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授课 教师
班级 高一(X)班
1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课标分析:1.概述义和团运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与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3.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分别是“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主要讲述三大历史事件: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与部编版初中教材相比,正文部分有三处增补:一是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二是《辛丑条约》增加了“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这一条款;三是增加《辛丑条约》具体条款对中国社会危害的表述(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国中之国”)。“历史纵横”部分新增两处内容:一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的介绍;二是克林德碑的由来及演变。
教材地位:本课是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收篇之课,最终的时间落脚点为1901年。此前之中国,独立主权逐渐丧失;此后之中国,国人猛然觉醒奋起,革命成为社会主流。中国社会向近代之转型,1901年可为关键节点。故此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和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下启第19课《辛亥革命》,知识链条与历史脉络间环环相扣。
教材处理:对本课内容进行一定整合。首先,讲述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其次,讲述二者并未能挽救民族的危亡,中国还是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最后,反问学生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为何失败,应该如何评价。
3 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1.学习基础:本课内容学生在八年级第一学期已有所学习,且对戊戌变法和《辛丑条约》等内容较为熟悉,具备相关知识的前概念。2.存在问题:因时间推移,学生对初中所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遗忘。
能力方面:思维水平有所提高,思维深度有所扩展,具备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能。
情意方面:学生渴望表达,但多有顾虑,需要教师积极鼓励,创建民主氛围。
4 教学目标(ABCD法) 目标1:借助时间轴,学生能从起因、经过和结果3个维度,说出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等史实。目标2:借助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学生至少能从1-2个角度,分析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及失败原因。目标3: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至少能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客观地评价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目标4: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至少能从2-3个角度,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5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及失败原因
6 教法学法 教师教法:讲授法、图示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生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7 教学立意/逻辑结构 本课的教学立意:迎与拒——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本课的教学逻辑:为何迎→为何拒→反思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目标 学生活动(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方法和媒体 学业评估 资源支持 时间规划
课前预习 目标1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 设计本课导学案,发放给学生。 学法:自主学习 借助课本,学生至少能完成导学案中90%的题目。 1.导学案2.XMind 课前完成
教学导入 /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课件展示】展示“迎拒”一词导入:同学们最近有没有看与历史相关的书籍?老师想给大家安利一本很不错的书——《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作者在这本书中研究了国人在西学、西政、西教之间的迎拒与取舍,视角和观点还是很新颖的。在看的过程中,老师不禁想到在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有两个群体因对西方文化态度的截然不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也呈现出一“迎”一“拒”两种不同态势,二者能否解救中国于危难之间?如果不能,又是为何?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第十八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习。 教法:讲授法图示法媒体:希沃白板 / 《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 2分钟
教学展开 / 分析材料,并思考问题。 设问:戊戌维新运动为何“迎”?【课件展示】分别展示时间轴、一组漫画及两则史料材料1-1:18C60s-70s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时间轴(见附件)材料1-2: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漫画(见附件)材料1-3:康有为上书情况统计表(见附件)材料1-4:甲午、乙未兵败地割,求和赔款,皇上日夜忧愤,益明中国致败之故,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每维新宗旨商询于枢臣。——(清)苏继祖等著.清廷戊戌朝变记:外三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30页。 教法:讲授法图示法探究法学法:探究学习媒体:希沃白板 借助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学生至少能从2-3个角度,分析戊戌维新运动“迎”之因。 读秀知识库 4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形式多样的材料,引导学生从“环顾世界”、“回看中国”、“下及士人”、“上至国君”等角度去分析戊戌维新运动为何选择以“迎”的姿态挽救民族的危亡。
设问:义和团运动为何“拒”?【课件展示】分别展示四则材料
/ 分析材料,并思考问题。 材料2-1:从1861年6月发生首次大规模驱逐洋教士的贵州教案开始,各地反洋教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茶。到了90年代初,反洋教斗争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并逐渐汇集在一起。——黎仁凯,李云豪主编;中国义和团研究会,景廷宾扫清灭洋起义研究会编.景廷宾起义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2004年,第67页。材料2-2: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战国)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左传 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409页。材料2-3:中日一役以后,中国政权为外人遏抑,地方官为外人攘夺,仇恨外人之心亦因此而愈深。——教案奏议汇編 卷4 教士辨言[M].上海:上海书局,1901年,石印本。材料2-4:所至之地,尽将村落民家坏拆。……具毁坟拆舍亦一文不与。此举动是不以人类待土民也,民切齿饮恨已久,无所告诉,已延至今日,是忍之而又忍者也。其土民田庐皆归乌有,无以饮食,无以栖止,父子夫妇兄弟流离道路,相转死亡于沟壑,不知几人矣。——时论译录:文明国人之野蛮行为(译日本报)[N].清议报,1900:4134-4140(65)。 教法:讲授法图示法探究法学法:探究学习媒体:希沃白板 借助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学生至少能从1个角度,分析义和团运动“拒”之因。 1.读秀知识库2.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 4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和“客观现实”两方面理解义和团运动“拒”之因。
目标4 学生课前预习思考,课上分享成果。 一“迎”一“拒”都没能挽救民族危亡。戊戌变法仅持续103天,即被守旧势力扼杀,康、梁逃亡海外免除一死,戊戌六君子血溅菜市口,除京师大学堂以外,其余变法举措均被废止。义和团运动更是引发八国联军侵华,地方督抚“东南互保”,中央统治者出逃,下令绞杀义和团,为自保请求议和。议和的最终结果是签订了有史以来最为屈辱的《辛丑条约》,至此,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设问:《辛丑条约》都有哪些内容?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哪条条约危害性最大? 教法:讲授法图示法学法:自主学习媒体:希沃白板 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至少能从2-3个角度,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导学案 7分钟
设计意图:《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在导学案中已有涉及,学生在课前已尝试归纳内容和分析影响,故课堂上学生分享预习成果及思考结果。关于《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教师则主要从“武力震慑”、“经济制裁”、“严刑惩凶”和“心理征服”四方面稍加引导;“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是高中教材新增内容,应对其作一定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永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是危害性最大的,它标志着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学生经过预习、独立思考以及教师点拨,对这一知识的印象会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彻。由此,突出本课重点。
目标2 分析材料,并思考问题。 设问:戊戌维新运动为何失败?【课件展示】展示两张图表及两则史料材料3-1:戊戌变法举措及作用表格(见导学案或附录)材料3:2: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教材P103自带的材料)——中华书局著.清实录 第57册 德宗实录 6 卷418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17-486页。材料3-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线图(见附件)材料3-4: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立,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补充慈禧与光绪的历史故事)——戊戌六君子遗集 第6集 康幼博茂才遗文 致易一书[M].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95-51页。 教法:讲授法图示法探究法学法:探究学习媒体:希沃白板 借助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学生能够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局限性;至少可以从1-2个角度,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 导学案、读秀知识库 7分钟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导学案中已对戊戌变法的举措及作用进行归纳总结,课上充分利用这一表格,结合变法内容及教材P103的史料(“明定国是”诏书),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局限性;教师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线图”及“康广仁遗文”,引导学生从“变法基础”、“变法步骤”和“变法倚靠”三方面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由此,突破本课难点。
目标3 分析材料,并思考问题。 设问:戊戌维新运动如何评价?【课件展示】展示一则材料材料4:……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第167页。 教法:讲授法图示法探究法学法:探究学习媒体:希沃白板 结合前面所学内容以及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至少能从局限性和进步性两个方面,客观地评价戊戌维新运动。 读秀知识库 2分钟
设计意图:在前面详细分析戊戌维新运动局限性及失败原因的基础上,结合陈旭麓先生的评价,帮助学生客观地评价这一运动。
小组讨论,问题探究。 义和团运动轰然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又骤然落于中外联合绞杀。义和团运动为何失败?又该如何评价? 教法:探究法讨论法学法:合作学习 学生至少能够从1-2个角度,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局限性; / 8分钟
目标2、3 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同学们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设问:义和团运动为何失败?如何评价? 探究学习媒体:希沃白板 学生至少可以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客观地评价义和团运动。
设计意图:关于为何失败及如何评价,在戊戌维新运动部分,已经进行细致的引导,故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一步突破本课难点。
教学小结 / 回顾本课内容,梳理知识脉络。 结合板书,对本课进行小结。并适当引申中华民族应往何处去的问题:是继续温和改良;还是选择暴力革命?进而为第19课的教学做铺垫。 教法:讲授法 借助板书,学生能理清本课的学习思路。 板书 2分钟
课堂练习 目标3、4 根据本课学习的内容,完成课堂练习。 1.(2020·山东威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4)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上文强调的是戊戌变法( )A.促进了民主意识的产生 B.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教法:讲授法媒体:希沃白板 学生课堂练习的正确率至少达到90%。 “中学历史园地”组卷系统 2分钟
C.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引领了民众的思想启蒙2.(2019·河北邯郸高二第二学期期末·6)“1901年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公使团、领事团,操纵中国中央和地方的内政外交,并和总税务配合起来,共同行动。”由此可知( )A.帝国主义联合侵华局面出现 B.《辛丑条约》对中国危害巨大C.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D.清朝封建统治已经无法延续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重难点,设置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巩固新知。
课后探究 / 学生查找相关史料,完成课后探究。 完成课本第106页的“学习拓展”:查找相关史料,思考“东南互保”的后果;回顾前两节课学习的内容,这一事件的源头可追溯至何时? 教法:讲授法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借助史料,学生至少能从1-2个角度,分析“东南互保”的后果;回顾所学内容,学生能知道源头始自湘、淮军崛起。 学生方面:1.教材2.各种网络资源 课上: 2分钟思路引导课后:学生自主完成
设计意图:“东南互保”事件昭示着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通过这一探究,帮助学生立足更长的时段思考清王朝的灭亡:往前看,可结合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湘军、淮军如何崛起并成为显赫的权势集团加以分析;往后看,可以更好地理解武昌起义爆发后,何以在短时间内就有如此多地方宣布“独立”,以及袁世凯何以凭借北洋军轻易夺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板书设计
教学评估
目标达成度 1.课前准备部分,导学案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回顾和梳理,帮助学生构筑时空观念,绝大部分学生借助教材都可以顺利完成。2.教学过程部分,侧重于落实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在主动思考、教师引导的情况下,70%-80%的学生可以达到预设的学业评估水平。3.课堂练习部分,针对本课重难点而设计,难度偏易,正确率可达到预设的程度。4.课后拓展部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史料查阅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对学生要求较高,20%-30%的学生能达到预设目标。
存在问题 1.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间会比较紧凑。2.趣味性略显不足。3.学生活动比较单一。
改进措施 1.对教材内容要有所取舍,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放矢,更好落实核心素养。2.仍需进一步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增强趣味性。3.在兼顾教学效果的同时,尝试多样的学生活动,丰富历史课堂。
附录:
材料1-1:18C60s-70s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时间轴
材料1-2: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漫画
赵省伟,李小玉编译.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法国彩色画报记录的中国 上 1850-1937[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年,第50页。
材料1-3:康有为上书情况统计表
茅海建著.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材料3-1:戊戌变法举措及作用表格
材料3-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线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