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3 15:21:42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卜弥格/Michel Boym
(1612-1659)
17世纪来华波兰天主教传教士
第一个将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文化成果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被誉为“波兰的马可·波罗”
著有《中国地图册》、《中国植物志》等
卜弥格/Michel Boym
(1612-1659)
当罗马教廷质询卜弥格“何不多带中国侍从俱来?”这一疑问时,卜弥格解答原因有三:其一,“盖因华人体质不强,不适于长途旅行。当时被指派随行者甚众,仅有两人愿往;而此两人中之一人因病止于中途,别一人在道数濒于死”;其二,“中国人之自尊心,使之自负其政治、其学识、其财富皆优于他国;则其不愿声称求救他国可知也。是故不愿遣华人赴欧洲”,其三,“中国商人不甚解葡萄牙语,如何能用此种语言与之交谈国事”。
——欧阳哲生《盛世下的忧患——中西关系视角下的康雍乾盛世》
明清时期中国人不赴欧洲的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是?
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产生这样的认知?
盛世下的忧患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明清之盛·思想
时间 人物 思想 思想特点
明朝中期
明朝后期 明末清初
王守仁
李贽
黄宗羲
王夫之
顾炎武
“致良知”,强调主观能动性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否定传统道德标准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
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填一填
明清思想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有何特点?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 ——王守仁《传习录》
议一议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追求自由、平等,强调主观能动性
反对专制制度,具有重商思想
时间 人物 思想 思想特点
明朝中期 追求自由、平等,强调主观能动性
明朝后期 明末清初 反对专制制度,具有重商思想
王守仁
李贽
黄宗羲
王夫之
顾炎武
“致良知”,强调主观能动性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否定传统道德标准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
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填一填
明清思想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有何特点?
一、明清之盛·思想
领域 时间 作者 名称 地位
小说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
明中期
清中期
清中期
戏曲 明朝
清朝
明清
道光年间
明清文学艺术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有何特点?
填一填
一、明清之盛·文艺
领域 时间 作者 著作/名称 地位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写作体裁。
元末明初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中期 吴承恩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清中期 吴敬梓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清中期 曹雪芹 《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享誉世界
戏曲 明朝 汤显祖 《牡丹亭》 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清朝 孔尚任 《桃花扇》 明清 昆曲 长期流行
道光年间 京剧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填一填
明清文学艺术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有何特点?
一、明清之盛·文艺
感悟京剧之美
品一品
辨一辨
感悟京剧之美
时间 领域 作者 作品 特点
明后期
明清
明清科技领域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有何特点?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填一填
一、明清之盛·科技
西学东渐
医药学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农学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工艺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地理地质学
徐宏祖
《徐霞客游记》
西方科学
利玛窦等欧洲天主教传教士
传播科学知识、翻译西方科学书籍,绘制地图
西方科学传入
对传统科学技术的总结,缺乏创新
二、盛世之因
合作探究:这两则材料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请你用图示的方式展示这些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材料1:这一时期(明清)大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明史》
材料2:与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只是限于几个大众城市不同,明代中叶以后的商品经济浪潮已经突破了大中城市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市民阶层人士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妓女等各色人物。......加上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
——王言锋《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
议一议
商品经济发展
市民阶层扩大
思想文化发展
合作探究1:两则材料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请你用图示的方式展示这些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
市民阶层扩大
商品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发展
推动
促进
影响(形式、内容等)
反映
冲击、解放
反映
二、盛世之因
议一议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核心概念解读
根据教材P93-94内容,请你填写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具体表现有哪些?
领域 具体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填一填
二、盛世之因
二、盛世之因·农业
材料3: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少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图
美洲作物的传入和哪一事件有关?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粮食产量增加,缓解人口压力
1
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
2
过度垦荒,造成生态恶化
3
新航路开辟
二、盛世之因·手工业
材料4:近镇人家多业机杼,间有业田者,田事皆雇西头人为之。西头,谓石(门)、桐(乡)邑界,其地人多而田少,往往佃于他处,每于春初挈眷而来,年终挈眷而去,名曰种跨脚田。 ——沈廷瑞《东畲杂记》
材料5: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
——《明神宗实录》
阅读材料4、5,在农业和手工业领域产生了什么新的生产方式?
产生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二、盛世之因·商业
材料6:中国的这种全球化贸易,使大量生丝、丝绸、棉布流向各国,由于海外各国始终处在结构性贸易逆差之中,导致白银货币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从欧洲和日本获得了将近48000吨白银,通过马尼拉获得10000吨甚至更多的白银。这些加起来,中国获得了大约60000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核心概念解读
领域 具体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①新农作物品种的输入;②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③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和相关副业,商品化趋势增强。
①出现工场手工业,使用自由雇佣劳动;②规模大,分工细致。
①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②长途大额贸易发展;③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④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填一填
商品化
早期工业化
都市化群体化
二、盛世之因
根据教材P93-94内容,请你填写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具体表现有哪些?
合作探究:明清时期在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因素,为什么最终没有推动社会转型?
材料1:(明清时期) 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1
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三、盛而实危
合作探究:明清时期在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因素,为什么最终没有推动社会转型?
材料2:在晚明“经世致用”学风盛起和西学东渐之后,清廷仍未注入科技实学新知识,继续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朱熹集注为依据,“代圣贤立言”。非但未能利用统一、规范、高效率的教育选拔机制为促进工业化和社会转型开路;反而脱离社会发展大势,顽固复制旧官僚、旧体制,严重阻碍近现代化进程。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1
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2
政治:①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
②文化专制政策束缚思想
三、盛而实危
三、盛而实危
合作探究:明清时期在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因素,为什么最终没有推动社会转型?
1
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2
政治:①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
②文化专制政策束缚思想
材料3: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也曾提供打开视野、融入工业文明潮流的机遇。明末徐光启不失时宜地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通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赶超西方的主张。清统治者则只留意历法、火器、地理等局部器用层面,固守华夷之分、西学中源的千年古调,最终随着雍正年间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而中断中西文化往来。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外交: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3
三、盛而实危
明清时期在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看似昌盛的明清社会实际上是被裹持在日益僵化的体制下的。同时期的西方社会,已然渐行渐远......
中国 西方
政治 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
经济 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政策束缚思想
对外关系 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步确立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提倡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
殖民扩张,拓展海外市场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对我国的影响,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善于积极应变,既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要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
●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善于预见和预判各种风险挑战,做好应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预案,不断增强发展的安全性。
四、反思与展望
学完这一课,你认为对今天的国家治理有什么启示?
本课小结
盛世下的忧患
一、明清之盛
二、盛世之因
三、盛而实危
思想之盛
文艺之盛
科技之盛
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
农业商业化
手工业早期工业化
商业都市化、群体化
世界时空下的明清社会
四、反思与展望
谢谢观看!
请批评指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