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宅兹中国
何尊
西周早期青铜器
华夏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外历史纲要 · 上》
第10课
何以中国?
——辽夏金元的统治
任务一:俯瞰历史发展趋势
916年
_____人建立契丹国(辽)
Q1:此时汉族地区政权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960年
_____人建立北宋
1038年
_____人建立西夏
契丹
汉
党项
Q2:与五代十国时期相比,此时汉族地区政权发生了什么变化? 此后南北政权之间长期处于一种怎样的关系?
任务一:俯瞰历史发展趋势
916年
_____人建立契丹国(辽)
Q3:灭辽后的金朝与南宋长期维持了怎样的关系?
960年
_____人建立北宋
1038年
_____人建立西夏
契丹
汉
党项
1115年
_____人建立金朝
女真
1206年
_____人建立大蒙古国
元朝最终完成统一
_____定国号为大元
1271年
1279年
蒙古
忽必烈
Q4:概括10-13世纪中国政权的历史发展趋势?
从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
从政权并立到完全统一
政权 制度建设 主要特征
辽
西夏 金 元 传承创新
因地制宜
因俗而治
基本模仿北宋 蕃汉两套官称
南、北面官制 四时捺钵制度
沿袭唐宋制度 保留猛安谋克制
驿站、一省两院制、行省制(10+2+2)
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及其整体特征
任务二:聚焦国家治理模式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曰南宰相、南枢密。
——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
学思之窗P58
第一段材料反映的辽朝的什么制度?该官制的设置特点是什么?你是否能从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特点?
四时捺钵制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
钩鱼
夏 永安山 炭山 四到七月 避暑
议政
秋 庆州 伏虎林 七月入山 射鹿
冬 永州 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
议政
猎虎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
行省制度:全国共设10个
中书省直辖地(腹里)
吐蕃:萨班归附,设宣政院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台湾:设澎湖巡检司
◎元代急递铺令牌
元朝对地方的管理
Q1:结合“元朝形势图”和材料1,概括元朝行省制度有何特点?
材料1:(行省)皆“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
Q2:观察《元朝形势图(1330年)》,你认为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有哪些?
⑤是中国现代省制的开端。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③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④有利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任务三:透视交融统一关系
汉语成为边境榷场中各族人民通用语言
材料2:在辽代以潢水流域为中心的……草原地区经济开发成就也最为显著。成批的汉人被迁徙前来进行屯垦,昔日荒僻的草原上营建起大量城镇。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Q1:买汉货、说汉语、借汉字、穿汉服、用汉人、仿汉制,背后反映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对汉族抱有一种怎样的态度?
材料1: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
——[元]脱脱等:《辽史》
等级 名称 民族
一 蒙古人 蒙古族
二 色目人 主要是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三 汉人 北方的汉族、契丹、女真人等
四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四等人制”(后人概括)
回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直至今日。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大中国”时代》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政权 制度建设 主要特征
辽
西夏 金 元 传承创新
因地制宜
因俗而治
基本模仿北宋 蕃汉两套官称
南、北面官制 四时捺钵制度
沿袭唐宋制度 保留猛安谋克制
驿站、一省两院制、行省制(10+2+2)
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及其整体特征
板书
何以中国?
中国
边疆开发
再造统一
因俗而治
因地制宜
民族交融
国家认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辽夏金元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