课
金庸(1924-2018),本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海宁市,当代武侠小说家,杭高校友,其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经典的民族英雄。

政权更替
辽夏金元
耶律阿保机
今东北、蒙古、北京、河北及山西北部一带
契丹建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916年
《辽史》:太祖受可汗之禅,遂建国。……东自海,西至于流沙,北绝大漠,信威万里。
一、政权更替:辽
疆域
契丹建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疆域所处今东北、蒙古、北京、河北及山西北部一带
疆域
一、政权更替:西夏
元昊
《宋史》: “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绫罗绸缎)?”
党项建国,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疆域所在今西北陕北、宁夏一带
1038年
一、政权更替:金
1038年
完颜阿骨打(1068-1123)
辽天祚帝评价:意气雄豪,顾视不常”。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定都会宁府(上京),后迁中都(今北京)
灭辽
1125年
1127年
灭北宋;入主中原,与南宋对峙
一、政权更替:元
忽必烈
1234年
1271年
1279年
元朝建立
金朝灭亡
完成统一
建立蒙古汗国
西夏灭亡
铁木真
1206年
1227年
阴山以北
南海诸岛
库页岛
新疆、中亚
共1300多万平方公里
时空概览:辽夏金元政权发展的特点
916-1125

960年
1038-1227
西夏
1127年
1271-1368
元朝
1279年
北宋
1115-1234

南宋
战争时间:宋辽历时25年 宋夏不到10年 宋金历时16年
多政权长时间并存,基本保持和平
从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对峙到元统一全国

制度建设
因俗而治
兴兵合议图(古画摹本):生动展现了契丹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之初官员对军事政务合议的场景。
“中书令”和两种不同的服饰说明了什么?
二、制度建设:官僚制度
辽官员的两种不同服饰反映了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二,分析辽的职官设置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材料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 卷17《契丹官仪》
余靖:北宋中期大臣,曾出使辽朝。
南北面官制度;蕃汉分治,因俗而治
二、制度建设:官僚制度
西夏
仿北宋建制
一套制度
两种称谓
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上》

南北面
官制
二、制度建设:官僚制度
猛安谋克制有何特点?该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一:金之初年……行兵则称猛安,谋克,以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
——《金史》卷44志第25《兵志》
特点:兵民合一,形成了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组织。
材料二:(金世宗)又谓宰臣曰:“猛安谋克人户,……与汉人错居,每四五十户结为保聚,农作时令相助济,此亦劝相之道也。”
——《金史》卷46志第27《食货一》
作用:从军事上来看,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猛安谋克与地域性的村寨结合起来,发展为地方政权的雏形,由地缘政权代替了血缘的氏族组织。
二、制度建设:军事制度
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高智耀传》
元世祖
面对广阔疆域,大哉乾元,何以为之?
汉臣许衡
国朝土宇旷远,诸名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
——许衡《时务五事·立国规模》
北庭都元帅府、
二、制度建设:行政制度
行中书省具有怎样的性质?
行省起初是中书省临时派出,世祖末成宗初演变为地方最高官府。……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二元性质
二、制度建设:行省制度
平衡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材料二:行省 “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摘编自宋濂《元史》
行省的权力如何?该制度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的?
材料一: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犬牙交错,防止割据
行省权力大而不独
二、制度建设:行省制度
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史·地理志》
边疆民族地区有效管辖的新格局
第一国师八思巴
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统治的利益
差别对待:在科举、任职、刑律……
注意:该制度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
名称 民族
蒙古人 蒙古族
色目人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族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元代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目的何在?
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掌印办事之长官),汉人充总管,回回充同知,永为定制。罢诸路女真、契丹、汉人为达鲁花赤者,回回、畏兀仍旧。
——《元史.世祖纪三》
二、制度建设:民族制度
辽 西夏 金 元
民 族 契丹 党项 女真 蒙古
统治时间 916-1125 1038-1227 1115-1234 1271-1368
政权建立 耶律阿保机、上京 元昊、 兴庆府 完颜阿骨打、上京、后迁中都 忽必烈、中都
政治制度
表格梳理:辽夏金元时期的政权发展和制度建设
南北面官制
仿照北宋制度,蕃汉分治
行省制,四等人制,驿站制
猛安谋克制

治理贡献
治理启示
提升了少数民族国家的治国水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持了政权的稳定统治。
“一国两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制度创新
因俗而治,采用本民族制度与汉制相结合的“二元制”
思考:现实中的哪些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对于我们国家治理有哪些启示?
大到国家治理,小到班级管理,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本国几千年的治国理政的智慧,探寻中国道路,创造性的前进。
三、治理贡献、启示
民族交融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波斯人

加强了不同民族的交流交往和交融。
先秦商族和周人以夷狄而入华夏
春秋战国形成华夏认同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胡汉交融和隋唐时期进一步大交融
辽夏金元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并存互动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中国的历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和谐交往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思考:以史为鉴,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观?
三、治理贡献、启示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大会上的讲话
课后拓展与思考
郭靖,南宋临安人,长于蒙古,一生践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
铁木真(1162-1227)蒙古族,被尊为“成吉思汗”。
“靖儿,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自国土中心达于诸方极边之地,东南西北皆有一年行程。你说古今英雄,有谁及得上我?”
“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
《射雕英雄传》展现了南宋抵抗金国与蒙古两大强敌的历史场景。
“我一生纵横天下,灭国无数,依你说竟算不得英雄?嘿,真是孩子话!”当晚成吉思汗崩于金帐之中,临死之际,口里喃喃念着:“英雄,英雄……”
何为英雄?小说中的历史是真实的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