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标:
了解古代社会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及劳作方式;
理解生产工具的变革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重点: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
难点:认识生产工具的进步
目录:
1.劳动工具的变化
2.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3.劳作方式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生产力的变革,终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被称为生产力
劳动者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力三要素
决定性作用
主要标志
生产工具: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强。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材质:
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材质分期 特征
非金属时代
金石并用时代
铁器时代
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耕作方式的变革,推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1.耕作工具
旧石器时代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
新石器时代增加了磨制。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距今6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000年),中国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农具数量有限。大量非金属工具仍然是生产工具的主体。
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推广;
南北朝时期出现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春秋战国铁制农具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拓展——铁犁牛耕的发展】
逐渐解放人力(从人力到畜力)
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2.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唐:江南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
原始社会末期
陶器
东汉末出现,三国马钧革新
翻车
唐代
筒车
埃及和中国利用杠杆原理灌溉
桔槔
逐渐解放人力(从人力到自然力)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2.灌溉工具
圈厩、马槽——饲养牲畜;
不少工具仍然在发挥作用。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3.畜牧业工具
请思考
参考点: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耕作工具的进步,特别是铁犁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翻地的效率,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和利用,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力,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和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同样,灌溉工具的进步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使得更多的农田可以得到灌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时空 概况
古代中国 3万年前
新石器 晚期
汉朝
元朝
古代西方
素纱单衣
49g
1.纺织工具
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使用纺车纺纱;能够使用提花机
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使得棉布成为人们的常用服装材料。
纺织机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时期 概况
最初
新石器晚期
南朝
唐宋时期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2.陶瓷工具
泥条盘筑制造陶器
坯车——制坯
匣钵——防止污损
支钉——防止粘连
匣钵
支钉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冶金方式 工具 作用
锻打 (小型)
铸造 (大型)
熔化金属原料
打击金属原料
磨平金属
熔化金属原料
定型。商周时用于制作青铜器(铜范),战国以后出现大量铁农具范。
3.冶炼工具
东汉杜诗发明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水排,也称水力鼓风机,是用卧式或立式水轮带动皮囊或木扇鼓风的机械装置。
它由东汉时期的南阳太守杜诗创制。
这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在冶铁中利用鼓风技术的标志 。
土炉
锤
锉
坩埚
范
(2020·江苏高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表明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选C项;材料内容说明江西新干出土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的结论,排除A项;“更无使用之痕迹”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排除B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
C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劳作方式 代表
农 业
集体劳作
家庭式劳作
庄园式劳作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进行集体耕作
中国战国以后的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后的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
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奴隶制庄园;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
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田庄)。
图1:殷墟甲骨文中有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協田”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汉书·食货志》
集体劳作
家庭式劳作
(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3)据材料三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shu)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ren),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奖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在分化。
——摘编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yu)子孙以偿责者矣。
——摘自《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shu)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ren),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奖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在分化。
——摘编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
小农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
(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2)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
(3)据材料三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yu)子孙以偿责者矣。
——摘自《资治通鉴》
农民生活辛劳困苦;
承担繁重的国家赋税、徭役;
受水旱之灾,受封建债务的压迫;
生活常陷入绝境。
家庭纺织
官府纺织作坊
民间冶金作坊
手工业多种经营方式并存
手 工 业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 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统治者进行管理
民营作坊 以作坊为场所集中生产 官营作坊 官府经营,集中生产 产品只供宫廷和官府使用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公元元年BC4000年BC2000年2000年人 类 社 会 发 展 轨 迹农耕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史前时代石器铁器牛耕机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知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