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主动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和学习方法架构。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四个子目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本设计在不割裂教材上子目之间前后递进的逻辑关系前提下,将每个子目主要表现出来的历史事实或历史解释层面上的问题提炼出来,由此切入组成课程的四大部分,即武功与文治、繁荣与贫弱、变与不变、北伐与偏安,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并且进一步思考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之间的关系。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一方面,课件四个主要部分并没有割裂课本子目前后递进的逻辑关系,先涉及“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相关知识,由强化集权的弊端进入第二部分“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有关内容。由于解决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的需要,引发变法运动,也就是第三部分“王安石变法”相关知识。变法引起激烈党争,加速北宋衰亡,北宋灭亡后出现南宋,因此又有第四部分“南宋的偏安”相关内容;与教材逻辑高度符合,能够较好地辅助教学。另一方面,课件四个主要部分又都有自身的特别之处,第一环节武功与文治,体现了宋在建国以来制度建设上的特殊之处,利用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第二环节繁荣与贫弱,既涉及宋朝政治风气、军事表现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的相关史实,也涉及人们历史解释的差异;第三环节变与不变是北宋中晚期历史中一直比较引人关注的问题,利用变法派与保守派之争串联相关史实和问题;第四环节北伐与偏安则是南宋历史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以文人之思和政治现实贯穿南宋的历史发展脉络;最后,总结升华,提出宋代历史上的种种“问题”,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作用的结果,也是历史观察者多元解释的结果;并引导学生学会用多元化视角,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历史。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经过之前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还并不透彻。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认知发展的高峰期,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地图和图表、文字史料,理解北宋的政治形势,对宋代国家政策形成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有所了解。(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阅读两宋时期的相关史料,理解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了解人们对于宋朝各种问题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锻炼辩证思维和历史考据的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借助各种图文资料,梳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影响,并尝试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对范仲淹、王安石和岳飞等仁人志士事迹的了解,体悟他们忧国忧民、不惧困难、舍身报国的精神,涵养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宋代的社会问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对于宋代历史现象多元化评价的理解,思考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多媒体、文字材料、历史图片、历史地图(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武功与文治:前车之鉴、防弊之策、祖宗之法繁荣与贫弱:边患频仍、弊端再现、再度认识变与不变: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北伐与偏安:武穆御金、偏安一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史学家对于宋朝的两极化评价。 阅读史料,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一、武功与文治 【提出问题】材料展示秦、隋、宋政权初立统治者对于军事的不同做法或态度,体现宋的不同之处,提出宋崇文抑武的问题。【前车之鉴】通过图表、文字、图片展示王朝建立的背景。【防弊之策】通过史料说明北宋统治者在历史经验中认识到了国家治理的重要问题,并通过史料、结构图梳理北宋统治者采取的抑武崇文、削弱地方、分散相权等应对措施。【祖宗之法】通过材料展示何为祖宗之法,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进行理解,以祖宗之法的效果引出“积贫积弱”现象。 解读材料,谈谈对当时政治形式的认识。分析提炼材料。谈谈对祖宗之法及其效果的理解。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繁荣与贫弱 【提出问题】材料展示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的空前高度,以及关于宋朝积贫积弱的论点,提出问题。【边患频仍】结合地图简述宋初统一战争、复土失利、议和求安的过程,展现宋的外部压力。【弊端再现】通过结构图和图文史料理解宋朝所谓“积弱不振”和“积贫难疗”局面的形成,为下一环节做铺垫。【再度认识】通过西方学界和国内最新研究成果,展示对宋是繁荣还是贫弱的问题的不同认识,引导学生树立从多视角思考历史的意识。 了解宋朝的内外形势。结合材料理解宋朝的“积弱不振”和“积贫难疗”。谈谈自己对人们关于宋朝是繁荣还是贫弱截然不同的看法的理解。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变与不变 【提出问题】材料展示宋朝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进而通过史料介绍变法派与保守派的不同意见。【庆历新政】通过图文介绍庆历新政的相关事实,通过士大夫对新政夭折的反应引出下一部分。【熙宁变法】材料介绍变法的目的和开端,表格总结变法的措施及作用,史料展示时人对部分措施的异见,提出如何认识变法失败的问题。简介变法惨淡收场后北宋混乱的政治局面。 知道有关变法的不同意见。知道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阅读材料,积极思考,表达对熙宁变法失败的认识。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四、北伐与偏安 【提出问题】通过地图简介靖康之变,以诗歌展示南宋“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文人之思与“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武穆御金】利用图文材料简述岳飞北伐“直捣黄龙”之势,通过史料研读思考岳飞之死和北伐受阻的原因。【偏安一隅】表格展示宋金间三次主要和议,通过材料概括南宋基本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最终结局。 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南宋未能北伐的深层次原因,形成对于南宋一朝的整体认知。 锻炼辩证的历史思维,培养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总结升华,认识到宋代历史上的种种“问题”,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作用的结果,也是历史观察者多元解释的结果。 学会用多元化视角,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历史。 与导入相呼应,升华总结课堂。
教学反思
本课的课件设计篇幅很大,史料的运用也非常多,实为一种理想的教学状态,甚至有过度依赖课件、滥用史料之嫌。因此需要在此说明,本课的课件设计篇幅较大,是为了展现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体系结构的完整性与逻辑性,在实际使用中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取舍,通过讲述和对话的形式实现问题的过渡衔接和知识的补充。关于材料的选取,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够助益教学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因而不一定要全盘呈现,或者坚持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要结合学情和教学需求确定。本课件设计更加注重思路上的启发和探讨,在现实中,课堂不应为课件或其他任何教学形式所框定,好的课堂应该是实用的、灵活的、生成的和以学生为主体的。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