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唯物史观
材料一:宋朝开始了一系列基础性变动,“而且可能达到了质变的程度”。这些变动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了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商业部门林立,贸易持续增长,城市文化兴盛,本票、信用证和纸币普及。宋朝也出现了西方工业革命早期的技术成果,能容纳上千人的作坊,以及许多协助生产的机械装置和原始机器。11世纪初宋朝的财政收入是盛唐的近三倍,南宋海外贸易税收占国家收入的五分之一,贸易总量不仅远超当时欧洲的水平,而且一直保持到19世纪。 ——《美国史学家眼中的宋朝、中国和东亚》
1.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如何?
2.这种状况将会给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壹
儒家思想的远去与回归
魏晋南北朝
焚书坑儒
儒学独尊
佛道盛行
三教并行
隋唐五代
两汉
秦朝
战国
春秋
孔子
创立
孟子
荀子
发展
时空观念
材料一: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道教中修炼养生、佛教中因果轮回等观念流传开来,人们烧炼丹药,追求长生,或者写经造佛,修建寺观,以求冥福。 ——曹大为 赵世瑜《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从西汉到隋唐的一千余年间,由于受到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的影响,儒家学者偏重于名物制度、章句训诂,讲究的是师承家法,对经义本身却无多少争论。反映在察举和科举的各种通经考试上,只问墨义、注疏,不允许对义理内涵作自由发挥。这条治经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走愈狭,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儒学的发展。 ——朱绍侯 张海鹏 齐涛《中国古代史》
历史解释
探究一:儒学何以远去?
探究二:儒学何以回归?
材料三:道教是东汉末年产生的宗教,它告诉人们只要出家修道,避世深山,就能羽化成仙。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它要求人们远离凡尘,禁欲苦行,认为这样就能摆脱轮回,最终成佛。佛道的这些理论成为民众的精神寄托,很多人躲避现实,不养父母,背妻弃子。 —— 《宋明理学研究》
材料四: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材料五:商人唯利是图,社会上出现道德下滑的现象。商品经济的目的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奢侈享受的欲望不断膨胀。 ——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
材料六:赵匡胤结束了过去开创了未来。这个依靠政变夺取政权的军阀为了江山永固,崇尚文治抑制武功,立下祖宗家法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没有政治资本和军事力量,就只能依靠思想;而能够平治天下的,则只有儒学。
——易中天《风流南宋
历史解释
现世的苦难
换来世幸福
魏晋以来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存艰难。
困苦的民众需要精神的寄托 ,心灵慰藉。
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 。
商品经济冲击,伦理道德涣散,社会秩序混乱
儒家思想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复兴儒学
规范社会
学术为
现实服务
儒道佛本身均存在缺陷
崇文抑武政策,文人地位的提高
材料七 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上《伊川杂录》
材料八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
理学的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学的人生观:
三纲五常
世界观
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北宋:程颐程颢(创立)
探究三:理学何以受推崇?
史料实证
材料九 物皆有理。穷理格物。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十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朱文公文集》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南宋:朱熹(集大成)
探究三:理学何以受推崇?
方法论
史料实证
材料十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十二 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反向一m击,理欲之辩由道德修养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探究三:理学何以受推崇?
积极: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消极: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依据材料及言论,谈谈您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历史解释
贰
文学艺术映射出时代侧影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项目 时期 特点 背景 代表 代表
词 婉约派 唐朝后期出现宋朝鼎盛 配乐歌唱 句式灵活 柳永 李清照 柳永
李清照
豪放派 两宋之交 苏轼 辛弃疾 苏轼
辛弃疾
曲 散曲 元 灵活通俗配乐诗歌 张养浩
杂剧 散曲连缀歌唱,表达完整故事情节 关汉卿 王实甫 关汉卿
王实甫
宋元话本
宋元绘画 追求个性,不拘法度;文人山水画为主;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南宋马远《山径春行图》
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兴起;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出现
天下分裂,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众苦难
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地位低下,进去无望
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兴起;城市生活丰富多彩;(标志古代戏曲的成熟)
理学兴起注重内心反省;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
北宋统一社会繁荣——阳刚豪放;气势恢宏
南宋偏安国家分裂——不求对称;笔墨恬淡
1.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2.文学艺术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文学艺术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探究四:结合教材填写表格,依据表格归纳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
历史解释
史学家认为,“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一个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的重要原因是( )
A.科举考试的需要 B.各地文化的交流
C. 政府政策的推动 D.商品经济的发展
叁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三大发明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印刷术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改变人类作战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加速欧洲封建社会衰落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两大家
◎北宋沈括与《梦溪笔谈》书影
成就:
地位: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元朝郭守敬与其发明的简仪
成就:
地位:
发明简仪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指导农业生产。
郭守敬天文实测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大为领先,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近代以前的14个世纪里,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技术方面远远胜过欧洲。 ——摘编自邵军鹕《从“李约瑟难题”到文化自信》
围绕材料,谈谈中国传统科技世界领先的原因。
经济因素:我国古代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政治因素:大多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重视和组织。
文化政策:统治者重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奠定了人才基础。
交往政策:历代王朝大多实行开明开放文化政策,民族融合与交流,中外交流,兼收并蓄。
人的因素:科学家的努力、刻苦钻研、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探究五:科技何以领先世界?
历史解释
肆
少数民族文字折射出的民族交融
契丹文
西夏文
女真文
蒙古文
材料一:宋人洪迈《夷坚志》里有一段记载,契丹学童读汉文时,“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二三字者”。比如,“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就要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生”。这是因为契丹系出东胡,其语言与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接近,与汉语的亲属关系极远,语音、语法、词汇均大相径庭,强用汉字,不免有削足适履之感。 ——郭晔旻《那些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汉字 “亲戚” 》
材料二:这些领袖人物都曾致力于本民族文字的创制工作,它加快了各族文化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得到了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八思巴作为忽必烈的代理人把元中央的各项制度推行于西藏。从此蒙藏汉文化得到交流,八思巴为忽必烈创造八思巴新蒙文充分体现了蒙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赵向东 吴付来《中华文化五千年:辽宋夏金元卷 前言》
阅读材料一,思考少数民族政权为什么要创制文字?
探究六:文字何以推动民族交融?
史料实证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历史
促进文明的交流与借鉴
促进少数
民族汉化
中原文
明外扩
记载传承
中华文明
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汉文化的影响
现实使用需要
少数民族文字
文字创制由少数民族政权推动
深受中原文化以及汉字的影响
有利于文明的交流借鉴与传承
中华文明多元发展
探究六:文字何以推动民族交融?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
历史回响:文化自信
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