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康乾盛世虽然取得了文治武功的辉煌成就,但鼎盛中逐渐孕育着危机。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368——1840
发展与危机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表现
政治表现
明代:明太祖废宰相,明成祖设内阁,重用宦官,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清代:康熙设南书房和奏折制度,雍正设军机处,制造文字狱。
(强化官员的考核与监察,如明的考满和考察,清的京察和大计等)
请列举明清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事实及特点?
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的顾问,很少能参决政事
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时,内阁地位不断提高,内阁取得票拟权,首辅权压重臣
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侵夺六部职权。
军机处
纲要P72-77选必一P32
【重难突破一】专制的强化与中枢决策的“异化”
说明:明清内阁、军机处不是法定中央一级机构,有一定权力且对皇权有一定约束,但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实质都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特点:中枢机构内侍化
材料1 内阁成立后,地位日益提高,“至嘉靖后,列六部之上。”特别是到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明清史概论》
材料2 明朝中后期统治者懒政,使得司礼监得以趁机“窃取”皇权“权如外廷元辅”,有了把自己的意志覆盖到皇权之上的机会,致使曾不止一次的出现“司礼监”独断专行的情景。
——《明史·职官三》
材料3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北洋政府设馆编修)
4
依据以上材料,指出材料中的历史现象,这种现象是否意味着君权弱化,请给出解释?
明清时期边疆治理的措施 纲要P72-77,选必一P63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西藏:册封;派驻藏大臣,金瓶掣签,颁布章程
理藩院
蒙古:盟旗制度\满蒙联姻
西南:土司制度
东南:开展抗倭斗争
东北:驱逐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设府
西南:改土归流
边疆治理
对比以下两幅图的变化,指出清代边疆治理的新发展及意义?
修长城,设九边军镇
蒙古:恢复贸易;进行册封;订立和议
西藏:封授;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东北:招抚\封授都司、卫、所
新疆:击败准噶尔部,平定大小和卓;设伊犁将军
1.基本上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2.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控,因地制宜,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2 面对沙俄入侵东北,清朝统治者进了反击,签订了第一个正式的国际条约《尼布楚条约》,基本上确立了中国东部与北部的边界。在这个条约中,作为大清国家名称的“中国”和“华民”多次使用。但清朝统治者一味专注内部事务,对世界了解有限,条约中段边界则没有界定,沙俄正利用这个机会,不断蚕食中国领土。
——成崇德《清朝边疆统一论》
材料1 明代郑成功从荷兰手里,成功收复台湾,但是明廷却允许葡萄牙人租借澳门……这是对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本性认识不足,而视北方民族为主要威胁,以防北方民族为主。
——刘祥学《从明朝中后期的民族政策看葡萄牙殖民者窃占澳门得逞的原因》
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与传统边疆治理相比,试分析明清边疆治理的新变化及局限?
变化:明清都面临西方列强入侵;都一定程度上维护国家主权;都涉及海疆的治理;清代强化对边疆的直接管理,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多元化;边疆治理有法律依据,清代国家主权意识萌发。
局限:更注重内陆边疆的治理,缺乏对海防、海权的意识重视,忽视海防建设,对西方的侵略性认识不足,为以后西方殖民者大规模东来已埋下隐患。
【重难突破二】
明至清中叶各经济领域出现新现象
经济表现
农 业
手工业
商 业
行 业
新现象
新的高产量农作物引入中国;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明朝后期,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
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白银货币化,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发展;
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徽商、晋商);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下面是两种关于明清经济的观点,材料主要表现了( )
A.海禁并未阻挡明清经济繁荣 B.明清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
C.白银内流促进明清经济发展 D.近代前夕中国的繁荣与危机
D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即市中店铺)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清代钱泳《履园丛话·产业》
代表学者 主要观点
伊懋可和黄宗智 “高水平均衡陷阱”(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达到某一发展阶段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
[英]麦迪森 中国GDP与人均在15世纪前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直到1820年,中国GDP总量仍雄居世界首位
陆王心学
思想之“变”
李贽
黄、顾、王
致良知;强调主观能动性,隐含平等和叛逆色彩
提倡个性自由,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变在对传统主流思想的反思与批判。
思想之变
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戴逸《论乾隆》
明清时期中外历史比较1368—1840
中国 西方
经济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阻碍转型 开展工业革命,完成了向工业国家的转变
政治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日益僵化,政治腐败,矛盾激化,重农抑商政策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不断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起来
外交 “闭关锁国”“天朝上国”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开辟市场,建立殖民地
思想 八股取士,文字狱盛行,文化专制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文化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工业文明,如日中天
农业文明,日薄西山
时空坐标: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