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3 17:3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部编版)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论语>十二章》 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课的十二章语录,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道德修养,有的谈为人处世之道,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应熟读、深思、牢记。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结合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论联系实践,用书中深刻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体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说学情
初中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所以在七年级下册教材里,既有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也有小人物的精彩故事,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为“学习修身”。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如何才能做到“修身正己”呢?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营养,看看哪些是值得学习的。因此,本单元所选的课文,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课文中所写人物的身上,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树立人生标杆,还要注意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五、说教法学法
1. 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其政治理念,教育思想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句子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文化宝库中,有一部辉煌的巨著——《论语》,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朝宰相赵普,说自己凭借“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这部书虽然年代久远,可是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哲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板书课题)
步骤二、了解孔子,学生介绍
(一)孔子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文体知识——语录体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三)作品介绍——《论语》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颜回等人)的言行。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步骤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读准字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 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二)把这些音读准确,并注到课本上,再次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准确流利。
(三)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重点强调罔、殆、曲肱等字词),最后同桌之间合作翻译。
步骤四、细读文本、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开始细读训练,我们来研读、体味、欣赏两章语录。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这个章节选自首篇《学而篇第一》,朱熹在《论语集注》里对这篇的评价非常高:“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朱熹认为它可以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可见这个章节的重要性。孔子提倡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人”的学习。接下来我们来仔细研读第一章第一句话。
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各家《论语》注疏有不同的理解,请你说说以下两种解释,你同意哪一种?并阐释你的理由。
1、何晏、邢丹《论语注疏》
习————般人把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如《礼记.射义》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一习字,更是演习的意思。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这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2、杨树达《论语疏证》
《为政》篇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树达按学而时习,即温故也,温故能知新。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按照教材上的解释是:温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然后时常去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这里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主动学习、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学习又需要和同道不断切磋、互相交流,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求学的心得、探索道德的学问,心中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提到君子的概念,关于君子,古代指的是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君,尊也;子,有德、有学的人,君子即尊贵的、有德有学的人。“人不知而不愠”,这和《卫灵公篇》的“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精神相同。总结起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个人没有名气,别人不知道你,没有关系,心中不要恼怒。君子只惭愧的是自己没有能力,而不怨恨别人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君子能乐天知命、安常出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为外物所动。“人不知而不愠”,已经进入消解名利的自在境界,这只有君子才能做得到啊!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中最仁义的一个,也是被孔子称赞最多的一个,这一章里孔子对颜回也是赞口不绝,请你说说孔子是怎么称赞颜回的?从哪些方面进行称赞?
2、阅读下面几章《论语》,联系此章,探究: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
(1)子贡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2)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3)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4)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步骤五、交流感悟、启发智慧
读《论语》这样的经典往往让我们有很多收获,可以让我们激励自己、修养性情、淡泊名利、改进学习方法、增加知识储备等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谈谈读书感悟。
(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请参考课文注释,谈谈你的理解。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二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孔子及其弟子有哪些观点?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选择本课中的一句名言送给你自己,并说说你的理由。
(四)朗读全文
步骤六、课堂小结:
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马一浮认为:“《论语》者,所以教人学为君子也。”《论语》这部经典,不仅仅教给我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我们“为人”的道理。北宋程颐说:“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知易行难,学习完本课,我们还要学以致用,不断去实践,把这些深刻的思想和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认真去实践、体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会发现,仅仅十二章《论语》,我们便能挖掘到如此多的宝藏,那么一部《论语》,又该蕴含多么丰富的内涵呢?程颐还有一句话:“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如果同学们能经常去读读《论语》,一定会觉得获益无穷,希望这部经典成为一道明亮的光,指引你走到至善的人生境界。让我们一起阅读经典,修身养德,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
步骤七、【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生活,写一段你在学习或修身方面的感悟。
七、说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成语归纳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八、说教学反思
本设计注重点面结合,既注意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又集中力量欣赏最美的片段,达到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另外还设计话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悟,思考为人处世之道和学习方法的改进,切实指导自己的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以突破教学难点。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本文是部编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讲述了儒家的治学之道和个人修养的途径与方法。《论语》言简义丰,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充满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1. 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四、说学情
(1)已知∶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因此,教师需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告诉他们文言文并不难学,只要掌握一些方法,多读、多积累、多理解即可。
(2)障碍初一学生平时阅读的文言文较少,对很多实词、虚词的用法都不了解,学生要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3)突破措施∶教师要在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前提下,落实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五、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分类整理归纳法、结合自身感悟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检测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重点语句的翻译
上节课我们粗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孔子思想,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感知人格魅力和思想精华
(二)、诵读课文,归纳探究思想内涵
【设计意图:培养孩子整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方面的内容?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温习功课是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焉(在回顾温习旧知识中,可以反思好的方法,融会贯通)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并重)
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求教他人)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和待人,谦谦君子之风)
(2)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诚、诚信)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清心寡欲,安贫乐道)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有骨气,有志向)
(三)、结合实际,探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你的教诲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做为青年一代要养成不攀比的好习惯。
(四)小结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为此我们在课下英多读读《论语》,用心感悟七思想精华,修炼自己的德行,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五)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培养积累知识的习惯,拓展孩子的视野,积淀作文素材】
1、积累《论语》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
2、搜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故事和大家交流
七、说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修身做人
八、说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将自主合作探究法运用在一个开放性、主观性的问题上,更有助于学生跳出课本,联系生活,去发散、去拓展。本节课的亮点在于两章语录的对比阅读,通过对比再次将重点回扣在“乐”字,通过对比、提炼最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和锻炼阅读分析能力。本节课运用“一咏三叹”的方式进行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颜孔之乐”的解读不够深刻,应就此机会让学生结合自身获得更加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