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一、选择题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B.志怪小说,主要指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东方朔的《神异经》、干宝的《搜神记》等。“志”是记述的意思。
C.《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文言小说集,书中写的大多是奇人异士的故事。题目“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
D.《狼》这一课告诉我们,面对那些凶恶可怕的敌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狼径去 B.止增笑耳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顾野有麦场
3.下列各句中对加点的“其”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狼洞其中(积薪) B.屠自后断其股(狼)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场主积薪其中(麦场)
4.我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1)对“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屠/自后/断其股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成语中的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目似瞑 死不瞑目
B.顾野有麦场 三顾茅庐
C.场主积薪其中 卧薪尝胆
D.乃悟前狼假寐 梦寐以求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假寐(mèi) 意暇(xiá) 眈眈(dān) 苫蔽(shàn)
B.缀行(zhuì) 尻尾(kāo) 顷刻(qīng) 积薪(xīn)
C.大窘(ji ng) 麦场(cháng) 奔倚(y ) 弛担(chí)
D.隧入(suì) 少时(shǎo) 黠矣(xiá) 变诈(zhà)
7.经典共赏部落开展了“集对联,猜文常”知识竞赛,下列作家作品与对联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④万物复苏春光里,百鸟欢唱绿色中
A.①诸葛亮 ②鲁迅 ③《世说新语》 ④《春》
B.①诸葛亮 ②朱自清 ③《聊斋志异》 ④《秋天的怀念》
C.①孔子 ②朱自清 ③《世说新语》 ④《秋天的怀念》
D.①孔子 ②鲁迅 ③《聊斋志异》 ④《春》
8.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缀行(zhuì) 大窘(jiǒng) 奔倚(qí) 目似瞑(míng)
B.苫蔽(shàn) 少时(shào) 诱敌(yòu) 意暇甚(xiá)
C.并驱(qū) 弛担(chí) 尻尾(kāo) 狡黠(xiá)
D.眈眈(dān) 积薪(xīn) 假寐(mèi) 顷刻(qīng)
9.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属鼠、丑属牛、寅属虎、卯属兔、辰属龙、巳属蛇……“十二属相”又称“十二生肖”。
B.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用与之对应的十二地支为代号,来命名各个时辰。
C.丑时为凌晨3时至5时,是黎明前的黑暗阶段。据说是牛开始日出耕田的时刻。在十二生肖中属于牛。
D.古时候,为了让平民百姓也能记住自己出生的年号,就使用了最简单的动物纪年法,后来称其为“生肖年”,是一种十分古老而流传至今的纪年法。
10.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屠/自后/断其股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一狼洞其中
C.其一犬坐于前
D.一狼径去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其”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恐前后受其敌
A.一狼洞其中
B.屠自后断其股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其一犬坐于前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复投之/将复何及
B.缀行甚远/夫君子之行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暇甚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温故而知新
14.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比喻、排比)
B.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地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比喻)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设问)
D.“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象征)
15.课文结尾的议论在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A.揭露了狼的本性,嘲讽了玩弄阴谋诡计,自取灭亡的恶狼,赞扬了机智勇敢的屠户。
B.赞扬了屠户敢于与恶狼相斗的勇敢精神。
C.指出恶狼狡诈的手段还不高明。
D.揭示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的道理。
16.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
A.说明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它们消灭掉。
B.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
C.说明对于狼那样的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
D.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
17.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18.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缀行(zhuì) 大窘(jiǒng) 奔倚(qí) 目似瞑(míng)
B.苫蔽(shàn) 少时(shào) 诱敌(yòu) 意暇甚(xiá)
C.并驱(qū) 弛担(chí) 尻尾(kāo) 狡黠(xiá)
D.眈眈(dān) 积薪(xīn) 假寐(mèi) 顷刻(qīng)
19.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我国现代散文家。他的散文《背影》截取父子离别中最鲜明的片断一一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B.《傅雷家书》是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的汇编。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C.高尔基的《海燕》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D.《狼》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作品,课文写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较量,文笔简练,情节曲折。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
20.下列各句中描写狼贪婪的句子是(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二、填空题
21.特殊句式
投以骨 句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缀行甚远( ) 屠大窘( ) 积薪其中( )
苫蔽成丘( ) 狼亦黠( ) 眈眈相向( )
目似瞑( ) 止露尻尾( ) 前狼假寐( )
23.文学常识对对碰。
本文作者是_____朝的_________,字留仙,世称______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部文言小说集。
24.全文共有五段,请在下面横线上各填上一个恰当的动词(限一个字),使之成为各段的大意。
遇狼→_____狼→_____狼→____狼→____狼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顾野有麦场( )
(2)其一犬坐于前( )
(3)缀行甚远( )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5)一狼径去( )
(6)屠暴起( )
(7)弛担持刀( )
(8)一狼仍从( )
(9)一狼洞其中( )
(10)狼亦黠矣( )
26.文言句式
(1)一狼洞其中。
(2)顾野有麦场。
(3)投以骨。
27.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______,世称______,山东淄川人,____代著名文学家。用二十年时间写成了文言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止有剩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缀行甚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屠大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____________
(5)苫蔽成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屠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意暇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狼亦黠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狼不敢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狼洞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恐前后受其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下面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自己撰写的座右铭。你能指出其中所用典故的主人公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三、语言表达
31.“其”字在古汉语中常作代词,指代的内容是根据每句话的意思所决定的本文中指代A.两狼B.麦场C.柴堆D.屠户E.半身入垛的狼,指出下列各句中“其”指代什么,将指代的字母写在括号中。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 )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 )
(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
32.试解释加点的字。
(1)缀行甚远( )
(2)一狼仍从( )
(3)屠大窘( )
(4)顾野有麦场( )
(5)积薪其中( )
(6)苫蔽成丘( )
(7)目似瞑( )
(8)又数刀毙之( )
(9)一狼洞其中( )
(10)止露尻尾( )
(11)乃悟前狼假寐( )
(12)狼亦黠矣( )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
(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其①恐前后受其敌( )
②一狼洞其中( )
③以攻其后也( )
④其一犬坐于前( )
(2)敌①恐前后受其敌( )
②盖以诱敌( )
(3)意①意暇甚( )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4)之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
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3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止有剩骨( )
(2)缀行甚远( )
(3)两狼之并驱如故( )( )
(4)屠大窘( )
(5)顾野有麦场( )
(6)苫蔽成丘( )
(7)弛担持刀( )
(8)眈眈相向( )
(9)目似瞑( )
(10)意暇甚( )
(11)屠暴起( )
(12)止露尻尾( )
(13)乃悟前狼假寐( )
(14)盖以诱敌( )
3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狼仍从( ) (2)并驱如故( ) (3)屠大窘( )
(4)顾野有麦场( ) (5)积薪其中( ) (6)苫蔽成丘( )
(7)目似瞑( ) (8)意暇甚( )
(9)盖以诱敌( )
37.填空题。
《狼》的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朝人,本文选自______。
38.辨析下列一词多义。
①敌 ②以
③前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___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C.有误,《聊斋志异》中讲的大多是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不是“奇人异士”的故事;
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的能力。
A.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B.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C.古义:多少。今义:数学的一个分支;
D.古今义均为动词,看,视;
故选D。
3.C
【详解】C.有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思是: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其”代词,指屠户;
故选C。
4.(1)B
(2)B
【详解】1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停顿才是正确的:其一/犬坐于前。
2B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需根据语句的内容和句子的逻辑关系划分。正确划分应为: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5.B
【详解】A.都解释为:闭上眼睛;
B.分别解释为:看,视/拜访;
C.都解释为:柴草;
D.都解释为:睡觉;
故选B。
6.B
【详解】B.顷q ng。故选B。
7.D
【详解】由①处的“万世文章祖”可知此对联写的是“孔子”,因为孔子是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言行被收录在《论语》一书中。②处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歌颂的是文学家鲁迅的精神。③处的“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指的是清代蒲松龄写的小说《聊斋志异》。④处的“万物复苏春光里,百鸟欢唱绿色中”描绘的是春天的美丽景色,所以此处指的是朱自清的《春》。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选D。
8.C
【详解】A.“倚”应读“yǐ”;
B.“少”应读“shǎo”;
D.“顷”应读“qǐng”。
故选C。
9.C
【详解】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理解。C项错误,丑时应为凌晨1时至3时。
10.B
【详解】考查对句子停顿的理解。B项,正确的朗读停顿为: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1.D
【详解】考查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A项,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B项,洞:名词作动词,挖洞;C项,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D项没有。径:径直。
12.B
【详解】考查文言虚词“其”的用法。B项与例句都是代词,代指狼;A项,代词,代指柴草堆;C项,代词,代指屠户;D项,指示代词,其中的。
13.A
【详解】考查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复:都解释为“再,又”;B项,行:走/行为举止;C项,意:企图,打算/神情、态度;D项,故:原先、原来的样子/学过的知识。
1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辨析。A、没有排比;B、正确;C、反问;D、象征不是修辞手法。故选B。
15.A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这是蒲松龄的一篇短篇小说,文末的议论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点明了文章主旨。这句话不仅揭露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而且嘲笑了它们的愚蠢。在有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类面前,它们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A项概括准确,BCD三项的表述过于片面,故选A。
16.D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结合自己的感悟去分析。本文主要从屠夫的角度记叙内容,所以他的做法才是作者所要提倡的,故选D。AC两项中的“必须消灭掉”“只能把他们消灭掉”的分析错误,B项中没有点明狼的象征意义。
17.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C项中的“止”通“只”。
18.C
【详解】C项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A项,“倚”应读“yǐ”;B项,“少”应读“shǎo”;D项,“顷”应读“qǐng”。
1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D项表述不正确,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
20.A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文语句内容的理解。首先就得理解好语句意思,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作答的前提和基础。“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意思: 一只狼得到骨头后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随着。这句话最能够体现狼贪婪的本性。
21.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骨投”
【详解】本题考查特殊句式。“投以骨”是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原为“投之以骨”或“以骨投之”。也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宾语“之(即狼)”。
22. zhuì jiǒng xīn shàn xiá dān míng kāo mèi
【详解】本题考查注音。
缀,读作zhuì,连接,紧跟;
窘,读作jiǒng,困窘,处境危急,困迫为难;
薪,读作xīn,柴草;
苫蔽,读作shàn,覆盖、遮盖;
黠,读作xiá,狡猾;
眈眈,读作dān,注视的样子;
瞑,读作míng,闭上眼睛;
尻,读作kāo,屁股;
寐,读作mèi,睡觉。
23. 清 蒲松龄 聊斋先生 聊斋志异
【解析】略
24. 惧 御 杀 悟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即可。“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写屠户遇狼;“屠惧,投以骨——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写屠户惧狼;“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写屠户御狼;“少时,一狼径去——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写屠户杀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写屠户醒悟过来,是悟狼。
25. (1)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2)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3)连接,文中是紧跟的意思 (4)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5)离开 (6)突然 (7)解除,文中指卸下 (8)跟 (9)打洞 (10)狡猾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去:古今异义词,这里是离开;弛:解除,这里指卸下;洞:名词作动词,打洞。
26.(1)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
(2)(屠户)往旁边看发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
(3)把一块骨头扔给(狼)。
【详解】翻译文言句子要求:完整,准确,流畅。注意:
(1)一狼,一只狼。洞,动词,打洞。其,代词,指柴草堆。中,中间。
(2)顾,回头看。野,田野里。
(3)投,扔。以,把。骨,骨头。“投以骨”是倒装句,翻译时调整为“以骨投”。
27. 柳泉居士 聊斋先生 清 聊斋志异
【详解】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狼》一文的作者是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8. (1)仅,只 (2) 连接、紧跟 (3)处境困迫,为难 (4)大腿 (5)覆盖、遮盖 (6)突然 (7)从容、悠闲 (8)狡猾
【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1)句意:只有剩下的骨头。止:仅,只。
(2)句意:紧随着他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3)句意:屠户的处境很危急。窘:处境困迫,为难。
(4)句意: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股:古今异义,大腿。
(5)句意:覆盖成小山似的。苫:覆盖、遮盖。
(6)句意:屠户突然起身。暴:突然。
(7)句意:神情悠闲得很。暇:从容、悠闲。
(8)句意:狼也很狡猾啊。黠:狡猾。
29. (1)名词作动词,上前。 (2)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3)名词作动词,挖洞。 (4)名词作动词,攻击。
【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1)句意:狼不敢上前。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2)句意: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3)句意: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洞:名词作动词,挖洞。
(4)句意: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30.项羽、勾践。
【详解】上联是项羽破釜沉舟的典故,下联是勾践复国的典故。
项羽志向远大,虽然是陈胜、吴广掀起了反抗强秦暴政的大旗,但在垓下之围之前,项羽及其军队都是反秦的精锐力量,尤其是其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表现出的勇气和魄力向来为人所重,也正是这种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成就了百二秦关终属楚的经典战例。
勾践,本来是亡国之君,却不忘会稽之辱。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与命运同甘共苦,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31. (1)A (2)B C (3)E (4)C 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此类题主要看语境,如果出现代词,那一定是在前面有了主体之后才会出现的,所以可以到这个代词前面去找指代的主体。(1)“恐前后受其敌”的意思是“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其”指代的是两狼,故选A。(2)这句话的意思是: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由此可知,第一个“其”指的是麦场,第二个“其”指的是柴堆,故分别选BC。(3)“屠自后断其股”的意思是“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其”指的是半身入垛的狼,故选E。(4)这句话的意思是: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第一个“其”指的是柴堆,第一个“其”指的是屠户,故分别选CD。
32. (1)紧跟着走 (2)跟从 (3)困窘 (4)回头看 (5)柴 (6)覆盖 (7)闭眼 (8)杀死 (9)打洞 (10)屁股 (11)假装睡觉 (12)狡猾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此题要注意“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回头看”的意思;“洞”在这里是动词,“打洞”的意思。
【点睛】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言词语的理解。文言文用单音节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节词表达,双音节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词语的意义。
33. (1)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那两只狼(还)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着(屠户)。 (2)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转身看柴堆的后面,一只狼正在堆积的柴草中打洞,企图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4)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如故”“去”“犬”“洞”“隧”“黠”“止”等字的翻译。
34. (1)① (代词,指代“两狼”) ② (代词,指代“柴草堆”) ③ (代词,指代“屠户”) ④ (其中的) (2) ①(攻击) ② (敌人) (3)① (神情、态度) ② (想要) (4) ①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 (代词,代狼) ③ (句末语气助词) ④ (结构助词“的”)
【详解】试题分析:文言虚词的辨析,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把所积累的词义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看手法是否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如此题④“其一犬坐于前”中的“其”,如果译为“它”,把“它”带到句子中,显然不通顺,所以是“其中的”意思,可见用法不同。
35. (1) (仅,只) (2) (连接,紧跟) (3) (一起) (跟原来一样) (4)处境困迫,为难) (5) (看,视) (6) (覆盖、遮盖) (7) (解除,卸下) (8) (凶狠注视的样子) (9) (闭上眼睛) (10 (从容、悠闲) (11) (突然) (12) (屁股) (13) (睡觉) (14) (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详解】试题分析: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首先就要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如“止”:仅,只。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点睛: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看语境,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36. (1)跟从 (2)原来 (3)处境困迫,为难 (4)看,视 (5)柴草 (6)覆盖、遮盖 (7)闭上眼睛 (8)这里指神情、态度 (9)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识记“故、顾、盖、意”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37. 蒲松龄 清 《聊斋志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这篇文章出自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38.①攻击 敌人 ②拿 用来 ③前进 前面④神情 想
【详解】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第一个“敌”活用作动词,是“攻击”的意思;第二个“敌”是名词,“敌人”的意思。“意暇甚”的意思是“神情悠闲极了”,“意”的意思是“神情”;第二个“意”是“打算,想”的意思。
39. 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转身看柴堆的后面,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企图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详解】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犬”是关键词,它的意思是“像狗一样”,“隧”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的意思,翻译时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