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乾隆时期访华的英国使团代表之一
约翰·巴罗 在《我看乾隆盛世》中提到:
科学家、艺术家和博物学家如果走遍这个辽阔的国家,除了好奇心得到满足之外,很可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思 考 :为何英国使团会 乘兴而来 、 败兴而归 ?
透
过
马
戛
尔
尼
使
团
看
清
朝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马戛尔尼
亚历山大
斯当东
英国的 马 戛 尔 尼 使 团 在清乾隆五十八年访华,使团成员通过回忆录、绘画等形式,记录下清朝前期的社会情况与他们的所思所想。
1 乔治·马戛尔尼:
使团正使,著有回忆录《乾隆英使觐见记》。
2 乔治·斯当东:
副使,著有回忆录《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3 约翰·巴罗:
主计员,著有回忆录《我看乾隆盛世》。
4 威廉·亚历山大:
随行画师,著有画集《中国衣冠举止图解》。
1. 乘兴而来
少数有幸被接纳为英国使团成员的人,因为要出使这个宫廷,就属于掌握这个非凡国家之统治大权的君主,一定应该沾沾自喜和感恩戴德了……总体而言,英国使团是怀着将要访问民族的好感起程的。
——约翰· 巴罗《我看乾隆盛世》
探究一:为何英国使团是乘兴而来的?
——享誉全球的鼎盛
乘兴而来——享誉全球的鼎盛
人口
数量
明初6600余万,清道光增至4.1亿,全世界占三分之一。
疆域
面积
比明朝扩大一倍以上,达到1316万平方公里。
城市
状况
当时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全世界有10个,中国占6个。
白银
状况
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一半流入中国。
清前中期鼎盛状况概览
乘兴而来——享誉全球的鼎盛
奏折制度
雍正帝批阅过的奏折
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迅速、保密性强。
皇帝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含义
特点
影响
思考奏折制度的影响
乘兴而来——享誉全球的鼎盛
军机处
三省六部制
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主要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中外历史纲要上》
门下省
工 部
刑 部
兵 部
皇帝
礼 部
户 部
吏 部
中书省
尚书省
政事堂
工 部
内
阁
兵 部
礼 部
户 部
吏 部
军机处
日常事宜
刑 部
皇帝
军国大事
军机处设立
对比中枢机构的变化
处理军国要务
(1)军机处有何职责?
材料二: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②
材料一: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宜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①
注①:赵翼,乾隆年间曾任军机章京,办理军机处日常工作。《檐眼杂记》是笔记随礼,内容大部分是作者亲历亲见,也有一些失实传闻。
注②:《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正史。
(2)指出两则史料的差异,分析其史料价值
军机处相关史料分析
材料一作者为亲历者,具真实性,但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材料二为政府编修正史,是为后世主流认识,可信度较高。
材料一:军机大臣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
材料二:军机处具较大的参考决策权力。
乘兴而来——享誉全球的鼎盛
田亩制度
明
一条鞭法
清
摊丁入亩
明嘉靖年间首府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规定农民不再为官府服役,改交役银。据每户人丁、土地两项标准算出役银的具体数目,与该户的田赋合并,折银征收。
清康熙年间实行摊丁入亩,宣布以后每年的丁银都以康熙五十年 (1711年)的全国人丁总数为标准征收,此外多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年间将这笔数额固定的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当中,每田赋银一两附带征收丁赋银若干(数额因地而异),称为“摊丁入亩”。由此人头税得以真正废除。
明清田亩制度有何不同?
地域 成就 内容
东南 统一台湾 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家族战败投降。清朝台湾设府,属福建省。
东北 抗击沙俄 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战,1689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部边界。
西北 稳定新疆 平定准噶尔叛乱、大小和卓叛乱。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进行统治。新疆设伊犁将军。
西南 管辖西藏 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改土归流 土官改为流官,强化对西南各民族的管理。
南方地区 平定三藩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吴三桂守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守福建),巩固统一。
乘兴而来——享誉全球的鼎盛
奠
定
疆
域
根据教材完成表格
版
图
奠
定
有
何
意
义
?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内地18省
设巡抚、总督
边疆设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
乘兴而来——享誉全球的鼎盛
康
乾
盛
世
乘兴而来——享誉全球的鼎盛
……从中国这个历史最久、人口最多的国家获取更多和更有价值的东西。
——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探究一:为何英国使团是乘兴而来的?
2. 败兴而归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任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假如来了一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完了……虽然船不会立刻沉没,他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岸上撞得粉碎……它将永远不能修复。
——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探究二:为何英国使团败兴而归?
——无法掩饰的危机
清朝军机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败兴而归——无法掩饰的危机
约翰巴罗
政治危机
中国政府在世界历史上空前成功地治理百姓,采取措施克服种种灾难,保持国家稳定。
政府虽是独裁统治,至少施政井井有序。威猛而无害,镇压虽可怕,但打击面不大。
现今在位的皇室是在中国掌权的第二十三个新王朝。目前是一小撮鞑靼人对3亿多中国人的彻底独裁统治。
马戛尔尼
皇帝被捧为众黎庶共同之父,因此也赋于统治百姓的权利,犹如一家之主。
《我看乾隆盛世》
《乾隆英使觐见记》
办事效率高
皇权发展到顶峰
维护统治
政治僵化
如何评价军机处的设立?
白莲教起义
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四川、湖北、陕西3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10年之久。嘉庆后期,支派天理教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
败兴而归——无法掩饰的危机
约翰巴罗
社会危机
尽管宫廷内气氛平静,一片祥和,但不能掩盖全国远非安宁融合的形势。
我们喝过的茶叶,(百姓)贪婪索取,烧开后使用。他们的主食包括一点米饭,一些菠菜和炒过的葱,一天只吃两顿。
(官员)对湖里的鳝鱼和准备供应的好吃东西感兴趣,对植物却兴趣索然,无意为花草停留下来。
马戛尔尼
遥远省份频繁的起义是百姓真实感情和愤怒的明确警示。
《我看乾隆盛世》
《乾隆英使觐见记》
败兴而归——无法掩饰的危机
人口激增
在中国,平均每一平方哩所有的人数比欧洲最集中的国家平均一平方哩所有的人数多三百人以上,也就是三分之一的比例。
斯当东
年度 人口数 每口平均田数
顺治十二年 1655 14,033,900 27.63
康熙五十年 1711 24,621,324 28.15
雍正十二年 1734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 1753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 1766 208,095,796 3.56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绘制
人口激增会带来什么问题?
败兴而归——无法掩饰的危机
经济问题
将近40年过去,我们知道的中国对外开埠贸易地点仅限于广州。欧洲人常光临该港,主要在当地进行买卖。
马戛尔尼
《乾隆英使觐见记》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之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五七
一口通商
重农抑商
如何看待清朝的经济政策?
败兴而归——无法掩饰的危机
军事落后
——陈璐《乾隆晚期的视觉图像》
亚历山大
《中国衣冠
举止图解》
画家在对其进行细致描绘后,揭露画中兵勇的胸铠与护肩只是用棉絮填充而成,看似威武的头盔也只是用硬纸板制成。其军事状况虚弱的一面在英使团成员面前已暴露无遗。而士兵的枪看上去很像葡萄牙人的老式火绳枪,因此中国的火绳枪被认为是由葡萄牙人传入的。
《拿火绳枪的兵勇》
如何评价清朝的军事状况?
败兴而归——无法掩饰的危机
思想控制
在中国的政治、伦理和历史的文献中找不到任何自由色彩的理论,他们认为这种理论最后一定导致犯上作乱。……统治者永远受到出版物上所宣传的道德准则的支持。他可以利用印刷按照自己的意图指导人民的思想。
斯当东
《我看乾隆盛世》
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从压制汉人的民族意识发展到对诗文字句望文生义,吹毛求疵,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字狱盛行
败兴而归——无法掩饰的危机
外交问题
英国所提要求 中国拒绝理由
派使者驻京 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加强贸易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在中国传教 天朝自开辟以来,圣帝明王垂教创法,四方亿兆率由有素,不敢惑于异说。夷人妄行传教,尤属不可。
——丁水娟《一曲难以忘却的悲歌》
此表根据乾隆帝给英王的复信整理而成
英国派出以马戛尔尼为特使的代表团访华,提出贸易通商等要求。但清政府断然拒绝了英国的要求,错失与西方接触的良机。
败兴而归——无法掩饰的危机
外交问题
中国政府还按照各国使节迁就中国的妄自尊大的种种要求的不同程度,来确定这些国家的重要性。今天的世界贸易日益发达,国际交通日益频繁,任何一个小国的重要性都不应当忽视。一个国家的富强程度不只依靠本国的发展,而且也有赖于它的外交事业。
《我看乾隆盛世》
如何评价清朝
的外交态度?
斯当东
鼎 盛
危 机
3. 盛衰反思
—— 鼎盛 与 危机 并存的时代
被扣押
的贫民
穿便服的官员
亚历山大所画的清朝人,收录在《中国衣冠举止图解》
探究三:使团来华前后的对比给我们什么启示?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文字狱盛行
启蒙运动
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在英国一种新的文明——挑战全球的工业文明正在萌发;一场伟大的革命——最终改造了整个旧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一个新的运动——冲决中世纪封建神学桎梏束缚的思想启蒙运动正在蓬勃发展。由此以降仅100多年历史,就彻底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的格局中的地位,中国由一个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国急剧地坠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学习时报》编辑部《落日的辉煌——十七、十八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中国 VS 英国
君主立宪制建立
海外贸易繁盛
工业革命
闭关锁国
军备力量落后
军备力量进步
盛衰反思——鼎盛与危机并存
乘兴而来
败兴而归
盛衰反思——鼎盛与危机并存
大运河旁用餐的纤夫
中国妇人和她的儿子
画像收录在亚历山大《中国衣冠举止图解》
一个人口几乎占全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事,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精选集》
思考分析清朝最
终被打垮的原因
盛衰反思——鼎盛与危机并存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探究三:使团来华前后的对比给我们什么启示?
居安思危
忧患意识
主动迎接挑战
以民为本
改革开放创新
本课小结
2、败兴而归
——无法掩饰的危机
3、盛衰反思
——鼎盛与危机并存
奏折
军机处
摊丁入亩
探究1:为何英国使团乘兴而来
探究3:使团来华的前后对比
给我们什么启示
1、乘兴而来
——享誉全球的鼎盛
探究2:为何英国使团败兴而归
奠定疆域
康乾盛世
政治
经济
社会
军事
思想
外交
居安思危
忧患意识
改革创新
民本思想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