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欣赏课《魔法师的弟子》
教科书 书名:小学音乐义务教育教科书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北京版) 出版日期: 2019 年 8 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听辨、分析、记忆三个主题,用不同的肢体参与表现作品。 2.在对比、聆听、感受、体验、分析、思考过程中,感受第一部分中三次扫帚主题的变化,探究作曲家是如何塑造音乐形象的。 3.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感受《魔法师的弟子》中的三个主题形象。 教学难点:1.辨别主题,感受音乐形象。 2.探究作曲家塑造音乐形象的手法。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时间 师生问好 教师过渡语: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音乐课堂。
0:04 音响导入 1.听音乐,选择图片。感受作品总体风格。 教师导语:今天,老师想要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听听看,这段旋律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以下哪幅图片更适合这段音乐呢?来,让我们一起欣赏。 教师出示图片,播放音频。 学生聆听,选择图片。 音乐结束后教师总结:很多同学都选择了第二幅画。为什么呢? 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有的同学说,这段音乐带给我们很神秘,很魔幻的感觉。 今天我们欣赏的音乐作品的确和一个魔法故事有关,让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 2了解作品背景。 (1)教师讲述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魔法师的弟子,有一天趁老魔法师离开后,用偷偷学来的咒语让扫帚帮自己打水。起初,弟子很得意,但是渐渐的,扫帚失去了控制,水溢出来也没有停止。弟子并没有学过停止咒语的方法,情急之下,用斧头将扫帚劈成了两半,没想到劈成两半的扫帚,变成了无数个扫帚,成群结队的继续挑水,整个屋子都被溢满了水。弟子大声呼救,盼望师傅回来。最终,师傅回来后,解决了问题,一切恢复了平静。 (2)教师讲述故事背景:这个故事就出自德国作家歌德的诗作《魔法师的弟子》,法国作曲家迪卡斯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同名的音乐作品,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作曲家用音乐给我们讲述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将走进这首作品。
0:05 聆听辨别三个主题 教师讲解:在这首中作品中,作曲家用到了三个形象。它们分别是:咒语、扫帚、弟子。因此创作了三个音乐主题对应这三个故事形象。我们来分别听一听。先听第一个主题。 1.听辨咒语主题。 (1)教师播放咒语主题,学生听辨,确定主题形象。 (2)教师出示乐谱,学生观看,聆听,做咒语手势。 (3)学生用“啦”模唱主题,再次感受主题。 2.聆听剩下的两段主题,与音乐形象配对。 (1)教师分别播放剩下的两段主题,学生聆听,与音乐形象配对。 学生发现,第一段音乐是弟子主题,第二段音乐是扫帚主题。 (2)听辨扫帚主题。 ①教师播放音频,学生模唱扫帚主题。 ②教师播放音频,学生用肢体表现扫帚挑水的形象。 (3)听辨弟子主题 ①教师播放音频,学生感受主题所表现的弟子的心情:得意洋洋,神气活现。 ②教师播放主题,学生设计一种肢体动作参与表现弟子的心情。 教师讲解:认识了这三个音乐形象后,我们就要进入这个故事了。 请你听一听这段音乐,当听到不同的主题时,请你用不同的动作表现。 我们听听看,这段音乐里,在弟子做了什么?扫帚都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0:03 聆听第一部分 1.教师播放第一部分视频,学生欣赏。并用动作表现不同的主题。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一段中音乐都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回答:弟子不断的向扫帚施咒,扫帚越干越起劲儿了! 2.分别聆听三遍扫帚主题 教师分别播放三次扫帚主题,引导学生体会作曲家都用了哪些音乐手法来表现扫帚的变化。 教师讲解:三遍主题,作曲家用到了不同的乐器演奏主题。没错乐器音色的不同对塑造音乐形象非常有帮助。还有一些同学听出这三遍主题的演奏的力度越来越强了。演奏主题的乐队编制也越来越庞大,成功的塑造了扫帚势不可挡的气势。
0;06 欣赏动画电影 教师介绍迪士尼出品的《幻想曲》背景。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欣赏。
结束语 今天很高兴和同学们分享了这首作品,喜欢的同学可以课下完整聆听全曲。今天的音乐课就结束啦,同学们,再见。