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3 13:5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课标要求:1.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①能够简述隋唐制度在选官、职官和田赋等领域的独特设计
②能够运用相关文献记载,简述隋唐时期在科举制上的变革举措
③能够明确三省六部的主要职能
④能够说出“庸”的具体含义和两税法的基本内容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唐·孟郊《再下第》
Q:以上两首唐诗跟哪一制度有关?
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Q1:曹魏时期创立九品中正制的背景?与察举制的关系?
Q2:九品中正制曾起过的历史作用?后为何被废弃?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Q:梳理科举制发展历程?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Q1:从材料中可以解读出有关科举制度的哪些信息?
Q2:科举制相较九品中正制有何进步?据此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Q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唐代科举制有三大特点:(1)分科招考,取士权归于中央;(2)允许自由报考;(3)主要以成绩定取舍。
——邓小南“中古史”讲稿
积极:见课本①②③④
消极:①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知识分子醉心功名利禄,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学技术发展
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

Q1:根据教材,绘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机构示意图及工作流程?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Q2:概括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作用?
三省分权——削弱相权,
彼此制约 加强皇权;
减少决策失误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分掌庶政。
——据《新唐书》、《资治通鉴》整理
Q:政事堂的性质有何变化?其设立体现了三省怎样的发展趋势?
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
三、赋税制度
(7世纪的初唐)拓跋魏所开始的均田制重新颁布,原则上耕地继续归于国有。按照唐律令,凡成年男子给田一百亩(八十亩年老时退还政府;另二十亩可继承);每三年编造一次户籍。随着均田制也有整齐划一的税收制度,纳税义务包括租、庸、调三项(租为每丁粟两石,调为每户绫绢两丈,庸则岁役两旬)。
以一百亩的田地为基数,以上赋役的比重算是很轻的,所以在最初一百年内,人户的登记不断增长,国家仓廪库藏也愈为充实,上下之间呈现一片和谐融洽的景象。 ——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整理
Q1:指出唐前期实行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说明两者关系?
Q2:制度渊源?
Q3:唐前期制度实行曾起到怎样的历史作用?后为何无法维持?
三、赋税制度:两税法
实行“量出制入”原则,根据财政支出预算确定征收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一律就地落籍纳税;根据财产多寡定户等,每户按财产纳户税(钱),按田亩缴纳地税(粮)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实行时间 唐前期 唐中后期
实行背景 均田制推行 均田制崩溃,财政困难
征税总额 定额 量出为入
征税对象 成年男子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征税标准 人丁 财产
征税种类 租庸调、杂税等 户税+田税
征税次数 一次 夏、秋两次
三、赋税制度
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财政收入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减轻了农民负担
Q:概括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调(人头税):帛或布
租(田亩税):粮食(粟)
北魏孝文帝 均田制

徭役:成年男子
按人丁征收,田制与税制紧密结合
今天作业:《练习巩固》第6课——完成并订正好
国庆作业:
①《练习巩固》第7课——完成并订正好
②单元检测(二)——完成并订正好
③备战月考:自主复习第一、二单元
国庆作业
V:18367303168仅供研学交流用
另附1-7课默写,仅供参考
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是 。
旧石器时代的定义、代表性遗址(至少2个)。
新石器时代的定义、生产生活状况(至少2点)。
用一个词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建立中国最早奴隶制国家。启继位, 代替禅让制。
写出商朝的国家管理制度。
写出西周宗法制的定义、核心、等级结构。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作用。
井田制盛行于哪一时期?它属于哪种土地所有制?
1.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默写巩固
分别列举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代表性文化遗存各2,并指出其对应的时空。8’
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2’
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列举两项水利灌溉工程。4’
结合商鞅变法内容说明其是如何实现富国目的的。3’
孔子晚年整理的文化典籍包括?5’
指出孟子、荀子、邹衍、墨子的核心主张。4’
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意义。8’
1.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默写巩固
秦朝修筑万里长城东西起讫点。2’
列举秦为巩固中央集权在中央和地方采取的政治制度。并列举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8’
简述秦朝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4’
简述秦统一的原因,指出统一过程中采取的策略、灭六国的顺序。8’
指出秦在岭南设置的行政机构。3’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秦朝建立和灭亡的时间。3’
1.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默写巩固
指出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指出西汉在施政方针和地方管理上的调整。4’
列举汉武帝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5’
列举汉武帝在经济和思想上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措施。5’
列举汉武帝在对匈奴战争中取得的成果。2’
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观目的和客观影响。6’西汉在西域地区设立的管理立构是?2’
《史记》《汉书》在史学上的地位?作者?4’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在医学史上的地位。4’
1.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默写巩固
写出西晋统一、东晋灭亡、北魏统一北方、隋朝统一的时间4’
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概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4’
写出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2’。
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定都建康的朝代6’。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5’;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4’。
1.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默写巩固
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意义。4’
以吐蕃和突厥为例,分析唐朝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及特点。8’
从制度创新和农业发展角度,分析唐朝前期出现盛世的原因。4’
唐玄宗为加强边防采取的措施。2’
安史之乱对唐朝历史进程的影响。3’
1.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默写巩固
从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的变化角度,辩证指出其影响。4’
分别指出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在科举制发展史上的贡献,分析科举制的意义。6’
指出三省的职能分工,一句话概括政事堂设立的意义。4’
租庸调制实行的制度基础,指出“庸”的含义及其意义。4’
两税法实行的时间,积极意义。5’
1.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默写巩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