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一轮复习: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一轮复习: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3 16:0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答案:孙中山成为革命者经历了一个过程。最初,他也希望通过改良的办法改变中国的面貌。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逐渐认识到,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是他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之路。同时,孙中山还逐渐认清这场革命的实质就是推翻清王朝,创建一个新的政府代替旧政府。
P112问题探究
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 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
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孙中山全集》第1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谈谈孙中山为什么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3.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提升了清政府的治国能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条件
D
1.《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性”概念,其特征主要包括:民主化、法制化和工业化。辛亥革命在“法制化”方面的主要表现是(  )
A.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B.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2.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
A.发动武昌起义 B.清帝下诏退位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C
人治→法治
帝国→民国
君主→民主
时代背景
思想准备
组织准备
军事准备
有利时机
其他因素
经济基础
根据所学回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材料: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结合材料思考孙中山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试将十六字纲领与之相匹配。
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推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4.1911年春,留学日本的中国革命党林觉民回国,于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随后毅然投入广州的黄花岗起义。这说明当时知识分子( )
A.照搬日本经验救亡图存 B.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C.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保障
B
(1)进步性: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对三民主义的全面评价
P109学思之窗: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答案:孙中山将其革命主张概括为解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问题,也确立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三大目标。这确实是当时的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代表着当时最进步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孙中山这时所阐述的三民主义明显有所偏重,认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这表明孙中山此时关注的主要是政治上的革命,对社会革命考虑不多。实际上民生问题同样是中国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而且并不容易解决。结合后面的历史即可知,孙中山越来越重视“民生主义”。
阅读孙中山这段话,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请在地图上找出辛亥革命首义之地、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地。
结合地图思考宣布独立的省份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首义之地:武汉 就任地点:南京
主要集中于南方地区
1912.1.1
1912.2.12
1911.10.10
1912.3.11
临时政府
逊位诏书
武昌起义
《临时约法》
完成大事年表?
5.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
①“东南互保”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②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 ③“立宪运动”的失败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④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干涉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A
内容 体现原则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根据约法内容分析体现什么原则?
一句话概括《临时约法》的地位?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责任内阁制因何而设?这说明《临时约法》有何局限?
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
局限:因人立法
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制度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选必一P14)《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试结合《临时约法》内容加以说明?
6.1911年12月南北会谈中,南方代表伍廷芳声明,今日人心倾向共和,若非承认共和,别无议和之法。北方代表唐绍仪认为,请国民大会决定君主民主问题,开国会之后,必为民主,使清廷易于下台。这说明南北方( )
A.意识到预备立宪的必要性 B.赞同以革命手段结束清朝统治
C.希望以和平方式应对时局 D.认可南京临时政府的施政方针
C
7.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颁发《刑赏令》规定:“伤害外人者斩”“保护租界者赏”“守卫教堂者赏”。其意在( )
A.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B.树立政府革命形象
C.迫使列强保持中立 D.获取国际力量支持
D
8.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B.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C.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D.明显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C
说明革命党人对帝国主义的妥协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角度 表现
性质
积极性 政治 推翻了 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制度,建立
思想 传播了 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
经济 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 在华势力,为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风俗文化 促使 、思想文化和 等方面发生新变化
局限性 ①没有解决 ,没有完成 、 的历史任务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 、能够发动 ,以及组织严密的 的领导
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清王朝
君主专制
共和政体
民主共和
思想解放
帝国主义
民族资本主义
社会风俗
社会经济
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
科学的革命纲领
广大民众
革命政党
(完成填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政治层面: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经济层面:
中华民国成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层面:
从帝制走向共和,传播民主共和观念;从皇权走向民权;从“臣民”到“国民”;从三纲五常到自由、平等、博爱。
4.移风易俗:
废除了一些陋习,推动了社会生活近代化;对礼节、称谓、服饰等产生重大影响。
(小结)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
9.下表为不同教科书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袁世凯推翻了清朝统治 B.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C.南方革命派的势力强大 D.辛亥革命彻底铲除封建统治
B
清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10.甲午战败后,西方列强步日本帝国主义后尘,开始占领和分割中国。国家面临着被瓜分的险境。下列挽救民族危亡的国家探索按时序排列准确的是( )
①“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②“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③“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B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北洋时代是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一个说真话的时代,一个出大师的时代。
——摘编自陈钦《北洋大时代》
完成填空
1.1914年,袁世凯在祭孔告令中说:“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国纪民彝,赖以不坠。”(辛亥革命以来)“纲常沦丧,人欲横流,几成为土匪禽兽之国”。袁世凯此说意在( )
A.扭转社会不良风俗 B.恢复儒家伦理纲常
C.极力污蔑辛亥革命 D.为复辟帝制作准备
D
2.1915年,日本提出控制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故意通过报纸和外交渠道将谈判内容泄露,利用舆论和民意向对手施压。经多轮谈判,在日本的胁迫下,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最终确定的修订案“中日民四条约”。这反映出(  )
A.北洋政府妥协与抗争并存
B.南京政府全力维护国家利权
C.军阀割据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D.袁世凯主动出卖国家权益
A
“中日民四条约”又称“中日北京条约”,是由《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及其附件与《关于山东省之条约》及其附件组成的。
实质:日本趁着列强一战之际,妄图独霸中国
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索
3.对下表关于护国运动胜利原因的表述,解释合理的是(  )
A.蔡锷的声望 B.孙文的呼吁号召
C.合力的结果 D.侨胞的全力支援
C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制的斗争
二次革命
(1913年)
护国运动
(1915年)
护法运动
(1917年)
辛亥革命
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首相在云南反袁,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响应
指出这一时期势力最为强大的三大派系及其势力范围,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有何特点。
控制直隶、苏、赣、鄂等省的直系;
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的皖系;
控制东北三省的奉系。
这一时期特点:军阀混战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
冯国璋
段祺瑞
张作霖
北洋军阀间的割据混战本质上反映的是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体现
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争权夺利
府院之争
美日矛盾
原因:(1)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2)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P116学思之窗: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 148 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 434 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整理自《中国年鉴 第一回》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概述材料现象,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现象:战前和战后注册公司数和资本总额发生了很大变化,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可见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P101学习拓展:
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制造,清政府不得不放开民间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后,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起来,早期资产阶级由此产生。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产生的,先天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要早于资产阶级。洋务运动前,近代产业工人就在外资工厂里诞生。甲午中日战争前后,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早期工人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
①产生阶段
②初步发展阶段
③短暂的春天
①②③
结合材料分析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何特点?
注:中国工人阶级产生早于资产阶级
再度受挫
4.据有关统计,1912年至1921年6月,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764家(不含金融业),资本总额近28 540万元,与1911年前相比,企业总数增加1倍左右,资本总额增加了近2倍。推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  )
①辛亥革命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④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广州国民政府
宁汉分治
南京国民政府
关于近代中国的国民政府
5.胡适在1923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国民大革命、护国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C
材料1:北洋时代是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一个说真话的时代,一个出大师的时代。
——摘编自陈钦《北洋大时代》
角度 (完成填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得到迅速发展
政治 人们对 的痛苦反思
思想 ①共和制度不能真正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 的彻底批判。②大多数 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③袁世凯“ ”
材料2:“只有这两位先生(民主、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试例举北洋政府时代的思想“大师”代表?他们宣扬的核心思想?
新文化运动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
国民
尊孔复古
注:经济因素是根源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新道德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内容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内容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图解新文化运动前期三大内容
知识拓展:新文化运动前期三大内容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后期
宣扬马克思主义
1919年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陈独秀1920年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1)进步性:
①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其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和深刻,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
②彻底动摇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基础。
③前期弘扬民主和科学思想,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2)局限性:
①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
②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层面,新思想尚未普及工农群众。
北京大学与《新青年》杂志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结合所学思考: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派别 代表人物 核心主张 实践 意义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小结)近代中国三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派
革命派
激进派
康有为、梁启超等
孙中山、邹容等
陈独秀、李大钊等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传播;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推动思想文化革新转型,解放思想
利用儒学,托古改制
否定儒学,全盘西化
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借助孔子使宣传维新变法具有合理性,以期减少变法阻力。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等彻底批判以救中国。
适度批判,扬弃儒学
由于资产阶级先天条件不足,对封建势力软弱妥协,革命党人对儒学批判着继承与发展,适度扬弃。
对传统儒学什么态度?
7.民国初年,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出现许多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其原因包括(  )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建立中华帝国 
④新文化运动提出“妇女解放”“家庭革命”等口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8.下图是一幅民国初年流行的名为《同学不同装》的漫画。它反映了民国时期(  )
A.新旧杂陈的社会现象
B.宽松自由的教育政策
C.封建陋习仍然很顽固
D.盛行崇洋媚外之风气
A
特点:兼具中西服饰特点,穿着方便,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新的阶级力量孕育发展,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
2.外交上:签订“中日民四条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表现出妥协与抗争的两面性。
3.经济上:颁布发展工商业的经济法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
4.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新文化运动兴起,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5.社会习俗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小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新变化
9.下列有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下列关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先后发生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革命事件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③在思想和学术领域一度出现较为宽松的局面
④国共进行第一次合作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B
10.右面列出的是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
记。将笔记内容进行归纳,可以得出
的认识是 ( )
A.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先进与落后同时并存
C.革命潮流浩浩荡荡
D.经济与文化快速发展
B
阶段总特征:本阶段讲述的是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后,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变化。主要涵盖了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新变化。
本单元小结:时空坐标
本章结束,谢谢欣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