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立意
明清时期随着棉花的推广种植,在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引发了中国“棉花革命”,然而在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失败了,并没有引发社会变革。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三课,主要囊括了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变化,同时暗含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为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的教学奠定基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明清的经济与文化,但是对此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对于思想领域的变化缺乏认识,对经济文化繁荣背后的危机缺乏理解。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认识明清时期经济的新变化与思想文化新变化之间的联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2.史料实证:通过图片、文字史料相结合认识明清时期经济上出现的新变化,初步培养图文互证的历史意识。3.家国情怀:通过中西对比,认识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落后,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往往与危机并存,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教学难点明清社会所面临的危机,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图片、文字史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教学法、对比法
板书设计
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识明清棉花革命的社会表现1.明清经济之变2.明清思想之变探“明清棉花革命”失败的原因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呈现棉花图片,讲述棉花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入最近时事热点新疆棉事件,提出问题棉花是中国本地作物吗?结合世界地图讲述棉花传入中国路径图,介绍学者“棉花革命”的观点从而引入本课。 说出棉花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用学生熟知的棉花以及新疆棉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新疆棉转入介绍棉花的传入路径以及发展,让学生认识到棉花在明清时期的重要性,提出“棉花革命”,紧扣本课教学立意,从而导入本课。
第一章识明清“棉花革命”的社会之变 一、明清经济之变1.农业上的新变化(1)通过呈现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以及文字史料,通过阅读材料认识到明清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2)通过分析两则材料,引导学生总结明清时期农业上出现的新变化: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农业的多种经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3)引用张帆学者《中国古代史》中的一段材料,提出问题“棉花的发展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体现在哪些方面?”从而过渡到手工业上的新变化。2.手工业的新变化(1)引导学生分析明清时期纺织业图片,猜测图中机户与织工之间的关系。(2)结合文字史料分析机户与织工之间的关系。雇佣关系(3)引用陈蕴鸾、曹幸穗《明代苏松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考论》中的一段材料,进一步加强对这一时期手工业的认识,同时过渡到商业上的变化。3.商业上的新变化(1)展示《盛世滋生图》中的布行,直观感受到明清时期棉布市场的兴盛,以及分析文字史料,从整体上认识到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2)通过分析文字史料,总结明清时期商业上出现的恶新变化。二、明清思想之变1.阳明学说通过带领学生阅读、分析《王阳明四句教》,领悟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2.李贽通过解读分析李贽的名言,分析其思想特征。3.明末清初三大儒呈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要思想内容,总结共同特点 1.分析图片、文字史料,结合课本内容总结明清时期经济之变。2.解读王阳明、李贽与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总结他们的思想特征。分析、总结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图文互证的意识,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突破本课重点内容。总结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认识到他们的思想是我国早期启蒙思想。
第二章探明清“棉花革命”失败的原因 1.引出杜君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中的一段话,说明中国“棉花革命”的失败,提出问题:是什么制约了中国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2.中英棉花革命对比通过中国和英国的棉纺织业工具的革新对比,以及图片对比,呈现中英“棉花革命”的巨大差距。3.小组探究明清“棉花革命“失败的原因。结合史料,小组探究中国“棉花革命”失败的原因 思考问题进行中西对比,从而认识到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危机 。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历史对比的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突破本课难点。
课堂小结 阅读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本课学习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启发。 阅读材料,思考 情感升华,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1.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立意开展教学。2.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3.围绕教学立意处理教材内容,大胆取舍,做到详略得当。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