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3 15:4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三单元(导语)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历史的轮回
陈桥兵变
947年,后晋被契丹灭亡,禁军统领刘知远建立后汉。
951年,后汉灭,禁军统领郭威经澶州兵变而黄袍加身,建立后周。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人版七年级下册
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你表中能看出五代的开国君主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南唐 李昇 镇海、宁国节度使、大元帅
吴越 钱镠 镇海军、镇东军节度使
前蜀 王建 西川节度使
后蜀 孟知祥 剑南两川节度使
楚 马殷 武安军节度使、天策上将军
闽 王审知 武威军节度使
南汉 刘 清海军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北汉 刘知远 许州、朱州节度使
后梁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邺都留守
削弱地方权力,
集权中央
分散机构权力,
集权君主
崇文抑武
《雪夜访普图》明·刘俊(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思考:赵普认为唐末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 他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阅读教材P52-53,赵匡胤的具体制度设计是什么?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权重
行政
军政
财政
1)收权(地方)
2)分权(机构)
①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
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③地方精锐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保证各州绝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 “三衙”分管统调军队
①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全方位监控各州。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中央
地方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措施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参知政事(副相)
宋初是怎样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
枢密副使(执政)
四监司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梁溪全集》卷43
北宋“叠床架屋”式的官僚制度
(二府三司制)
(路州县制)
3)崇文抑武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消极:外行管内行)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
“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宋史》
狄青(1008—1057年),北宋第一名将,罕见的武将任职枢密使。一生经历25场大战,大破西夏。
臣又见枢密使狄青...虽其心不为恶,而不幸为军士所喜,深恐因此陷青以祸,而为国家生事,欲乞且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欧阳修
武将抑郁的时代!
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辄惊疑终日,不半年,病作而卒。
——冯梦龙《智囊全集》
上述措施反映的宋初统治者怎样的治国方针原则:
强干弱枝(表现)
分散事权(表现)
崇文抑武(表现)
守内虚外(表现)
(利)“百年无内乱”
(弊)“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VS
2、评价:
2、评价
积极:“百年无内乱”——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消极:“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有何影响?
思考·讨论
材料二: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募兵过滥导致军队数量不断增加,累增至120余万,军费随之恶性膨胀,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中外历史纲要·上》
朝廷负担沉重,
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军队多而不精,管理混乱。
积贫积弱
材料三:将帅和士兵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没有凝聚力,主帅对士兵的素质、装备、数量、训练全不了解。每遇战斗,各级将领往往议而不决,……自然无法取得胜利。
——林航《北宋兵制的特点及其消极作用》
冗兵、冗官、冗费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外战外行”
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
战争 起因
过程
结果
争夺燕云十六州
宋两次惨败
澶渊之盟付“岁币”
党项族西夏崛起
宋屡战屡败
议和付“岁赐”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讨论】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积贫
2、财政危机
募兵制
积弱
富国
强兵

三、王安石变法
1、改革的先行者
【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主要内容——富国强兵(目的)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领域 内容 结果
富国
强兵
2、王安石的“大规模”变法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调控经济,开辟财源
兵农合一,取代募兵制
增加了大笔收入,达到了富国的目的。
王安石治理东钱湖雕像
宋神宗去世,太皇太后高氏主政,废新法
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恢复新法
哲宗去世,太后向氏主政,旧党复起
向太后卒,徽宗亲政,重用蔡京,又行新法
阅读P52学思之窗,说说王安石变法的启示。
熙宁六年(1072年)散发的青苗钱回收13,965,459(贯匹石两),利息钱为2,920,000(贯匹石两)…熙宁九年全国共收免役财赋10,414,553(贯匹石两)……熙宁五年(1071年)军队改革,军队总数较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 裁减了八十万人,相应的,军费也节省下13,000,000贯有余。
——《以富国为目的的王安石变法为何没能使北宋强大?》
效果不佳,再败西夏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一分钟了解本书
这是北宋帝国的盛世绝影,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和刺客已经潜伏入画,死亡的气息弥漫在汴河的波光云影中:
画面正中央,舟楫相连的汴河上,一艘看似普通的客船正要穿过虹桥,而由于来不及降下桅杆,船似乎就要撞上虹桥...
“汴京城,不设防”
官衙门口懒惰的兵卒和捕头
文臣武将互不想让
遭贬旧党的草书屏风即将销毁
望火楼被改建成供食客休憩的场所
问病
问道
问命
卷尾意味深长的三问
《清明上河图》问世二十多年后,北宋灭亡
四、南宋的偏安
思考:什么是“靖康耻”? “收拾旧山河”的理想?最终如何?
“直把杭州作汴州”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随后,岳飞遇害。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有所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外敌or权臣,宋高宗艰难选择?
【课堂总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收权:行政、财政、军政
分权
崇文抑武——文官、文治
中央:二府三司制
地方:路州县(四监司、通判)
评价:防巩强,僵细效保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军制-积弱-边防压力(澶渊之盟、宋夏合议)
三冗-积贫-财政危机
背景(庆历新政)
主要内容(富国强兵)
评价(国富但未强兵)
南宋的建立
宋金的战与和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