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黄仁宇先生在撰写的《万历十五年》里面通过对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六个历史人物的评述展示了整个明朝的兴衰史。
万历十五年,海瑞、戚继光两位名声响彻中国史书的人物去世,看似平淡的一年,诸多小事汇聚在一起便成为历史转折的症结。
万历十五年的人和事儿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万历怠政
戚继光落幕
明清易代
目 录
壹
— 居正谢幕 万历怠政—
万历简介
万历皇帝在位前十年励精图治在在张居正辅助下,开“万历中兴”局面;万历十五年1587年后,开始怠政,做出30年不临朝的荒唐行为,明朝由盛转衰。然而却没有宦官之乱、外戚干政,对于日军攻打朝鲜、女真入侵和梃击案都有反应,是什么机制即使缺少皇帝的参与依旧能维持着朝政的运转?该如何评价这种机制呢?
明神宗朱翊钧
(1563年—1620年)
皇帝
六部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内阁(明成祖)
中央
地方
承宣布政使司
(行政)
都指挥使司
(军事)
提刑按察使司
(监察)
互不统辖听令中央
总督 巡抚
材料一 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明太祖置殿阁(华盖殿、英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摘编自《明史·职官志》
废除宰相制度带来了什么影响?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减轻负担?
║废丞相 设内阁■背景
║废丞相 设内阁■过程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 文渊阁大学士 (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 (票拟权批红权太监) 发展
明神宗 内阁首辅张居正 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明神宗时,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他在皇太后的支持下,削弱六部职权;针对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的状况,大力整肃史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张居正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他的改革触犯了官僚地主利益,引起明神宗不满他死后被抄家,削夺官秩。
通过张居正的故事,你能概括一下内阁的职责和性质吗?
║废丞相 设内阁■性质
“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离》
内阁越来越受制于司礼……由于朝廷有命令下达或内阁奏疏上陈,均得经由宦官,太监是皇帝的喉舌,又最先看到奏章,对各种问题之处理,在皇帝阅览本章时给予影响,甚至根本不经过内阁即下达。而阁臣之近侍君王,则远远不如太监——杜婉言《论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
朱元璋的后继者,又创立东厂、西厂,由太监掌管,听命于皇帝。厂卫横行,构成特务政治的一大特点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
票拟权
无最终决策权
地位 国家法定机构 皇帝的内侍机构
非法定行政机构
两者权利大小完全是由皇帝与其关系的密切和信任程度来决定的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明朝政治制度危机
贰
—戚继光落幕—
戚继光简介
山东登州人,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1544—1554年 任职登州卫 防御山东沿海倭寇
1555—1565年 调往浙江抗倭 戚家军一举成名
1567—1582年 蓟州总兵 北御鞑靼 固若金汤
1582年,张居正去世,调往广东
1585年,罢免回乡
1588年1月5日,去世阴历1587年12月12日
戚继光
(1528年—1588年)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隆庆元年(1567年), 当局宣布比较灵活的政策,取消海禁,允许人民下海前往西洋、东洋贸易。既然民间海上贸易合法化,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以此为契机,东南沿海的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 蹂躏东南沿海的倭寇不同于普通的海盗。他们登陆以后通常要建立根据地,有时还围攻城池。倭寇入侵的原因,与国际贸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朝禁止民间的海运通商,而东南沿海的走私贸易由来已久,在中国政府海上巡逻力量所不能达到的近陆岛屿上,他们指定了走私贸易的港口,由于买卖双方间合同和债券的种种纠纷,十多个以武力作为后盾的中国船主充当了仲裁者,他们逐渐被认为是海上权威,成为了海盗的头目。这些海盗头目与当地的士绅相互勾结,甚至结为婚姻之好。他们勒令村民接受传讯无视中国政府,这肆无忌惮的活动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强硬对策 ——《万历十五年》
分析东南沿海海盗倭寇猖獗的原因?说明什么问题
军队不力;内外勾结;“海禁”政策;海防意识薄弱
║戚继光抗倭
隆庆开关
▲ 明朝形势图
葡萄牙租住濠镜澳
倭寇骚扰东部沿海
西荷
入侵台湾
【自主探究】比较郑和航海和欧洲开辟新航路航海,分析二者影响力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时间 地区 欧洲国家
16世纪中期 澳门 葡萄牙贿租
明朝中后期 台湾 荷兰击败西班牙占台湾
时间 影响 国别
1487—1522年 全球 葡萄牙西班牙
1405—1433年 西洋 明朝郑和航海
║明朝海防危机
材料一 红毛夷(荷兰)自古不通中国,亦不知其国何名,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材料二 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井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明朝政府对航海缺乏持久的兴趣不说,也未能抓住发展海上力量的机会。郑和的航海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仅只是成为一种空前绝后的冒险壮举。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一说明荷兰在哪一方面已经超过中国?材料二说明中国明朝航海缺乏之久的原因是什么?
火器制造方面,说明科技进步
郑和航海没有商业持久利益支撑
*
║明朝海防危机
明朝政治制度危机
明朝海防意识危机
明朝农业文明危机
谁控制住海洋,谁就统治了世界。
——美国●马汉《海权论》
叁
— 满清崛起 —
【读图学史】读明朝形势图,结合教材分别指出A、B、C区域的主要民族。并说明明政府是如何经略这些地区的?
A
B
C
明朝形势图(1433年)
蒙古族
藏族
女真族
修筑长城、战争、和议
奴儿干都司、封授
封授、设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影响: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满清崛起
1567—1582年 蓟州总兵 北御鞑靼 固若金汤
1582年 张居正去世调广东
1585年 罢免回乡
1588年 去世
1621年 16世界东亚最强戚家军在沈阳被八旗兵全歼
1644年 清军入关
║满清崛起
“蓟州为华北九镇之一,防区为北京东北一带”
明朝政治制度危机
明朝海防意识危机
明朝农业文明危机
明朝内外交困易代
1588英国消灭西班牙无敌舰队
光荣革命
皇太极改国号“大清”
努尔哈赤建立大金
1644年李自成占北京,明亡。清军入关
1616
1636
1644
║满清崛起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明朝史话》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