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美国人真的都很有钱。他们希望中国人可以去美国,非常欢迎。到那里之后你们可以领高薪,住大房,锦衣玉食。你们随时都能写信给朋友,寄钱给他们,我们会负责把东西安全送到。美国是个好国家,没有大官或兵卒的欺压。……你们到那里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中国的神也在那里,也有我们公司的中介人员。别害怕,你们会很幸运。
——19世纪50年代一张传单,由香港某家中介公司张贴于广州
看完这段广告后,你有什么感受?
请你勾画出一些比较感兴趣的词句。在此基础上,你又有什么疑问?
迁徙·碰撞·交融
——从近代华工看人口跨地域迁徙与文化认同
“固守家园”还是“背井离乡”
华工出国之原因
1
一、华工出国之原因
年份 土地面积 人口 人均土地量
1812年 7913939(顷) 361600000 2.19
1833年 7420000(顷) 398942036 1.86
1859年 7716254(顷) 432164417 1.78
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
推力
吸力
黑奴贸易受到限制,西方殖民者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海外“优越”条件的吸引
国内人地矛盾突出;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清政府政策允许华工出国(1860年《北京条约》)
从“漂洋过海”到“筚路蓝缕”
华工的血泪与贡献
2
二、华工的血泪与贡献
(苦力)数百人闭置一舱,昏闷而死者已三之一,抵埠以后饥饿疾病鞭笞而死者又三之一,仅延残喘者不及一成。
——陈炽《续富国策》卷4
猪仔贸易(苦力贸易)
华工们以何种方式漂洋过海呢?
二、华工的血泪与贡献
国家/地区 华工的主要活动
美国
古巴
秘鲁
西印度群岛及法属圭亚那
东南亚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开采金矿
开采金矿
开辟种植园与矿山
经商,从事农业与手工业
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
在种植园内劳作
在种植园内劳作
开采鸟粪、开辟矿山
二、华工的血泪与贡献
二、华工的血泪与贡献
每一块枕木下面都埋着一具华人的尸骨。
在疾病中痛苦死去
在爆炸中粉身碎骨
在雪崩中坠落深渊
在沙漠中饥渴而亡
华工们可能会遭遇什么样的危险?
二、华工的血泪与贡献
1869年5月10日,斯坦福在铁路合龙处埋入纯金道钉,这比预先的计划提早了7年时间
庆功会上的演讲里,主讲人介绍说:这条翻越内华达雪山、堪称奇迹的铁路能够完工,是得益于加州人民血管中流淌的四个伟大民族的血液,包括法国人的勇猛、德国人的睿智与坚定、英国人的不屈不挠、以及爱尔兰人的耿直与真性情。至于真正做出最大贡献的华人,主讲人只字不提。
从此,华工在这条铁路线上的奉献和牺牲,被埋没在了火车的车轮下。
——《太平洋铁路:华工用汗水和鲜血浇灌的奇迹》
“落叶归根”还是“落地生根”
华工与文化认同
3
三、华工与文化认同
中国人虽有助于加州的繁荣,但旧金山之中国居民有35000之多,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合公共卫生标准,不遵守法律,文化上不能与美国人民同化。
——美国国会调查报告(1876年)
文字说明:雇主们请瞧一瞧。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可以靠40分钱的日薪过生活,而我们不行。
(1)根据材料,概述美国华人在文化认同问题上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分析美国华人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时间段 在美华人的概况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绝大多数华工退缩至唐人街生活,在生活上依旧保持着中国社会的传统习俗。同时,“凡美国人酗酒跳舞等风习,被拒于华埠”。
20世纪上半叶 美国土生华人开始关注自身群体在美国社会中的权益和地位,积极参与美国政治选举。同时,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少华人也开始积极参与中国革命等政治活动。
20世纪40—70年代 1943年,美国废除《排华法案》,在美华人的地位大为提高。华人从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方面逐渐接受美国习俗。他们在各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获得“模范少数族裔”的称誉。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华人正逐步由单一文化认同向多元文化认同转变。越来越多的美国大片中出现了中国文化元素,不少地区已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
三、华工与文化认同
充分理解移入区域和民族的文化
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
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
人口迁徙
文化碰撞
文化交融与认同
在交流中认同
在沟通中理解
互鉴
适应
本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