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读一本书 与书为友
品一朝史 以史为鉴
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黄仁宇先生在撰写的《万历十五年》里面通过对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六个历史人物的评述展示了整个明朝的兴衰史。
万历十五年,海瑞、戚继光两位名声响彻中国史书的人物去世,看似平淡的一年,诸多小事汇聚在一起便成为历史转折的症结。
课程标准:
①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
②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目录:
第一章:爱恨交织万历帝
第二章:世间再无张居正
第三章:名扬千古戚继光
明朝十六帝,万历皇帝乃第十三位皇帝,交到万历手中是怎样的国家?
开拓者
守成者
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
1353年,朱元璋加入红巾军起义。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第一章 爱恨交织万历帝
万历皇帝在位前十年励精图治,开“万历中兴”局面,后做出30年不临朝的荒唐行为,然而却没有宦官之乱,也没有外戚干政,对于日军攻打朝鲜、女真入侵和梃击案都有反应,是什么机制即使缺少皇帝的参与依旧能维持着朝政的运转?
明神宗朱翊钧
(1563年—1620年)
第一章 爱恨交织万历帝
探究一
皇帝
六部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内阁(明成祖设立,有“票拟”之权)
废丞相(明太祖)
司礼监(代为“批红”,
统领锦衣卫、东厂)
中央
地方
承宣布政使司
(行政)
都指挥使司
(军事)
提刑按察使司
(监察)
互不统辖听令中央
第一章 爱恨交织万历帝
万历8岁登基,在人事任免上“由张居正和吏部提出几个人的候选名单,而由皇帝圈定其中之一。万历皇帝虽然年幼,他已经懂得排在第一的是最为称职的人选,只要拿起朱笔在此人的名字上画上一圈就可以体现他的无上权威”“这朱笔所代表的的是皇帝的权威,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 ——《万历十五年》
还是孩童的万历在大伴冯宝的指导和张居正的建议下批阅本章,实际决策者是谁?为何非要皇帝的朱笔奏折才算生效?
冯宝,明朝太监,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
第二章 世间再无张居正
朱元璋先后杀了三位丞相,最后下诏大明永不设丞相。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为其分忧解难
明成祖:选文官在文渊阁值班,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内阁”形成
明神宗:内阁首辅权利达到鼎盛
首辅大臣 张居正
首辅大臣 严嵩
首辅大臣 高拱
首辅大臣 杨士奇
第二章 世间再无张居正
内阁
司礼监
皇帝
大臣
六部
1
2
3
朝廷有命令,必傳之太監,太監傳之管文書官,管文書官方傳至臣。內閣有陳說,必達之管文書官,管文書官達知太監,太監乃達至御前。
——《明皇经世文编卷之二十五》
“票拟”
“批红”
代为“批红”
宦官深得皇帝宠信,出现宦官专权
司礼监太监还掌管东厂,控制锦衣卫。
第二章 世间再无张居正
材料一:张居正偶感腹疼,万历皇帝会亲手调制椒汤面给先生食用。
材料四:1584年阳历五月,张居正死后两年被抄家,罪状是“污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
材料二:万历皇帝非常倚重的首辅张居正生前出行排场浩大,“坐轿要三十二个轿夫抬杠,内分卧室及客室,还有小僮两名在内伺候”。行经各地,地方官和藩王出府迎送,行宾主之礼”。
材料三:1577年,张居正被参奏,参奏张居正的官员一律受到严惩,“他们的罪名不在于触犯首辅而在于藐视皇帝”。
探究二
材料五:张居正死后被参,“万历发现,他和母后曾误信张居正的所作所为是保障皇位的忠诚,现在看来,张居正不过是出于卑鄙动机而卖友求荣,纯粹是一个玩弄阴谋与权术的人。”
阅读材料,思考:生前权倾朝野,风光无限的首辅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兄弟子嗣皆受牵连,差点被鞭尸,为何待遇发生如此大的转变,谈谈你对内阁的认识?
第二章 世间再无张居正
第二章 世间再无张居正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对内阁的认识。
皇帝的内侍机构
皇帝的信任
有票拟权,无决策权
非法定行政机构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戚继光(1528-1588),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器专家,军事工程家,民族英雄。
1555年,戚继光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此时东南沿海正深受倭寇的蹂躏,据说一只五十至七十人的海寇深入大陆腹地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一圈下来伤饬的人竟有四千之多,而南部陪都南京的驻军有十二万人。
第三章:名扬千古戚继光
材料五:蹂躏东南沿海的倭寇不同于普通的海盗。他们登陆以后通常要建立根据地,有时还围攻城池。倭寇入侵的原因,与国际贸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朝禁止民间的海运通商,而东南沿海的走私贸易由来已久,在中国政府海上巡逻力量所不能达到的近陆岛屿上,他们指定了走私贸易的港口,由于买卖双方间合同和债券的种种纠纷,十多个以武力作为后盾的中国船主充当了仲裁者,他们逐渐被认为是海上权威,成为了海盗的头目。这些海盗头目与当地的士绅相互勾结,甚至结为婚姻之好。他们勒令村民接受传讯无视中国政府,这肆无忌惮的活动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强硬对策。
——《万历十五年》148页。
阅读材料,分析:东南沿海海盗倭寇猖獗的原因。
第三章:名扬千古戚继光
探究三
“本朝禁止民间的海运通商,而东南沿海的走私贸易由来已久。”
“中国政府海上巡逻力量所不能达到”
“海盗头目与当地的士绅相互勾结,甚至结为婚姻之好”
“海禁”政策
军队不力
内外勾结
戚继光1559年组织招募新军,建立严格的军队纪律,赏罚分明,勤于操练,保证军士的战斗力,战斗时保证兵器的充足,戚继光还专研战术,他求实的精神和周密的作战计划使“戚家军”几个小时便能解决其他军队几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1563年,戚继光升任福建总兵,这已经是武关中的最高职衔。1564年戚继光大败倭寇,肃清了他们的根据地。
第三章:名扬千古戚继光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中国的活动日益频繁。
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澳门租住权,私自开展海上贸易,建立定居点。
葡萄牙人租借澳门
第三章:名扬千古戚继光
①荷兰1624年占领台湾南部
②西班牙1626年占领台湾北部
③1642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
④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人占领台湾
第三章:名扬千古戚继光
戚继光的天分得到长官谭纶及张居正的赏识,1568年被调往蓟州,任最高级将领,并在蓟州任职达十五年之久。
“蓟州为华北九镇之一,防区为北京东北一带”,其威胁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
第三章:名扬千古戚继光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形成瓦剌和鞑靼两个集团。
①1449年明英宗被瓦剌俘获,即土木之变。
②1571年,鞑靼首领俺达汗与明朝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第三章:名扬千古戚继光
乌思藏
①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②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军政机构)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第三章:名扬千古戚继光
①明朝前期,对东北招抚,设奴儿干都司,并对女真族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②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③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并进攻明朝。
④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
第三章:名扬千古戚继光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很多国家都在和他的接触之后派使者来中国贸易。郑和下西洋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郑和的历史功绩是不能磨灭的。”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405-1433
第三章:名扬千古戚继光
阅读教材,找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思考其历史意义。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死因
明光宗 朱常洛 1620(29天) 服用丹砂过度
明熹宗 朱由校 1621-1627(7年) 服“仙药”身亡
明思宗 朱由检 1627-1644(17年) 李自成攻入北京,自缢身亡,留下“勿伤百姓一人”
宦官专权
土地兼并
皇帝荒淫
多年战争
农业减产
饥民暴动
政治黑暗
天灾不断
农民起义
阶级矛盾
鼠疫横行
财政危机
党争内耗
第三章:名扬千古戚继光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中原王朝······
1645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打败李自成,又经二十多年统一全国。
新的政权崛起,历史会不会重现?
第三章:名扬千古戚继光
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万历十五年》;
2、选择《万历十五年》中的某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