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通过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的动荡经验教训,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结果。知道前者与后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核心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北宋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
难点:北宋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具体表现:
1、政治:由国家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民族危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城市商业繁荣,海上贸易发达。
3、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4、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理学产生,推动儒学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继续领先世界并推动世界进步。
【名词解释】
▲三司: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三司使包括盐铁、户部、度支,总管国家财政。宋初沿旧制,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
▲三衙:宋代管辖禁兵和厢兵的中央机构。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总称三衙。
▲四监司:
1、经略安抚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军事职能,兼有管边民
2、转运使,俗称“漕司”。 掌握 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3、提点刑狱司,主要是分割转运使的司法职能
4、提举常平 ,简称“仓臣”,北宋熙宁初年设置,负责管理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
【知识链接】
1. 庆历新政:
1043年,宋仁宗为了缓解王朝出现的多种矛盾,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职位相当于副宰相),富弼为枢密副使推行改革。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对官吏升降制度作出严格的考核和规定),抑侥幸(限制侥幸做官和升官的途径),精贡举(严密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择官长(严格考核州、县两级地方官员的业绩),均公田(平均分配地方官员的公田),厚农桑(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修武备(整治军备),减徭役(减轻百姓的徭役),覃恩信(落实朝廷各项恩惠政策),重命令(认真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这些改革措施的大部分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
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措施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募役法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农田水利法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方田均税法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市易法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所增加
强兵 省兵 减少军队数量,军费开支,提高战斗力
保甲法 既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减少军费开支。
将兵法 加强了军事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取士 改革科举制 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整顿太学 使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问题引领】
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1.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北宋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有哪些?如何评价?
一、措施
(一)强干弱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财政,保证各州税赋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3.军事——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二)分化事权:分散机构权力
1.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掌调兵权和统兵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调兵权。
2.地方:在路一级设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四监司,从不同方面监控地方各州;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三)崇文抑武
1.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长官。
2.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二、评价
1.积极作用: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
2.消极作用: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社会风气。
造成三冗二积的局面:冗兵、冗官、冗费,积贫积弱,是北宋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
3、北宋边防危机的原因?财政危机的原因有哪些?
边防危机的主要原因:强干弱枝、重文轻武。
财政危机根本原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结果。
主要原因:冗兵:募兵过滥致使军队数量增加。冗官:机构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冗费:军费猛增,官费开支庞大,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的岁币、岁赐。
4、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一、评价:
1.积极: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2.消极:强国的效果并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的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落。
二、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财政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2.直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3.其它原因:(1)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3)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知识框架】
INCLUDEPICTURE "E:\\司瑞晴\\2019\\同步\\历史\\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word\\LS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司瑞晴\\2019\\同步\\历史\\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word\\LS5.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张红\\看PPT\\2019\\同步\\历史\\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司瑞晴\\全书完整的Word版文档\\LS5.TIF" \* MERGEFORMATINET
【直通高考】
1.(2020课标II)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生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2.(2020高考山东)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3.(2017.北京文综)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
4.(2019,全国卷III)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5.(2017课标III)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直通高考答案:CCDAB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