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自称“为千古第一全人,不特三代以下所未有,以视尧舜,不啻过之”。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乾隆皇帝收藏的印章
乾隆皇帝(1735—1795在位)
十全老人
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十四课
--- ---- --- --
从“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看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制 作 人 : xx
盛世之饥与盛世之机
课 标 要 求
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盛世王权与盛世王土
错失机会:盛衰之鉴
盛世王权与盛世王土
壹
乾 纲 独 断 稳 政 局
疆 域 奠 定 臻 鼎 盛
这是帝国时代最恢宏的一个盛世。这个盛世历康、雍、乾三朝,持续100多年。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的人口、财力和事功等各个方面都超迈汉唐规模,并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了极致。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论财力,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 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 个,即北京、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和广州……
——周武:《论康乾盛世》
盛世图卷
秦朝二世而亡
隋朝勃兴速亡
明末积重难返
汉
唐
清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康乾盛世
盛
衰
思考:“盛世”的出现有哪些规律和条件?
祸乱之世作为前奏、衰世提供的经验教训、英明的帝王
古代史——盛世卷
三位皇帝的政治接力
“因冒寒而咳嗽者甚多。不独朕躬为然…至于节一身之劳,遂将国家政务,不事躬亲,尚执要之名,而开从脞之渐,则错缪已甚”。
——《清高宗实录》乾隆五年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乾隆十三年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1.乾纲独断稳政局
勤
政
康熙
雍正
乾隆
1.乾纲独断稳政局
“盖天下之患莫大于耳目锢蔽,民情物理不能上闻…是以各省督抚大臣,于本章之外,有具折之例。又以督抚一人之耳目有限,各省之事岂无督抚所不及知,或督抚所不肯言者,于是又有准提、镇、藩、臬具折奏事之旨,即道员武弃等亦间有之。”
——《起居注册》,雍正八年七月七日
承
制
①奏折制度
发端
问题思考:奏折制度如何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定型
折奏官员范围的扩大
奏事范围的扩大
迅速、机密
直接、广泛
实质: 官员与皇帝的单线联系(信息控制权)
完备
1.乾纲独断稳政局
②军机处
“办理军机处” 雍正时设
皇帝
军机处
中枢秘书机构
内阁
处理一般文书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
人员简练、办事迅速机密
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处于皇帝的严密监督下。
养心殿
军机处
50
米
2.疆域奠定臻鼎盛
清朝初期,康熙帝对台湾的策略主要为招抚。随着三藩之乱的平定,清政府改变策略,以战逼和。康熙帝命施琅统兵进攻澎湖,一举攻占了澎湖列岛,歼灭了郑氏集团的军事力量。清政府乘机展开政治攻势,最终实现了台湾的和平统一。
——据白寿弊《中古时代清时期》整理
“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台湾乃中国之领土”
康熙皇舆图
问题思考:康熙帝与郑成功在对台斗争策略、对象、性质上有何不同?有何借鉴?
2.疆域奠定臻鼎盛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
中国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
清朝第一次使用“中国”这一国号而不是“大清”这一朝号。
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法 理 依 据
2.疆域奠定臻鼎盛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
噶尔丹
策妄阿拉布坦
噶尔丹策零
康熙
雍正
乾隆
1690
—
1757
新
疆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驻藏大臣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法
理
依
据
2.疆域奠定臻鼎盛
台湾府
《尼布楚条约》
伊犁将军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盟旗制度
理藩院
问题思考:清朝治理边疆有何特点?
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及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清世宗雍正传》
华夷之辩
华夷一家
重教尊俗,因地制宜,多元管理;
以法律形式明确管辖权。
探究:清朝国家疆域的重要意义
明朝对东北辽东边墙以外, 对青藏高原的统治是很薄弱的, 只是一种羁糜关系而已,真正的统治是谈不上的。没有清朝起来, 这个分裂局面不知又要延续到什么时候。明朝对新疆的关系更谈不上, 根本管不上, 连新疆发生什么变化都不晓得。 要是没有清朝从努尔哈赤、皇太极, 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这六代200多年的经营, 就不会出现18 世纪的大统一局面。所以我们说中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羁縻政策
直接统治
将蒙古、新疆、西藏、台湾等地区纳入版图,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稳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明朝形势图
清朝疆域图
竖版中国地图
元代以来,中国的疆域,从来没有如此巨大;国家的统一,从来没有如此巩固。
盛世之饥与盛世之机
贰
十八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到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戴逸《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
盛世!盛世?
1.盛世之饥
①思想之饥
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
——《清高宗实录》乾隆四十六年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而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
——齐周华《名山藏副本》 附录《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
乾隆:文字狱更为频繁
文化专制
万马齐喑
(法)孟德斯鸠
分
权
与
制
衡
(美)华盛顿
三权分立
中
西
把民众关进专制统治的笼子
把统治者
关进法律
的笼子
雍正:“吕留良案”
特殊“名臣观”:名臣出现—君权低落
皇帝独断专行,臣下盲目顺从
1.盛世之饥
陕西、四川、湖北的交界处,有一片著名的原始森林,称南巴老林。此地山高林密,本非宜人类所居。但是,乾隆中叶起,大批流民涌入这片森林,伐树造屋,开荒种地。这些流民来源极广,不仅有四川、陕西、湖北三省,还有广东、湖南、安徽、江西等地方迁过来的百姓,对这些移民的估计,保守的是十余万,有人说有百余万。 ——《三省边防备览》
“在中国普通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皮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他们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
②物质之饥
问题思考:这些现象出现在清朝鼎盛时期,反映了什么根本问题?
人口问题
传统农业社会的潜力已经挖掘到极致
清王朝开始走向衰弱
增加单产
开垦荒地
赋税改革
流民起义
2.盛世之机
问题思考:世界的发展为破解传统农业文明的困局提供了怎样的机会?
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发展对外贸易;采用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新兴工业文明)
“在此之前…地球的底层蕴含着庞大的资源和能量,人们一直在探求而少收获。18世纪,一下子得到了打开宝库的钥匙,新的生产力像蛰伏地下的泉水,突然地喷涌迸射出来。工农业产值几百倍、成千倍的增加,物质财富滚滚而来,源源不绝。”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工业革命使英国迅速强大起来…英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大量的中国茶叶。而英国人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于把自己生产的纺织品、钢铁产品及其他工业制成品卖到中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错失机会:盛衰之鉴
叁
失去的机会
马
嘎
尔
尼
乾
隆
皇
帝
名义:参加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庆典
迫切目标:促使中国改革外贸体制,允许自由贸易;
更大的胃口:开辟港口;租地居留;
全体欧洲人所关心的任务:准确估计中国的实力。
十三行
“把我们最新的发明,如蒸汽机、绵纺机、梳理机、织布机介绍给中国人,准会让这个好奇而灵巧的民族高兴的。” ——裴雷菲特
《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
天朝上国意识;传统自然经济观念;闭关锁国的封闭心态——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盛衰之鉴
虽然登峰造极,但…不幸的是,这个盛世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时候,因此其成就如同烛火遇到了太阳,一下子黯淡无光。
面对几千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如果专制统治不那么密不透风,西方涌来的文明新潮就有可能自然地浸润这片古老的土地。可惜,中国恰逢了一个执政能力空前提高的“盛世”…
盛——衰;开放——闭锁;顺应时代——固守传统;全球视野——妄自尊大
盛世王权与盛世王土
错失机会:盛衰之鉴
乾纲独断稳政局
盛世之饥与盛世之机
疆域奠定臻鼎盛
勤政
奏折制度
军机处
东南、东北
西南、西北
盛世之饥
盛世之机:先进工业文明
闭关自守,失去机会,盛世不再
盛与衰、开放与闭锁;全球视野…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本课小结
- -- --- ---- --
感谢观看,敬请指正!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